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約架”不時尚 其風不可長
( 2012-07-27 )



網上流傳的視頻截屏顯示,吳法天倒在地上。網上圖片

     知道“約架”這個詞,是在四川什邡事件的相關報導中。按說什邡事件已經過去一些日子了,現在說它已經沒什麼意義了。但“約架”這個事,卻似乎正“方興未艾”,弄不好,說不定會“蔚為潮流”, 這卻是不可不防的事,所以來說一說。
     說起“約架”,也許有的人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這也是個“新”名詞兒。其意思原本是倆人意見不合,約到一起“掐架”。這裏這個“掐”字實際指的是口頭上的爭執,並不是真的動手“掐”。但是為了什邡的事情,有兩個意見不同的人,一個是政法大學的副教授吳法天,另一個是電視臺女記者周燕,真的約到一起動手“掐”了起來,從而使“約架”這個詞不脛而走,爆紅網路。
     其實“約架”這個詞雖然新穎,他們做的這個事卻並不新鮮,在筆者少年時代就曾經“大規模”地經歷過,那正是“文革”時期。
     經歷過文革的人都會知道,文革之初群眾鬥爭的“武器”有“四大”: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那很有點像現在網上不同觀點的人之間的互噴“口水”。因為沒有現在互聯網這樣的交流平臺,那時候的“大辯論”都是面對面的。筆者那時居住的省城有個中心廣場,可容納萬人。一到傍晚,雖然沒有“約,但廣場上擠滿了人,都是來辯論——打口水仗的。那時候的辯論也基本是分兩派:一派支持舊有的行政機構,被指為“保皇派”;另一派則認為舊有的行政組織執行的是“資反”路線,必須打倒,自稱為“造反派”。筆者那時年齡還小,不懂政治,看這麼多人聚在一起,口沫橫飛地互相攻訐,覺得挺好玩,所以幾乎天天晚上都去看熱鬧。但是看着看着筆者就不敢去了。為什麼?因為“批判的武器”變成了“武器的批判”——武鬥了。而武鬥的後果是什麼,相信不用我說,大家也都心裏明鏡似的。這是筆者反對“約架”的理由之一。
     筆者反對“約架”的理由之二,是這種行為既不文明,也不理智,更非“民主”。倒有幾分黑幫火拼的味道:我說是這樣,你不服?打你沒商量,武力分輸贏。
     不錯,這次約架的雙方並非黑道,都是“社會精英”,這就尤其讓人感到悲哀:我們連“精英”們都崇尚用暴力壓制不同的聲音,我們的民主何時才能成功?聽說倫敦有個海德公園,是一個民主之地,持各種不同政見的人都可以在那裏公開發表演講,從未聽說為此而發生群毆事件。
     如今北京的朝陽公園卻成了“約架”勝地,發動群毆的人不但不以自己的行為為恥,反而堂而皇之地在微博上宣揚“戰果”,據說還有青年(精神)領袖發微博力挺,聲稱被打者“欠揍”,(對其)不需講民主、法制。這倒頗有些文革遺風:文革時不是流行一種“口號”叫做“好人打好人誤會,好人打壞人活該”嗎?!如果某些標榜追求社會公平的精英們的意識裏還潛藏着這樣的信念,這個社會還有可能得到公平嗎?
     主張和諧社會的中國社會並不和諧,這方面執政者必須反思。而作為可以引領潮流的社會精英,也不應無原則地推波助瀾,讓社會更加動盪。中國只有和平、理智和平穩地過渡到自由民主法制的社會,才是民眾之福、民族之幸。
     石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