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戰拖會”消滅拖延
( 2012-07-13 )





總是在一坐下來的時候腦海裏便開始飛速旋轉,為自己計劃各種想要完成的任務,卻仍在電腦面前一動不動……這是一個飽受拖延症之苦的拖延者最常見的心路歷程,但如今,由拖友們自發成立的“戰拖會”,則堅定了自己戰勝拖拉的意志,用科學方法武裝自己,走向自助助人的道路。

      目前“戰拖會”主要由側重“傳播拖延知識”的戰拖會官方網站、“支撐戰拖互助”的戰拖學園(論壇),其前身豆瓣網 “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即時消息發布官方微博等組成。


      出場人物:高地清風
      職業:在讀博士生、自由撰稿人
      拖延症狀態:“瞎忙拖”, 多線程想事情,注意力難集中,曾因拖延未能在Deadline之前交齊材料,而錯過了一次出國留學的機會。


      拖延症成因:容易分心
      作為“戰拖會”會長,高地清風也曾深受拖延之苦,此前曾在網上無意中發現“拖延症”這個名詞,仔細一搜,便發現了豆瓣的“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據高地清風介紹,2008年加入時組裏有價值的帖子不太多,也沒有人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他也只是跟隨着組員們使用雞血帖、毒誓帖、監督帖等“土法”來改變拖延,可惜收效甚微。直到2010年高地清風發現了《拖延心理學》這本書,才開始系統地與拖延症作戰。
      2010年4月,高地清風成立拖延症小組A群,這個群便是“戰拖會”的前身。同年7月,“戰拖會”在拖友們的一片歡呼聲中正式成立,成員多為“80後”、“90後”,學生和媒體、設計、會計、律師等各行各業的白領各佔一半。“戰拖會”的活動包括團體心理諮詢、讀書會、電影沙龍以及線上的戰拖與心理成長專題討論等,此前,戰拖會的成員們還與出版機構合作,專門翻譯拖延症書籍。去年5月15日,“戰拖會”推出了“拖延節”,舉辦“完成一件拖延已久的事情”系列活動。
下一步,高地清風打算開發適用於不同人的插件。比如說論文拖延、工作拖延、寫稿拖延、晚睡拖延等各種不同領域的插件,供大家對號入座,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一來,也可讓新人初來乍到時不至於無所適從。


      出場人物:我要好起來
      職業:媒體人
      拖延症狀態:從2004年到2009年7月,度過了整整5年無法動彈的日子,不敢做任何打算,大部分計劃都演變成歇斯底里的痛苦。
      拖延症成因:完美主義、固定心態、害怕失敗、逃避困難、時間感不協調等。
      2004年,“我要好起來”以該系有史以來的最高分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研究生,欣喜若狂。
      但隨之而來的兩年研究生生活,卻是“屁滾尿流地混過來”的。《廣州日報》報道,幾乎從入校第一天開始“我要好起來”就陷入了拖延怪圈,沒有一次作業不在上課前一晚通宵達旦才做,常常一覺睡到中午蹭掉了早上的課,拖着不吃飯餓到頭昏眼花,看片看到半夜精疲力竭不能甘休,兩年沒有完整看完一本書,還拖着不還被圖書館罰了不少款……至於論文開題和論文答辯就更別提了,簡直就是“翻來覆去地死”。
      2009年7月,當她無意中發現了“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有了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尤其是在看了其中一名組員“完美是個夢”所分享的“半年自我治療拖延症專業帖”後更為振奮,那個周末她破天荒地在周六完成了原本在周日晚10點之後才會正式開始的工作。
      據“我要好起來”分析,自己主要屬於迴避型的拖延者。
      為此,她嘗試了各種戰勝拖延的方法,如今較管用的有替代閱讀(強制用看書來代替上網、看片等)、時間記帳、逆向日程表、“站起來”、“從15分鐘開始”等。量變引發質變,“我要好起來”已可以以過來人的身份給痛苦中的“拖友們”一點點信心。

