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倫敦奧運 不是一本糊塗賬
( 2012-08-10 )



借奧運東風,到2015年之間,預計將有400萬新遊客到訪倫敦。

      沒有哪個城市是單純為了掙錢而申奧,因為投資回報率的計算需要應用高等三角學的知識,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弄清的。
      除了支援青年運動員之外,城市熱衷申奧主要是為了爭光添彩。城市沒有奧運金牌可拿,奧運會主辦權是它們所能獲得的最接近的榮譽。而且這場競爭可沒有銀牌,奧會要麽接受你的申請,要麽拒絕。芝加哥申請主辦2016年奧運會時體會就很深刻,儘管芝加哥申奧團隊奧巴馬總統和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等人的鼎力相助,贏家仍然是里約熱內盧。
      從倫敦2003年開始申請2012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開始,直到上周的開幕式,英國在道路與地鐵升級方面的投資遠超過原計劃的90億英鎊(141億美元),安保方面的開支也超過5.33億英鎊(8.67億美元),更不用說為沙灘排球而運來大批沙子,為自行車賽鋪設賽道了。根據目前的報道,倫敦奧運開支已超出預算的30億英鎊(47億美元),這是1996年亞特蘭大夏季奧運會(超預算147%)以來超支最嚴重的。


      提高城市美譽度是目的
      人們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值得。
      奧克拉荷馬市大學曼德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喬納森·威爾納(Jonathan Willner)是大型體育賽事成本-效益分析專家,他指出,從經濟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
      “如今企業和政府更多地是從宣傳效果而非經濟效益角度看待這些賽事,因為通常所有這些投資無法得到充足回報,”他說,“政府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因此主辦城市的真正目的是提升人們對該市的好感,並希望能完成一些公共工程——如果不是為了主辦奧運會的需要,這些工程的興建可能得不到公眾支援。”
      以倫敦地鐵系統Tube為例,逾40年來它一直需要維修和升級,主辦奧運使這一工程得以完成,如今發車速度可達到每1-2分鐘一趟,比原來的3-4分鐘縮短了一半,老舊的列車也被新車取代。
      倫敦東區是該市較為貧窮的地區,而在當地為運動員們興建的公寓已經全部預售出去,還實現了一定利潤。
      在“奧運奇才”喬治亞州(注:該州首府亞特蘭大主辦了1996年夏季奧運會)駐英國的海外經濟發展辦公室工作的英國人邁克·哈林(Mike Harling)表示:“很多人對政府利用奧運會契機開發倫敦東區的目標持懷疑態度,但這些投資收到了回報。”
      2008年,時任通用電氣奧運贊助與企業營銷總裁的彼得·福斯(Peter Foss)表示,贊助北京奧運會為公司帶來了7億美元的新業務。
      甄別哪些方面需要投資,就像是設計積體電路板時畫的圖紙一樣複雜。體育設施總需要吧,主辦城市有奧運級別的游泳池嗎?有?那質量過關嗎?不過關?那你得花錢搞現代化升級。主辦這樣一場盛會所需的種種設備都齊全了嗎?有?唔,那可以租來用。沒有?那就得自己造了。


      超越功利的“奧運經濟”
      各個主辦城市為奧運會提供資金的方式各不相同。蒙特利爾奧運會的花費幾乎100%由該市自行承擔,儘管超支嚴重,聯邦政府仍然沒給該市多少資金援助。根據組委會的說法,1988年的首爾奧運會的開銷則是46%由公共財政承擔,另外54%由私營部門解決。
      奧運會的觀眾和參與者的體驗和激情不可能完全用金錢衡量,但如果一定要算的話,近年來大多數針對奧運開支的經濟研究都是從微觀經濟角度進行的,側重於奧組委出售電視轉播權和贊助權的收入。
      這些組委會的運作模式類似于非營利組織,2012倫敦奧運會與殘奧會組委會(LOCOG)基本上就是個負責賣票、組織活動、提升品牌形象及尋找贊助商的非政府組織。它從頭開始籌建,招兵買馬後運作約6年時間,為奧運會籌集足夠的資金,然後就壽終正寢。如果到頭來還能剩下來錢——亞特蘭大奧組委做到了這一點,那就算非常成功了。不管是像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那樣主要由政府負責,還是像洛杉磯和亞特蘭大那樣主要由非政府組織操辦,主辦方都需要銘記:奧運會不應該帶來債務。


