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唐宋士族門風
( 2012-08-06 )





      唐宋時期社會結構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門閥士族的衰落,門閥士族出身的官僚被科舉入仕的士大夫所取代。但是,就宋代士大夫依然是超脫於稅役負擔和戶等編制之外的特權階層而言,卻與以前的門閥士族沒有多大區別。
      學界通常認為的門閥士族在唐代後期已經衰落,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面,這些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士大夫主要還是門閥士族子弟,是門閥士族子弟中的“儒雅”之士,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庶族平民子弟。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況極少,這主要還是一種理想和誘惑。士族的特點即在於其門風的優美,不同於凡庶;而優美的門風,其實基於學業的因襲。長盛不衰的大士族要靠世代高官和婚配來維繫,但內裏是靠家傳的學問和門風支撐的,如果說在漢魏時期門閥士族主要是靠武力和經濟實力崛起的,那麼,到唐宋時期,則沉澱為一種文化傳統,表現為家學和門風了。
      科舉制度興起以後,世家子弟憑借世代相傳的家學優勢參加考試,比那些沒有家學背景的普通家庭的子弟走得更順,一些本來可以憑借門第恩蔭補官的年輕人也要到科場上一試高下,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學問實力,以至於有人提議不讓士族子弟參加科考。
      到兩宋時期,儘管原來的門閥士族的後代和科舉入仕的士大夫已經混同,但人們在觀念上還是看重有家學背景的人,《宋史》列傳與唐代墓誌一樣,記載有家學背景的人物的時候總是要說上一句“家學淵源”之類的話,甚至把沒有家學背景的科考及第的第二名榜眼稱為“瞎榜”,流露的就是這種觀念。
      宋朝的文人看不起唐朝的文人,主要是覺得他們太熱衷於詩賦之類的文學,不僅沒用,而且都是那些沒有家學傳統、憑借自己的小聰明的人搞的,認為見真功夫的學問還是經學。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廢除了詩賦考試,把經學作為科舉考試的重點,也是這種價值觀念的反映,因為經學是貴族的學問,治經學的大都有家學傳承,大都是原來的門閥士族子弟。
      門閥士族到唐宋時期確實發生了變化,但不完全是衰落,準確地說應該是分化,有些衰落了,同時也有一部分憑借其家傳的學問優勢、通過科舉制度繼續走入仕途。
      這些有着優秀子弟的門閥士族沒有衰落,而且由此得到了更新。
      也就是說,原來的特權階層仍然是高居於所有民戶、包括“上戶”之上的特權階層。

      作者:莊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