• 字體:

郵驛循河過 老街隔漁村
( 2012-08-10 )



南門大街有灰調的房子、街面、新鮮的魚蝦和濕漉漉的百態生活。網上圖片

江蘇的高郵、寶應縣交界近日發生4.9級地震,這讓人們開始關注高郵這個地方。高郵,一座運河邊的古城,秦時在此築高台、置郵亭,設立驛站。漢武帝時正式設立高郵縣。高郵是中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其盂城驛是中國郵政的始祖。現存的盂城驛建築群建於明代,為明代南北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上的一處重要驛站。千年歷史的大運河,在這條河流的繁忙中露出端倪,運河西堤外就是高郵湖、邵伯湖,在這裏,河道湖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彼此唇齒相依。

      從揚州到高郵去,從江都城區往北沿着淮江公路走,73公里的路程中,很長一段都是在京杭大運河的河堤上面走。雨季將要到來,天地之間積蓄着一股子勁,一側就是沒有阻隔的大運河,楊樹沙沙,清風浩盪。
      “皇帝爺也在我們高郵上岸過。”高郵北門大街肉聯廠衛生所門前立着一塊牌子,指向禦馬頭。“禦馬頭以前有渡船,可以去西湖。”高郵市文管辦主任李國耀解釋,因為在運河與高郵湖之間,有一道長長的堤壩,高郵湖湖面比東面的下河地面還要高,所以高郵人習慣稱之為“西湖”。
      “高郵湖邊都是蘆葦,水好草肥,所以高郵的鹹鴨蛋才有名啊。蘆葦也有用處,蘆草可以編蘆簾蓋房子,蘆草還能用來墊在鴨蛋下面。”高郵北門大街上,肉聯廠衛生所的石阿姨說,對於“曾經非常景氣”的肉聯廠來說,最生動的場面莫過於“一大早,趕着一大群鴨子往廠裏送,吵得周圍的街坊都睡不着了”。因為靠着運河邊,“當年肉聯廠有六七艘冷凍船,肉都是送到上海去,還有出口日本的”。
      而今,只能在北門大街上想像一大群鴨子的嘎嘎聲和蹣跚的可愛。《新京報》報道,高郵有句老話:“西門的水,東門的鬼,南門的神,北門的人。”李國耀也不能解釋清楚這句話的具體含義。現在高郵只留下清晰的南門大街和北門大街,“北門的人”可能是形容當年人來人往的景象,但它現在是一條冷清的長街,這條近一公里長的路上,行人不多,偶爾有電動車突突駛過。
      作為與運河伴生的一條老街,這裏上百年的房子和店鋪都有,像標本一樣記錄下當年的繁華。石牌坊附近,還有做桿秤的老店。桿秤是民間的一個日用衡器,區別其他的手工生產,做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準確精密。店家周師傅說,做秤人的手藝,一般都是從上輩人那裏通過口傳心授學來的;另外,還都嚴格遵守着做秤這個職業的操守——公平。如今,在高郵制秤的店鋪只剩下寥寥幾家,生意不是很好,依舊堅守在石牌坊往北的北門大街上。
      運河邊的街市冷清了,但是運河還很忙碌。北門大街外不遠處就是運河,河邊停靠了不少貨船,也有一些漁船,在運河邊稍微停頓休整,男人去岸上買點兒肉和水果,女人洗衣做飯,也配合着趕緊修補漁網。從揚州到高郵去的淮江公路邊,運河一直都和公路相伴而行,運河裏從不冷清,偶爾還能見到拖曳着十多艘貨船的船隊經過。
      一個叫“露筋”的鎮子,這個有着古怪名字的地方也是運河兩岸擺渡的渡口,停着一輛車,車上的設備上寫着“張壽清揚劇團”,仔細一聽,運河對岸已經有咿咿呀呀的聲音傳來。露筋渡口,一小時一班輪渡,橫穿過運河到達對岸的東風漁村。這一班輪渡剛剛離岸,剛好有運河上撒網捕魚蝦的船家經過,傍晚時分正要去看他一天的收成。這是一艘真正的漁船,沒有動力機械,每當運河上有大的貨船經過,船家就會輕巧地躲開湧來的一陣浪,木漿在運河上劃出有節奏的紋路。

