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無禮的循環——rudeness begets rudeness
( 2012-08-10 )



      孩子越來越不懂禮貌,這評語今時今日經常聽到。
      導致這情況的可能有幾種原因。香港很多家庭都聘傭人照顧孩子,傭人凡事為孩子代勞,連拿杯水、放學回家掛校服孩子都不用做。有調查就發現近八成港童甚少向長輩或家傭說“唔該”,認為其幫忙屬理所當然。
      香港孩子也常駁斥長輩。其他常見的沒禮貌行為還包括不向父母說“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飯”,會這樣做的孩子不足四成。另外,八成孩子也常打斷別人說話。
      調查又發現,有些孩子竟然不懂縛鞋帶進而當街大罵父母,逾七成人在乘搭港鐵時會衝入車廂搶座位。
      沒禮貌是習慣,孩子心中一定知道正確行為是什麼。而沒有禮貌,主要的責任當然在他們自己,但有四成人辯稱因過往無人指正,所以未知道自己行為不妥。


      缺乏身教 社會風氣
      父母長輩的行為對孩子也確有影響。例如乘搭港鐵霸位的行為,在成人中也很常見。除缺乏身教外,有些父母亦認為教導孩子有禮貌的責任在學校和老師。
      學業是重要,但很多家長卻認為若孩子成績好,禮貌上有缺失也是可以容忍的,有學者便指出,這反映家長重學業成績多於品德。
      其實,禮貌很大程度上也與社會風氣有關。當大家都不重禮貌,情況只會越變越差。在路上迎面而來的陌生人對你怒目相向,你也不會對他微笑說“早上女子”。
      整體來說,香港不是個特別有禮貌的城市,這可能也是大城市人與人疏離的結果。你想有禮貌,但周圍的人都沒禮貌,那應如何自處呢?這是P.M. Forni在The Civility Solution: What to Do When People Are Rude中討論的問題。
      在書序中,便點出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Many of us find ourselves confronted with(迎面遇上) rudeness(無禮的行為) everyday and don't know how to respond. From the intrusive cell-phone user who holds loud conversations in public to the hostile(懷敵意的) highway driver who cuts off with a quick swerve of his car, politeness seems to be on a downward spiral, surprising us at every turn.  
      Downward spiral解螺旋式的下跌。而無禮的行為就是個vicious cycle(惡性循環)。在辦公室裏,A對你沒禮貌,令你憤憤不平;你心情不佳,把怨氣發泄在B身上;B跟你一樣,對C無禮。那沒多久,整個辦公室人人都會被拖進這個漩渦之中。


      斷絕無禮 個人做起
      "Rudeness begets rudeness." Begets解引起、招致。無禮的行為就像是會傳染的。要扭轉這情況,就要懂得如何打斷這個rudeness cycle(無禮的循環)。這便要由每個人做起。

      文︰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