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有30年方能退休,需要多少養老金才能安度晚年?算一算養老金的帳單,讓中國大批“奔三”的年輕人頓時感覺“壓力山大”。不過專業理財師認為,30年後需要300多萬養老金,並不是天方夜譚。
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人如今已年過三十,20多年後退休時,需要多少養老金?有人算了一筆賬,需要300多萬。這筆賬假設退休後想要過上和現在每月3000元相同購買力的生活水準,按照3%的通脹計算,那麼需要為20年退休生活準備174萬。如果是80後,則需要準備314萬退休金。
經濟學家郎咸平也曾撰文描述,以北京為例,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費是5萬,如果CPI的漲幅維持在3%,20年後維持現在的生活水準,一年就需要9萬。假如現在距離退休還有20年,而退休後還要再活20年,就需要242萬的養老金。有網友感歎:以前是活不起、死不起,現在連等死也等不起了!看到這樣的帳單,林先生的“養老恐懼症”更嚴重了。林先生和妻子都是“奔三”的人,目前家庭年收入在10萬左右,在鄭州不算低。然而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林先生平時要供房、養車、養小孩及應付各種生活開銷,每年最多能節余3萬。就算日子過得緊一些,再過25年他退休時,也就是攢下70萬左右養老金,20多年後70萬還能用來幹什麼?
一千萬也未必夠用
專業人士估算,在中國政府養老金缺口巨大的背景下,假設退休後生活開銷比之前降低約20%,為存活25年積累大致相當於20年的薪水是有必要的。
如果身處1987年,居民消費水準為每年565元,其中城鎮為998元,那麼維持25年的消費有2.5萬就夠了。資料顯示1987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每年1002元,城鎮職工平均薪資每年為1459元,20年的薪水大致不會超過3萬。
如果是2007年退休,居民消費水準為7031元,那麼城鎮居民25年的消費大約需要30萬。以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勞動報酬來看,職工平均薪資2007年已是24932元,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785元,按20年薪水計算大約需要27.5萬到50萬。
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居民貨幣收入增長以及官方的發鈔節奏都沒有根本改變,在2027年退休的人極有可能需要一筆約為300萬到500萬的積蓄,才能度過余生。而這只是城鎮人口的大致水準,類似京滬廣深等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養老也未必夠。
年齡越小 面臨通脹時間越長
現在年齡越小,面臨的通脹時間就越長,到退休時需要的退休金將更多。這就是現在年輕人壓力大的原因。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理財師慶曉錚也為80後算了一筆“養老賬”:1980年出生的人,按照現在這個消費水準,一個月花2000,大概一年是24000。這樣到30年後退休時(60歲),如果還想維持現在的消費標準,按照貨幣的時間價值,每一年的支出應該在80118。而在準備養老金的過程中,每年都會有投資回報率,把投資回報率跟通貨膨脹率相關因素抵消,消除以後回報率在2%左右。所以按照當年的消費水準在8萬,再按照20年的余壽,按照2%的通貨膨脹率計算的話,目前需要準備的錢是131萬。
慶曉錚表示,養老成本的計算不存在實際意義,簡單地以現實標準衡量數10年後的實際需求並不科學。雖然通貨膨脹率會一直改變,但投資回報率也是會變的。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公開承認,中國整個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不大平衡,補充養老中的企業年金、個人養老保險,替代率非常低,堪稱微乎其微。“中國目前處於未富先老的階段,養老金的積累嚴重不足。”
在美國20多萬億美元養老金總資產中,政府養老金佔12.5%;企業年金佔64.0%,個人退休賬戶佔23.5%,而到2010年底,中國的養老金總資產為2萬多億人民幣,政府養老金佔89.5%,企業年金10.5%,個人退休賬戶幾乎沒有。
近10年來,中國政府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財政補貼超過了1萬億人民幣,然而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而且老年人口的扶養比到2011年末已經上升到122.23%,養老金缺口確實非常大。
由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牽頭的中銀研究團隊,撰寫了《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報告中說,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建議實施延遲退休年齡等措施以緩解壓力。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頤隨後“痛批”了這個研究結果。“該發而發不出來才叫缺口,只要退休時能拿到自己的那份養老金,就不算存在缺口。”問題是,到時候中國的國家財政真能拿得出足夠的錢嗎?
