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張國燾辦《創進》周刊
( 2012-08-03 )



張國燾

      1938年4月3日,時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的張國燾借祭拜黃帝之名逃離延安,投奔國民黨。不久,他加入國民黨的特務組織——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主持“特種政治問題研究室”、“特種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從事反共活動。
      蔣介石和軍統局長戴笠原指望利用張國燾這個“帶頭羊”,對中共進行大規模的策反工作,但張國燾到軍統後的工作令他們大為失望。1940年底,蔣介石安排張國燾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46年3月,張國燾通過同鄉推薦,當上了善後救濟總署江西分署署長和江西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張國燾一上任,就受到了江西省主席王陵基的排擠。不久,張國燾不得不離開江西,避居上海。
      張國燾在上海閒居了將近兩年。在這兩年中,中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1946年6月,國共全面內戰後,經過1年的作戰,中共軍隊轉入了戰略進攻。與此同時,在國民黨統治區內也興起了廣泛的學生運動和人民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1948年6月,不甘寂寞的張國燾籌集了約一百二十兩黃金的經費,在上海施高德路辦起了一個創進周刊社,出版《創進》周刊。這個周刊社的成員是臨時湊起來的,總編輯是鄭學稼。
《創進》在發刊詞中,以貌似公正的面目出現,標榜自己是講“老實話”的,但在實際上,它不過是為國民黨捧場和進行反共宣傳的工具。
      面對國民政府的經濟、政治、軍事危機,《創進》周刊發表文章,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出來挽救危機。在一篇題為《門神救國論》的文章中,把蔣介石與共軍較量比做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農民政權,鼓吹:“只要有一個像曾國藩那樣氣魄與做法的人,出面號召,決定可以完成救國使命的。”文章甚至說:誰能充當“現代的曾國藩”,“誰就是現代中國的救世主”。文章把希望寄託在蔣介石之子蔣經國身上,吹捧說:“近來蔣經國在上海執行新經濟政策,有聲有色,人人喝彩。”“現實環境正需要這類人,才能有所作為。”蔣經國對於“戡亂建國大業,已然可以勝任愉快的”。
      《創進》周刊發表的一些文章,把造成全國危機四伏、民不聊生的原因,歸罪於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大量的攻擊。文章誣衊中國共產黨“為了奪取政權”,“毫無道德倫理和國家存亡的顧忌”,“更不惜以百姓為芻狗”,“二十年來的悠長歲月之中,共黨浸沉於殘殺破壞擾亂之中”,“假定共黨‘武裝革命’成功,繼軍事征服力量而起的,必然是一種獨裁政治無疑”。
      《創進》周刊的文章還說,“中國共產黨無論標尚何種理想目的,他們所採取的手段則是有害而可怕的”,“一方面大有利於俄國人向東亞的發展,大有害於中國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在另一方面激烈地擾亂社會底秩序,嚴重地戕害國民經濟生活。”
      在對中國共產黨竭盡誣衊之後,《創進》周刊的文章叫嚷:“根據這些理由,共黨的暴亂是必須遏止的”,必須“戡亂”。當解放軍與國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候,《創進》周刊仍在吹噓國軍,說:“中共軍事力量雖日在進展中,但中共若想進行一次嚴重的陣地戰,政府還是能夠抵擋,而且還是能夠勝利的。不管政府軍隊中有何種的弱點,但它至今尚未最終失去這個能力。”
      但是,戰局的發展卻不像《創進》周刊的文章所說的那樣,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解放軍基本上消滅了國軍主力,國民政府的統治大勢已去。在這種形勢下,國民政府的許多高級官員紛紛逃往台灣。
      張國燾要求到台灣山青水秀的地方當農民,被蔣介石拒絕,最後他去了香港。
      文:邢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