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蘇曼殊二三事
( 2012-07-20 )



穿着袈裟的蘇曼殊

      蘇曼殊,本名子穀,後更名元瑛,“曼殊”乃是他為僧的法號,因為喜歡吃糖,所以又自號“糖僧”。他的名號很多,據華岡佛學會學報第四期登載的《曼殊新考》就計有三郎、印嬋、雪蝶、燕子龕、燕子山僧等二十六個。
      蘇曼殊是清末的一位才華絕世的傳奇人物,他的母親是日本人,父親是廣東人,他的血液中一半中國血統和一半日本血統。據說凡混血兒大多數是聰明才智之士。蘇曼殊是詩人,也是畫家;是革命黨人,也是佛學專家,既是天生的風流情種,也是看破紅塵的出家人;既是盪氣迴腸的小說家,也是彈箏吹笛的音樂家。


      大罵廣東人
      蘇曼殊在民國前九年所寫的一篇奇文:“嗚呼廣東人”,把廣東人罵得狗血淋頭,他認為:“中國不亡則已,一亡必先我廣東,我廣東不亡則已,一亡必亡在這班人歸化籍的賤人手裡。”
      當時中國二十一個省,中外通商,廣東開得最早。他認為,開通會造成祖國的危亡,外力的危迫,自然廣東是絕大的禍根。在當時,蘇曼殊之所以怒目金剛,作獅子吼,是見廣東一些商業界人士見了洋人就搖頭擺尾,見了同胞就作威作福的,便罵得體無完膚,一方面是由於看不慣洋奴型的嘴臉,另方面是出於愛之愈切,責之愈嚴的心理,則無惡意。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犯了邏輯上的謬誤。


      嗜糖成癖
      蘇曼殊是飲食狂。他喜啖,有錢即買食,錢盡則堅臥不起。更是嗜糖成癖,故又有“糖僧”美名。一次,他一下吃了五十包酥糖,以致嘴腫腹瀉。在日本時,他一次竟飲冰六斤,暴飲後即臥床不起,人以為死,所幸復活。
      一九一七年,他住上海霞飛路寶康裡,亂吃亂飲,經常吃糖,生活放縱,又無人料理,後蔣介石托借陳國夫之力,邀請他暫住其宅,得陳潔如悉心服侍,病情好轉。每當陳氏出門,他又亂吃。再危及生命而被送進上海廣濟醫院。稍好,院長在其枕邊搜得糖果四包。死後,枕邊還藏掖着一摞摞糖果。


      精神戀愛
      蘇曼殊一生多次戀愛,由於對婚戀與修辭之間,常常處於十分矛盾,頗為痛苦的境地,總是以失戀告終。時時走近一個個女人的愛情,卻常常逃離一個個女人的真愛。
      十六歲時,他在日本逗子櫻山村找到養母河合仙後,住下來,與距離不遠的日本一位十五歲,名叫菊子的姑娘相愛。當時日本封建禮教相當嚴格,只好以信鴿傳書互通戀情。相約時,甜言蜜語,菊子依偎在他懷裡,後戀事敗露了,菊子幾夜不眠,眼淚濕了半邊枕頭,繼而到崖邊一跳而盡。惡訊傳到蘇曼殊這裡,悲痛不已,瘋狂地撕破自己的衣服,並又一次再度出家,做了和尚。
      一九零五年秋,蘇曼殊在南京陸軍小學任教,結識了名妓金鳳,兩人感情甚篤。當金鳳正式提出“贖她出去”要嫁給他時,蘇曼殊沒有答允。後來,金鳳嫁了一個商人。
      蘇曼殊再次沉淪,頻繁醉臥青樓楚館,把妓院當成自己的寓所。這期間,他狂愛着的校書(妓女的別稱)有桐華、素珍、花雪南等,但從未越性欲半步。他曾對校書們說:“我不欲圖肉體之快樂,而傷精神之愛”。因此,校書們都在私下議論他為:“和尚真是個癡子”。
      蘇曼殊追求過西班牙牧師莊湘的女兒雪鴻,熱切地擁抱她,瘋狂地親吻她。當莊湘向他提出“雪鴻非常愛你,你是否願意做我的女婿”時,他哽咽地說:“佛命難違”!說畢,拂袖離去。
      在日本,蘇曼殊與陳獨秀經常一起聽歌看舞,一位名叫百助楓子的藝妓震動着他的心。演出結束後,蘇曼殊便匆匆地去拜訪她,她講述了自己的身世,竟與蘇曼殊的身世相似。他們感到一種奇緣,深愛不已,鐘情篤篤。並有過同床共枕的一夜。當百助楓子以身相許時,他竟絕情於她:“我怕達到沸點也”!百助楓子就此遠離他而去。他便沉淪中悵悵不可終日,等到百助楓子寄來安慰,送來溫暖的春風。蘇曼殊的理智才在春風中漸醒,於是一個凡夫向聖人昇華,他向百助楓子宣告說:
      禪心總被峨眉妒,
      佛說原來怨是親。
      日雨笠衰歸去也,
      與人無愛亦無嗔。
      蘇曼殊奉行的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雖有纏綿情意,但不接觸其肉體,不思成眷屬。這是他對婚姻與佛的折衷與調和。正是這樣,他自謂:“余以染身情網,殊悔蹉跎。”每次戀情失敗,都以巨大的刺激,凝成詩文,精妙奇特,淒豔絕倫,如為百助楓子寫下一首詩:
      碧玉莫愁身世賤,
      同鄉仙子獨銷魂。
      袈裟點點疑櫻瓣,
      半是脂痕半淚痕。
      蘇曼殊一生穿行在各色人的圈子裡,與孫中山、黃興、陳獨秀、章太炎、梁啟超、蔣介石、魯迅、劉半農、柳亞子等風雲人物有深交。他參加過光復會投入辛亥革命,在反袁鬥爭中又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他曾在秋瑾遺詩序中寫着:“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他臨終前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急望夫心使吾病早愈,早日歸粵盡吾天職(指參加革命),吾深悔前次之虛度也。”他渴望去廣州追隨中山先生護法北伐,但病魔還是奪去他三十四歲的年輕生命。

      作者﹕李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