如無改變 15年後 退休吃不起盒飯
儘管在上月初的調查中,超過70%的網友反對退休金領取年齡延遲,但這並不影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展“延遲退休年齡”有關政策的研究。
根據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201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1.78億,佔全球老年人口的23.6%。這意味着全球1/4的老齡人口集中在中國。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老齡化意味着人口老年負擔係數不斷提高,同時意味着勞動投入的減少。預計到2050年,中國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到7.1億人,比2010年減少約2.3億人。2030年以後,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將出現嚴重不足。
鄭秉文算了一筆賬:假設參保人退休後一日三餐吃盒飯,以20元一份計,每天需60元,年均則需2萬多。加上其他基本開銷,每人年均需3—4萬。若參保人退休後活15年,則需50—60萬。而以中等城市水準計算,參保人員在退休前所繳納的養老金每年約為3000—4000元,15年繳存余額約為5—6萬。顯然,其實際繳存不能支付實際領取。因此從養老金財富總值角度來看,在現行體制下,15年後退休的人很可能連盒飯都吃不上。
鄭秉文表示,從財務上來說,目前的養老保險體制若不改革,未來某一天破產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但對於養老保險的參保人來說,現收現付制是以國家的主權信用來擔保的。只要國家不破產,國家財政狀況良好,中國不會變成希臘,個人就無需擔心自己的養老金不能兌現,國家的財政總會兜底。
從長期看,這個制度問題很多,不具備可持續性。截至2011年底,全國養老金個人賬戶記帳額2.5萬億,其中做實賬戶僅2703億。
下轉頁62
退休制度改革 先想弱勢群體
上接頁60
隨着應否延長退休年齡的爭論持續升溫,對於不少歐盟國家實行的“靈活退休”制度是否可以引入中國的討論引起了不少中國民眾的關注。
如果脫離中國的現實,去談歐盟國家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推出的靈活退休制度,結果很可能是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者得益,而風險抵禦力差、資訊閉塞的弱勢群體則淪為轉型的埋單者和受害者,這對於已經陷入貧富差異境地的當代中國,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討論靈活退休制度在中國的適用性,須先考慮以下幾個與社會公平密切關聯的問題,不得迴避的是弱勢群體的利益,特別是轉型時可能產生的不公平問題。從1990年代的國企轉制及社保改革開始,中國出現了一支“4050部隊”,亦即40來歲的女性和50來歲的男性——他們離退休尚有一段時間,失業後難以再就業,抵禦失業、疾病、貧困等風險的能力弱,屬社會上的“高危群體”,因此政府使用了各種手段(再就業、“老人老辦法”等)去消化這部分群體,同時城鎮低保制度亦在此背景下出現,以使其中一部分在領取退休金前先以低保金度日。
若現在延長退休年齡,並採用一刀切的方式,類似的情況會否再次出現?亦即再湧現一批“准退休”群體——他們已經不能留在原崗位了,但卻仍未夠年齡領退休金。屆時,儘管人社部的養老支出省了點錢,但民政部可能便要增加社會救助支出了。如果只是拆東牆補西牆,倒不如不變,起碼對這些低收入群體少些折騰。
相比起腦力工作者,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職工在退休問題上的可選擇性較低——當身體狀況確實無法繼續工作下去,其知識與技能又無以使其轉崗之際,退休將是唯一選擇。
所以,所謂的如果要引入“靈活退休”制度,這應該主要面向體力勞動為主的弱勢群體,而不是去滿足公務員、法官、醫生、高級管理人員這些強勢群體的需要。
當失業工人被拋向社會,大多已邁入中年,難以找到穩定工作,只能零零散散、斷斷續續做點小工,或是在街邊擺小攤,還得應付城管的檢查——那些年裏,還流傳着失業工人被逼刺死城管的故事。何況,都是失業工人,常常是“賣菜的比買菜的多”。
王秀增是糧庫的失業工人。當年他接受了失業的命運,積極學習開車技術。然而好不容易才托關係成了的士司機,卻遭遇了搶劫,背部被戳了兩刀,錢也被搶光了。這個家庭保持着卑微的溫暖,想起這些年見過的家庭悲劇,妻子何文蓉唏噓不已。她說,當年女性就業艱難,一些女工只能陪人跳舞,10元3曲,“任人想做啥就做啥,丈夫不高興,不少人就這麼離婚了。”她說:“咱姿色不好,沒法去跳舞。”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只能永遠與當下周旋,繳納養老保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們懼怕老無所,依但卻無力購買。“在制度的安排中,他們一再被剝奪。由於結構性問題,他們難以再就業,而社會保障制度又寄希望於再就業,希望就業後就能有養老保障。社會保險安排和生命週期都發生了錯亂,困境就會很大。”清華大學的社會學系教授郭于華說。
