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看似休閒屋 氤氳有書香
( 2012-07-20 )





因電子書盛行和網絡折扣書店的衝擊,“倒閉潮”侵襲實體書店。炎熱夏季,上海一種融雅致茶座、迷你影院、字畫展覽等諸多內容於一體的“複合型書店”,看起來像是一個綜合休閒屋,但實際上卻是書店,此種經營方式頗有引領風潮之勢。

      近年來,實體書店像多米諾骨牌般倒下,倒是在弄堂裏,在街角處,一些個性鮮明的書店、書吧,點綴着城市的文化地圖,溫暖着愛書人的心靈。他們的成功秘笈裏,幾乎都有同一個關鍵字——— “錯位經營”。時至今日,實體書店如不思進取是肯定不行的。“在經營成本走高、實際利潤微薄的環境下,要在一些大都市的中心地帶維持一家實體書店,將日益成為一種難以維繫的奢侈。”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包亞明研究員指出,“世界其他城市書店的生存現實提醒我們,作為經營實體,書店首先是一樁‘生意’。”


      可看可買可喝茶 更有樂趣
      在上海市中心的靜安區,開張20多天的新華書店吸引一批“書蟲”慕名而來,其中不少人很久都不逛實體書店了。67歲的顧根慶帶着孫子逛書店,他說,這裏感覺已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書店,除了看書、買書,還可以喝茶、看工藝品,比一般書店更有逛的樂趣。
      傳統書店視“只看不買”為經營大敵,而新興的複合型書店則着力營造讀書的舒適環境。中新網報道,總共四層的書店店堂,書籍大概僅佔其一半空間,而從影城、咖啡廳,直到陶藝區、電子數碼店,每層樓都是各種商鋪與書店的“捆綁組合”。
      三樓的一間咖啡屋裏,聚集一批中外顧客,有的飲茶,有的喝咖啡,靠牆的一整面書架上,既有各種英文書籍,還有紙頁泛黃的中國連環畫“小人書”。正在飲茶的白領郝曉稱,這裏環境安靜舒適,和三五好友來此,於書香中度過一個安靜午後,甚是愜意。
      在“電子閱讀浪潮”衝擊下,實體書店消失了不少,相比單純的銷售書籍,一些着力營造“讀書文化空間”的書屋似乎更經得起考驗。如靜謐的上海紹興路上,頗具小資情調的漢源書店至今為“書蟲”們津津樂道。
      滬上一些傳統書店也紛紛因勢“思變”。如上海福州路上知名的大眾書局,今年關閉整修開業後,也以24小時全天候營業、咖啡吧、老上海風情為“招牌”,再度吸引讀書人光顧。


      小巷深處有書家
      靜安別墅的小巷深處有一家2666Library,“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底氣吸引了“曲徑尋幽”的文藝青年。內斂和溫馨的家庭風味,三周林立的木質書架,屋頂卷起的巨幅投影螢幕,說2666Library是私人書房一點也不為過。在那裏,找不到大眾流行的文學作品,倒是“上海出版革命組”的舊版《十萬個為什麼》、劉香成的《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等一系列文史哲書籍把這間40平方米的小屋填得滿滿當當。
      “開業不到3個月,‘2666’基本收支平衡。”合伙人之一的錢小昆說。據瞭解,其生存之道,一來依靠借閱書籍所需的會員卡,比如月卡100元、年卡806元,至今入會者達到七八十人,二來依靠銷售獨家簽名書,每周舉辦的讀書文化活動也暗含着一定的消費。
      3年前開業於滬上某知名現代女作家故居樓下的千彩書坊走的則是高端路線,復古留聲機、鎦金暗花牆紙、老式桌椅、綠色庭院、瀰漫在空氣中的咖啡香以及耳邊不時傳來的小野麗莎的歌曲,一切都散發着老上海的獨特魅力。
      據瞭解,這家書坊的會員卡充值起始額度為2000元,其自籌的活動也按人數和場地租用時間計費,而咖啡的價格幾乎和星級酒店接軌。“我們培訓員工主動與客人交流,不僅向顧客推薦我們的食物,也按顧客的不同需求提供書目,就像朋友一樣。”經理Harry告訴記者:“我們團隊擇書非常嚴格,每次都先進行閱讀群的分析,頭兩個月少量進貨,通過客人的購買與翻閱情況最終確定書目。”千彩還為愛書人專辟一個書架。“我會把喜歡的書寄存在這裏。”熟客林女士說。

      咖啡杯上奶油香
      利用“錯位經營”———或售、或借獨家書籍與原版圖書,以書類“錯峰”避開與大書店的直面競爭,或是通過設計閱讀環境、餐飲服務、人文講座、私家活動等增加書店的文化附加值,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文化,不少人文書店另闢蹊徑的舉措,着實粘住了大量文藝青年和高級白領。
      專業人士透露,這類高端的人文書店主要掌握了消費者的文化心理,使顧客產生歸屬感。不少個性化的書吧、咖啡館,正是瞄準了這一人群,從舒適感如書店的桌椅擺設、識別感如獨特的書籍選擇、安全感如以視覺和聽覺主導的氛圍、交流感如店員與顧客的分享和對話、成就感如會員活動上的表現及自己推薦的書受人喜愛等5個維度上,為某個群落的人,打造一片個性化文藝空間和心靈綠洲。
      “下班後我常常來,翻翻書,和同樣愛書的人聊聊天,三明治就着最新翻譯小說,很豐盛的晚餐。”在靜安寺附近工作的王小姐shuo :“待在千彩書坊的時間甚至比家裏更長,有時候與認識的其他熟客不期而遇,感覺好極了。”“2666”的會員張同學也有類似的感受:“和朋友來這裏,一起問候略薩,或者議論馬勒,比去卡拉OK快樂得多。”
      專業人士說:“實體書店必將在物質空間中提供一定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否能夠抵得過卓越網、當當網等大型網絡連鎖店低價圖書的誘惑呢?這或許是場智慧的博弈。”