      遊南門大街 觀百態生活
      南門大街和著名的盂城驛聯繫在一起。驛站開設於明洪武八年,是中國保存較好的古驛站遺存之一,修復後成了目前中國唯一的“郵驛博物館”。這條兩百多米長的老街建築保存完好,經常會迎來團隊遊客的參觀。街上住的都是老街坊,有做壽衣的有賣壽桃的也有賣古玩的,反而是遊客來的時候頗為整潔拘謹。傍晚時分,聚攏了一群光着膀子打牌的爺們。南門碼頭對面是修復一新的鎮國寺,處於京杭運河中間地帶,東臨高郵市區,西近高郵湖,這裏經常有各種放生活動,附近的老人說:“就是從運河裏打魚,賣給那些有錢的老闆,然後又放回進運河裏。”
      據說麥克山下拍攝的南門大街,選取場景是:南門大街天街上老人壓腿,剛好從腿的方向暈染開來的視野就是:南門大街外的早市,有灰調的房子、街面、新鮮的魚蝦和濕漉漉的百態生活。

      季節性漁村  隨刀魚遷徙
      東風漁村是個季節性的漁村,漁船上堆滿的白色泡沫浮漂可以作為證據。“正月初八,村民在自家漁船上放鞭炮,村子裏的上百條船,就會一起開到長江入海口去,一般都是村裏的年輕人去,一對夫妻再加上請的一兩個幫工。把船停到崇明島一帶,每天都去入海口附近捕魚,這個傳統已經堅持很多年了。到了五月份,又把船開回來。”東風漁村唯一一家小賣鋪的店主周大爺說。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刀魚從大海洄游到長江裏產卵,首先通過的水域就是崇明島附近,這裏因此成了漁民最為集中的場所。“不光是我們東風漁村的,很多江蘇的漁村都會把船開過去。”
      遷徙,這是刀魚和東風漁村的水上生活類似的地方。春暖花開的季節裏,刀魚們為了戀愛、產卵繁衍後代,奮力游進長江,等着它們的卻是重重大網,絕大多數刀魚將死在沿江每座城市漁民的漁網裏,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夠順利抵達目的地。如果刀魚們僥倖通過了長江入海口的千重網,繼續洄游歷程,從太倉到常熟到南通崇川區到張家港再到靖江、江陰,甚至遠至揚州,長江裏的漁網密密麻麻。
      五月份,東風漁村的船返回,停靠在大運河邊,西側的邵伯湖和高郵湖可以提供余年的給養,邵伯湖和高郵湖裏雖然沒有刀魚,但是其他各種淡水魚類非常豐富,臨近的水域又可以養蝦養蟹,“勤快的人隔幾天就要補網一次”。
      運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綜合處處長劉尚傑說,東風漁村的有一部分漁民是從山東濟寧過來的。詢問當地漁民,很多人都笑着說,他們早就入了我們這裏的戶口,分不清了。說起來都是老底子的事情,運河上的人家,一旦遷徙到某處,也會紮下根去。

      看“淮揚戲”  成漁民喜事
      在東風漁村,村裏有老人做壽,小輩請來了張壽清揚劇團,堤壩的中間已經搭建出一個臨時舞台,兩側有小熒幕在放唱詞,演着戲。台下的堤壩上坐滿了觀眾,有人背靠着樹有人搬來了條凳,聽不懂戲的孩子非要拉着大人走……對於東風漁村的漁民來說,這真是一樁集體的喜事。
      揚劇,這種發揚於揚州的劇種,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也被稱為“淮揚戲”,因為大俗大雅,喜聞樂見,很多唱詞都聽得清晰明朗。
      在揚州市文物專家顧風看來,揚劇和運河不無關係,“清凌凌  的,很活潑,有着水的韻味”。揚劇在安徽、上海一帶也很受歡迎,和黃梅戲、越劇都有天然的關係。這可能是南來北往才會帶來的一個地方劇種。
      演出結束,但是人們還是久久沒有散場,特別是婦女們,都圍着女演員,看她們怎麼卸妝,也就是仔細地看着,很安靜不做任何評價。



盂城驛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網上圖片

高郵運河。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