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多來自美日東南亞 並非全是“精品” “海歸”藏品 良莠不齊
( 2012-07-27 )



近年來,海外藝術品回流潮漸起。 圖為由海外回流,“西門派”薄意藝術大師林清卿民國時期創作的花卉對章及赤壁泛舟隨形章珍品吸引了眾多壽山石雕愛好者。資料圖片

海外回流的藝術品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上掀起一股熱潮,“海歸”藝術品大多出自美國、日本及東南亞華人圈等地。有買家認為“回流藏品就是好東西”,但專家分析,儘管藝術品總會流向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地方,但並不能就此簡單地將回流的“海歸”跟“珍品、精品”畫等號。

     歷史上,“遊走”海外的中國奇珍異寶不計其數,既有正常的文化和貿易往來,亦有燒殺搶掠之下流失的重器。近年來,國力增強和民間資本的積累使中國人踏上海外尋寶之路,而眾多“海歸”藝術品稱雄國內拍場也大大提升了人們對它們的關注度。《廣州日報》報道,不過,專家提醒眾多收藏愛好者,“海歸”精英未必都是“高帥富”,只有多做功課多練眼力,才能“歷盡黃沙始見金”。
     “日本收藏家所喜愛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正流出日本,渡海回流中國。”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在古代藝術品領域,來自日本的藏品備受關注,也使得日本素有“中國藝術品寶庫”之稱。業內人士認為,日本收藏家的藏品在真偽和來歷方面一般擁有較高信譽。有日本商家稱,日本人收藏的這些中國古代藝術品中不乏清朝末期流出的宮中藏品,而日本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把中國的陶瓷器作為日本茶道的用品。現在隨着愛好者的減少,日本國內市場萎縮,倒是中國人成了古董店的常客。
     繼藝術品春拍興起“回流潮”後,廣州市場上的端硯和古家俱等藝術品回流規模明顯增大,有市場人士認為,早期流向海外的藝術品都是材質和工藝俱佳的精品,“鍍金”的“海歸”自當高人一等,但也有不少行家覺得回流藝術品良莠不齊,其中更不乏粗劣的倣品和贗品。
     清代就曾有大量民窯燒製的外銷瓷銷往海外、民國時期出口的倣古件也非常多。而1980年代初期,國家為了出口創匯,也曾大量複製和倣造古代藝術品出口海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有一批家俱的‘收買佬’在全國搜羅古舊家俱後通過廣東賣往台灣。當時家俱市場沒現在這麼混亂,所以我認為真品的比例相對較大。”古今拍賣總經理黃安妮介紹稱,雖然不能說所有“回流”都好,但經過火眼金睛的行家分辨後,還是能保持相對高的品質。“現在台灣回流的古玩雜件、家俱和字畫中,家俱、古玩成色不錯,雜件中的瑪瑙、黃花梨、沉香等都有好東西,字畫則不太靠譜。”
     然而,黃安妮發現,買家中確實有人認為“回流藏品就是好東西”。而對於拍賣行來說,“回流”一定是金字招牌嗎?黃安妮不這麼看:“回流藏品可能存在性價比較高的東西,有一定市場空間,當然受到拍賣行的追捧。”例如她從台灣征集的翡翠,價格很可能只是大陸的1/2至2/3,“我們不過分強調是賣家自己收藏的還是從世界哪個角落帶回來的,只看品質和價格。收藏者也一樣,選擇時要以藏品本身的價值為標準。”

     折扇扇骨身價  3年翻5倍
     近日,在收藏市場上,扇子已成為一個獨特的收藏門類,其中,扇子重要組成部分扇骨,受到眾多藏家熱寵,一把精品扇骨短短3年身價就翻了5倍。
     據《濱海時報》報道,收藏扇子20多年的龐武興有一把只有扇骨並未加扇面的折扇,“這把扇骨底色為蠟黃色,伴有紅棕色斑點,材質上乘且雕工精緻,三年前我以1.5萬元收來的,但目前市場價已在6萬元至8萬元之間。”
     “投資者在選擇扇骨時,首先,要看材質及扇骨的尺寸規格,通常檔數為16檔的價格較高,而20檔以上的價格偏低。其次,看款式,其中直式方頭和普通圓頭較常見,而花式頭如魚尾、如意、葫蘆等式樣較貴些。”龐武興表示,“雕工則是關乎扇骨檔次的關鍵,一般扇骨雕工的精與粗,是否出自雕刻名家之手直接關係其價格。”

     洋裝披上身 “土鱉”充“海歸”
     “部分收藏者對本土藏品缺乏瞭解和認識,有的還帶‘崇洋媚外’的心態,認為凡回流的就值得追捧。”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黃海濤認為。
     比如在回流硯台方面,黃海濤介紹稱,日本收藏家濱田早年在中國生活,其後到日本發展,加盟一家專門經營中國工藝品的公司,回到中國收購歷代字畫和文房四寶。在他的推動下,端溪的老坑在上世紀70~80年代時被重新開採。他還到歙硯和其他的硯台產地考察,找到當地的藝人按照他提供的古代硯譜製硯。這些定製的高倣古硯當時也被帶到日本。“不過,當時各個產區能倣好古硯的藝人並不多,因此也可以說,當時外流的硯台中,造型、雕刻水準、紋飾等方面未必都是頂級的。”
     據透露,濱田早年收藏的端硯包括了古硯和新硯,濱田把其中優質的賣給了日本的大收藏家,次好的就收錄在自己的《靜妙軒藏硯》一書中。雖然這樣的硯台在日本也有一定的“粉絲”,但是只能算得上中等水準。在某家大拍賣行的春拍上,幾方被日本藏家標為“洮河硯”的硯台,其實是肇慶的綠端;江浙地區某拍賣行一開始以拍賣回流的端硯而崛起,近年卻屢遭詬病,主要就是因為他們的“回流拍品”在行內頗有爭議,有行家甚至透露他們的“供應商”因為貨源減少而開始造假。黃海濤還透露,中國有一批商家專門到日本收購廢棄的木盒,用來包裝國內與之相吻合的文物,以“土鱉”充“海歸”。
     事實上,除了端硯外,松花硯、洮河硯、歙硯等都在1970~1990年代被日本買家“淘”到日本。黃海濤強調,當時工藝出現“斷層”,大多數硯台都是學生硯,製硯工藝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恢復。所以當時外流的硯台,其工藝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真正的製硯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