      長期“遺產”不太直觀
      奧運會的長期“遺產”不是那麼直觀,往往被人忽視,可主辦城市的市民在之後的很多年內都將持續受到影響。研究這一問題時“美國南方首都”亞特蘭大是最好的例子,因為不少真正的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成本-效益分析。沒錯,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開支遠遠超過預算,可奧運會本身、亞特蘭大市或喬治亞州沒有任何損失。事實上,奧組委還靠1996年夏季奧運會賺到了錢。
      喬治亞州房地產律師在加拿大卡爾加裏觀看冬奧會時,被奧運熱情所震撼,回到亞特蘭大之後,他就產生了將夏季奧運會帶到這個很少有美國人關注的城市的想法。倒不是說亞特蘭大毫無吸引力,只是在大多數美國人眼中該市並不突出,外國人就更不用說了。
      喬治亞經濟發展署署長克裏斯·卡米斯基(Chris Cummiskey)回憶道:“人們覺得比利發瘋了,我當時也覺得他永遠做不成這事,他用自己的雙肩擔負起了向奧會推銷亞特蘭大的重任,出乎意料的是,付出終有回報。”
      根據亞特蘭大商會的估算,該市大約為主辦1996年奧運會投入了30億美元,而回報則為50億美元。其他奧運會研究者,比如德國體育經濟學家霍爾格·普魯斯(Holger Preuss)則估計亞特蘭大奧運會運作開銷達12億美元,而收入達17億美元(這兩個資料均按1995年美元幣值計算)。
      之後亞特蘭大發生了什麼事呢?該市後來又主辦了2000年的第34屆美國職業橄欖球超級碗決賽,吸引了財富500強企業中的15家將總部設於此地,而且該市的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沒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位於美國南部,而不是倫敦、紐約、芝加哥,也不是北京。
      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朱莉·霍奇基斯(Julie Hotchkiss)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共同撰寫的論文,可能是關於奧運會主辦城市投資回報率的研究中最權威的。
      說到投資回報率的計算,高等三角學的知識正是這時候派上了用場。簡而言之,她使用勞動力市場作為評估經濟效益的尺規。奧運會期間當地招聘人數增加了逾17%,這並未持續到賽後,奧運會使亞特蘭大得以展示自己的國際性都市地位,將總部設在該市的重要贊助商們也紛紛參與其中,亞特蘭大某種程度上私有化了奧運會。
      “可口可樂是我們的一家重要贊助商,而且從我現在所坐的地方往窗外看去,就能看到他們的總部大樓,”卡米斯基說,“我們沒有多征任何稅收,也沒有提高對酒店的收費,投入巨資興建的奧運場館最終賣給了亞特蘭大勇士棒球隊,在喬治亞州立大學建設奧運村的花銷,最終使這所原本所有學生都需走讀的大學成了一流的寄宿制學校。”


      鹽湖城奧運後設基金
      鹽湖城主辦了2002年冬季奧運會,為此投入了約20億美元,堪稱歷史上最昂貴的冬奧會之一。可冬奧會結束之後,該市陷入了嚴重衰退。幸運的是,冬奧會並未給該市留下債務,那裏的奧組委實際上還實現盈利,並用這筆利潤設立基金,維持部分體育場館的運營,猶他州也成了大型冬季體育賽事的新樞紐之一。2002年以來,該州共主辦了62場大型體育賽事、7場世界錦標賽、90場與奧運有關的活動,用金錢來衡量的話,主辦這些活動也為經濟創造了逾10億美元的產值。該州州長蓋裏·赫伯特(Gary Herbert)十分滿意,以至於他對媒體宣佈,正在啓動一個試探性委員會,謀求使2022冬奧會重返鹽湖城。
      得益于贊助權和轉播權的進賬,大多數奧運會主辦城市獲得的收入都超過投入,慕尼黑、蒙特利爾、洛杉磯、首爾和巴賽隆納……它們都賺到了錢。奧運會的組織和安排並未使這些城市或其納稅人承擔費用,相反,根據普魯斯的統計,它們平均獲得了5億美元收入。


      公共設施升級換代
      英國體育與奧運部長休·羅伯遜(Hugh Robertson)表示,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會“遺產”的影響預計將持續很長時間。
      包括奧運會和殘奧會運動在內,2007年2012年之間,英國的新建場館共承載了118項體育賽事。羅伯遜表示,過去5年來這些賽事共為英國經濟帶來了1.05億英鎊收入。
      2012年之後,英國還將在這些全新或升級過的場館中主辦大量重要賽事,包括橄欖球世界盃賽、英聯邦運動會和板球世界盃賽。
      倫敦奧運會與殘奧會組委會近10億英鎊(15.6億美元)的合同幾乎全部由英國本土企業拿下,而現在到2015年之間,預計將有400萬新遊客到訪倫敦。
      “很多投資都是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你可能會懷疑說,如果不是為了奧運會,政府現在會花這些錢嗎?”威爾納說,“可是地鐵煥然一新,機場設施也更加完善,而它們正是因為主辦奧運會才變得這麽現代化,公眾不會抱怨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投資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