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加國課程設置對升學不利
( 2012-08-10 )



      加國中學的目標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人才,為大學輸送學生只是其任務之一,而且不可能放在第一位。這樣的目標之下,課程設置體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課程種類多,檔次多。
      開設的課程種類多,除必修課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選修課。而且同一門課分別為多個檔次,以適應不同類型學生的要求。如數學,有升學類(Principle or Pre-calculus)、應用類(Application), 還有基礎類(Foundation)。各個學校根據師資與教學條件開課,自由度大,差別也大。
      第二,課程深度與難度與國內相比很低。
      理科課程深度與難度與國內相比很低,這一點華裔家長都有察覺。非但如此,為了非升學類學生也能通過,十多年來還一降再降。 如新的數學大綱又將原九年級的內容移到十年級,十年級的內容移到十一年級,等等。
      第三,數學不分科。
      與國內不同,這裏數學課程只開設一門,代數、三角、幾何等內容不分科。各分支內容每級若干,穿插進行,循次遞進。這樣,數學的總課時與國內比勢必較多,因而國內中學的很多數學內容,如相似三角形、解析幾何等等,不可能包括。
      第四,理科學習的着眼點不是奠定學業基礎。
      從教材內容可以看出,理科學習的重心是各類知識及其應用;而不是奠定學業基礎。故很少注意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及各種學業基本功的訓練。大學深造所必須的計算能力、作圖能力、解題格式及其它書面表達能力,等等,加國學生與國內學生差距之大,不瞭解的人很難想象。再如數學中的各類證明題,幾乎全無涉及;故學生在邏輯推理方面幾乎沒有概念。
      第五,各門科學課的設置對升學類學生最為不利。
      中國大陸物理、化學和生物初中即開始由專業教師分科教授。每一科學習四、五年,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扎扎實實打基礎。加拿大則直到十年級設的都是“科學”課。兩者聽起來似乎相當,科學課中亦包含理化內容,實則大相徑庭。科學課相當於國內的“自然”課,其目的是科學普及,令學生瞭解而已;理化課的目的則是為後續學習奠定基礎。科學課講授的知識屬於描述性的,極少概念的探討及公式的講解與運用。而且由於課時有限,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論,譬如國內初中物理必讀的物質密度、壓強、阿基米德定律,以及彈性力、受力分析等等,均未涉及。
      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遲至十一級才從科學課中分離出來,已錯過了學生智力開發的黃金年齡。以物理為例。11級物理包括力、熱、聲、光、核子物理、相對論等等各個分支;而學生是在連速度,時間與距離的關係都搞不清的狀況下開始學習的。可想而知,只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套公式做題而已。將進度趕完已屬不易;遑論奠定學業基礎,以及分析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就是多數學生恐懼物理課的原因。科學課與理化課的師資也不同。理化課須配備專業師資,而科學課包羅萬象,很少教師能夠在各個領域中均達到專業水平。 本地講授科學課的教師水平則更為有限,尤其在數理方面。譬如,十年級科學課有關於電路的知識,其核心是歐姆定律。筆者在本地教授物理十數年,尚未碰到哪個學生懂得其中道理的。再如加速度的概念,十年級科學課中已有涉及。而實際上學生連簡單的勻速運動還沒搞清楚呢,加速度就更不理解。
      究其原因,就在於教師本人也不甚了了。初中階段未能奠定基礎,高中才開始理化學習。學生如何能夠獲得像樣的訓練,成就高級科技人才?這樣的設置,顯而易見,是兼顧就業與升學兩類學生的結果。但實際上對前者有利,不適合多數升學類學生。


      我們如何應對?
      客觀地說,加國中學沒有為升學類學生做好入大學的準備,令不少可造之材失去了成材的機會。北美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間存在一道鴻溝,中學為大學輸送的人材不合格。主要還不是知識的欠缺,而是素質低,能力不夠。而且這種局面早已積重難返。 應對這樣的局面,首先學生自己必須加倍努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讀書。以理工科為目標的華裔學生,正規學習之外如不加開小灶,即使表面上成績不錯,入大學後也會感到困難,不是沒有被淘汰的可能。有人會說,我(或我的孩子)以後學文科,理科好與不好沒關係。實際上北美大育是一種素質教育,通才教育。大學對理工科是有要求的,起碼多數專業都要修微積分,理科基礎弱很難過關。作為大學畢業生,不管從事何種行業,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素質,否則不合格;以後職場中會發現自己捉襟見肘的。

      沈乾若博士
      燕園教育中心創始人
      電話:604-438-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