      概念書店 如商場般存在
      全新概念的中國第一家集經營書籍、服裝、咖啡於一體的新型書店——“方所”,去年底在廣州市閃亮登場,引起一股風潮。
      這個擁有1800多平方米的新概念書店,給人一種空曠、寬廣、溫馨的感覺。書店左邊是服裝購買區,右邊和前方是書籍購買和講座區,中間是作品展示和休閒區,消費者可以到這裏買書,也可以購買服裝。藝術愛好者或設計師們,還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作品。累了,還可以在這裏安靜地坐下來喝點飲料、咖啡,或者聊天。書籍、服裝、咖啡,這三個毫不相干的東西,依靠創意的力量,在這裏實現了很好的融合。
      在民營實體書店日見冬日的今天,“方所”卻逆勢而上。書店的創立者和設計師毛繼鴻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他要追求又一個“例外”。
      高高的個子,憨憨的笑容,光着頭,一襲黑色風衣的毛繼鴻,給人一種十足的藝術家印象。這位出生、長大在革命老區湖南平江,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的湖湘漢子,依靠藝術鋪路,走上了企業家的道路,他的原創服裝品牌“例外”,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成為中國原創服裝品牌的一個例外。如今,他又關注國人文化消費,投巨資創辦“方所”。
      1996年,“例外”正式在廣州上市,並很快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在“例外”取得成功的同時,愛讀書的毛繼鴻,腦子裏又有了新的創意。他認為,一個民族要想發達,要想進步,必須讀書,尤其是必須讀好書。一次台灣之行,讓他的想法變得清晰。2005年,他第一次走進了台灣的誠品書店,這裏顛覆了毛繼鴻對書店的印象:書是精挑細選的,讀書的環境是優雅舒適的。原來書店可以這麼辦!
      往返奔波數次後,毛繼鴻決定辦自己的書店。這個書店,首先在定位上,一定是要賣好書,一定要賣精品書。其次是在消費的方式上,不僅能買書,還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服裝。第三,在氛圍上,一定是溫暖的、溫馨的。走進這裏,就像走進一個讓你心靈安靜的港灣,徹底放鬆身心,可以一邊看書,一邊喝咖啡,還可以聽名家講座、論道。
      “方所”,也不負人們的期待,開業兩天,營業額就突破了30萬元。

      都市人的心靈“口袋”
      在浙江杭州這樣一個風景如畫的城市中,個性鮮明的民營書店不僅是讀者尋找精神食糧的場所,還用各種各樣的人文活動增加讀者的人文積澱,滿足着讀書人永不滿足的心靈“口袋”。


      停車坐愛“楓林晚”
      2005年,著名網絡作家慕容雪村整整一年泡在楓林晚書店中,寫出新作《伊甸櫻桃》。被杭州市政府評為“最具杭州生活品質的(唯一)書店”的楓林晚,是浙江省首家專業性學術書店,目前已經在杭州、寧波、金華、湖州、北京等地開設了10家連鎖書店。2001年,楓林晚開辦了浙江最早的民營網上書店;2005年,獲得百年商務印書館的特別授權,開設了商務印書館杭州專賣店。
      “學術+文化沙龍+咖啡+會所+網絡+專業連鎖”的全新經營模式是楓林晚的首創,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6年來,楓林晚堅持的“楓林晚學術講堂”已經舉辦了上百場,國內著名學者汪丁丁、陳子善、陳嘉映、朱學勤、周其仁、陳思和等都到店演講,余華、陳忠實都曾造訪楓林晚。


      重回“純真年代”
      “純真年代書吧”的背後有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丈夫為了實現患絕症的妻子的夢想,負債開了這家書吧。有書,有咖啡或茶,重要的是還有物質社會缺乏的純真夢想。
      小資們最愛那裏的的圖書廊、英語角、影視沙龍、交友沙龍、文學沙龍……那裏有濃濃的文學氛圍,以及對浪漫、自由的不懈追問。特別是三樓那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小舞台上,燈,隨時可以為任何一個即興的聚會而點亮,在最有歸宿氣息的溫暖中,讓別人欣賞你的才華。無論是萬聖節的“恐怖節目”,還是新年、聖誕節的保留節目,在那裏,最自由不羈的靈魂可以得到棲息。
      朱錦繡經理,就是那位幸福的妻子,說:“6年了,這裏的沙龍成就了6位戀人,一點都不算多。”丈夫的作家身份,為這個書吧帶來了張抗抗、陳忠實、余華等一大批作家的光臨,成就了這個夢想之地的多彩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