“兒子上大學就不能交保險,交了保險就上不了大學。”離退休年齡只有3年的何文蓉這麼概括她的矛盾,在兒子的前途和自我的保障之中,她選擇了前者。
後來兒子考上大學,每年須繳納1萬塊的學費。奶奶咬咬牙把多年積蓄的養老金拿了出來,生活費則由姑姑阿姨和父親共同負擔。3年後老人查出癌症,王秀增只得拿出失業時近萬元的買斷工齡費。缺乏保障和穩定的收入,他們得隨時準備着應付生活中的危機。
這家人的命運和他們的賬目一樣精打細算,總和危機擦肩而過。兒子畢業沒幾個月老人去世了,好在兒子總算找到工作,雖然只能拿上一千多塊的薪水。如今48歲的王秀增每天都幻想着退休。到那時他就不必為工作、為明天憂愁,能有穩定的養老金收入。儘管沒有一個人知道,也沒有人為他們算過,將來能領到多少錢。
老齡化程度高 預期壽命穩步升
中國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億人,全國31個省已有26個進入老齡化狀態,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3.32億人,超過總人口的23%。
不僅如此,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已經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1980年至2010年期間,平均每五年上升約1歲,如果退休年齡政策不變,則意味着老年人口退休後的余壽不斷增加,給養老金支付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人口老齡化挑戰是全世界面對的共同課題,目前美國的退休年齡已提高到65至67歲,德國的退休年齡是女性65歲,男性67歲。而與其他國家相比,目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法定退休年齡過低,與預期壽命嚴重不符。
只要有保障 衰老也值得等待
等待退休,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意味着不同的內容。對董阿姨來說,等待從一失業就開始了。年輕時,她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簡直想永遠幹下去。退休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因為那意味着衰老和自我價值的喪失。可失業那些年裏,丈夫有一天沒一天地幹着搬運活,自己則做保姆、搞清潔,受過冷眼也遭遇失落。現在她甚至覺得只要有保障,衰老也是一件值得等待的事情。有時她也會保持着容顏的體面,化上淡妝,戴着黑絲手套走在馬路上。她以自己的理解試圖和這時代顯得匹配,可她看着城市在發展,自己和它卻變得發陌生。
對於董阿姨而言,城市越發達,自己越窘迫。“過去吃爛蘋果,現在還是吃爛蘋果,過去擠在30平的房子,現在還是。”她說風水輪流轉,甚至羡慕起農民。如今她的世界幾乎只有女兒了,她對女兒說:媽媽就是為你而活的。
政策變幻莫測 別無他法惟有等待
凌裕昌,一個57歲的男人。在瀋陽這座冬天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的城市裏,凌裕昌的房子沒有暖氣。
近年來,凌裕昌的視力日益下降,身體被曾引以為傲的技術淘汰了,轉而當上“大齡保安”。去年母親也去世了,給他留下了國企時代的福利房,幾乎是他唯一的資產。錢,給母親治病養病時花了,在做生意時被卷走了。曾經的妻子,早就離他而去。他孤身一人,終於意識到——自己老了。
“我從未想到,我這一生,最後淪落成這樣子。”如今,他別無他法,唯有等待。再過3年他就退休了,儘管並不瞭解養老保險制度,但他以為這該也像其他許多政策一樣,總是變幻莫測的。也許,船到橋頭自然直吧,他想。
網友評說
chu1deyuelia:這只是嚇唬人的算術。試算算:七十年代城市普通家庭年收入也就四五百塊錢,當時如果看現在的退休金同樣會感到是天文數字啊。
asir:老話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靠誰都靠不住。
猴麵包樹:應該以不同時期的相同購買力來作為標準,會更有說服力。
vivian:看看身邊的老人,一個月能花多少錢?只要有兒女陪,不追求高端品牌,粗茶淡飯,足夠了!
精打細算命運 時刻應付危機
郭玉潤在給父親挖蘋果吃,現年58歲的他5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症失去了雙腿,7年前父母因病雙雙癱瘓,郭玉潤不得不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