      強調當下愉悅 低估未來影響
      經濟學家注意到人們與時間的關係也是導致拖延的因素之一﹐完成任務帶來的回報與現在的時間間隔越遠﹐人們越傾向於拖延。也就是人們更強調當下的愉悅,而忽略了事件對未來的影響。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曾受朋友斯蒂格利茨所托﹐將一箱衣物從印度郵至美國。“八個月裏每早醒來我都決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給斯蒂格利茨”﹐但他一周周地推遲做這件事﹐直到8個月後自己都快回美國時才解決問題﹐考慮到洲際郵件的不穩定性﹐阿克洛夫本人很可能比那箱衣服提前抵美。
      由此﹐阿克洛夫意識到拖延不僅是個壞習慣﹐它揭示了有關理性思考限度的重要問題。他指出﹐人們過分強調了當前事情的重要性﹐低估了未來事情的重要。
      就是說人們常常喜歡當下的歡愉勝過未來的利益。為退休存錢能保障自己度過無憂的晚年﹐但與無憂晚年相比﹐現在花這筆錢買ipad和名牌包帶來的愉悅更為誘人;學好外語﹐未來升學和就業的選擇會更多﹐也能與外國人自由交流﹐但與現在學習外語的痛苦相比﹐這些利益似乎就沒那麼誘人。

      三大“戰拖”法寶
      “逆向日程表”:是《戰勝拖拉》裏介紹的方法,就是用跟我們平時定工作日程相反的思路來設置日程:先在日程表中填上你喜歡做的娛樂、健身和日常活動(包括吃飯睡覺),再在剩下的空格裏填工作,這個方法有兩個重點:一是可以讓你很直觀現實地看到,原來每天可以用於工作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並非想像的那麼多,這樣便於現實地安排時間。二是,確保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休息和娛樂,減少“受害者”的感覺。
      “站起來”:當你一直窩在一個地方不願意做腦子裏面想到的一堆計劃時,便要求自己做一個簡單的“站起來”的動作。這一個簡單的動作不會掙扎太久,而一旦站起來,就已經打破了困在沙發上的狀態,接下來,即使還是慢騰騰的,也基本上把該做的都做了。“站起來”的本質就是“先邁出一小步”,“站起來”也可以替換成別的,因人而異。
      “從15分鐘開始”:出自《拖延心理學》,在你特別想分心或特別不想開始的時候,告訴自己再堅持15分鐘,一是15分鐘其實也能做一些事,二是15分鐘後也許你就不想停了。

      “畫拖延”形象五花八門
      “水空影”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也是個嚴重的拖延症患者。她一般在很重要的事情上比較容易拖。初期並不願意把拖延當個問題,總是自責,不理解,恨鐵不成鋼。後期正視這些問題,開始用專業理論幫助自己戰勝拖延症。
      “對於所有人來講,‘戰拖’第一步便是你願意去面對這些問題。”邁出這重要的一步後,她便運用系統理論和專業方法來戰勝拖延症,同時,還負責一周一次的“水空影拖延干預與自我成長團體”(簡稱“水團”)的線下活動。在水空影看來,大多數“拖友們”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他們在外人看來可能是非常成功的,但內裏卻痛苦得不行,覺得自己很拖延很失敗。
      “畫拖延”是水空影的代表活動之一,成員們會把自己所看到的拖延的樣子畫在紙上,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畫出的形象自然也是五花八門。據水空影介紹,“畫拖延”的方式基於一個叫做敘事治療的理論,該理論中曾設計一個“把問題外化”的方法,當你把拖延症外化成一個形象或者是一個可以看到的實體時,你便能更好地看到拖延症對你來說意味着什麼,它帶給了你什麼。此外,它也可以起到將你和這個問題剝離開的作用。“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會跟問題融為一體,這時便會糾纏不清。”

      名詞解釋:“戰拖會”
      全稱“戰拖心理成長會”,成立於2010年7月,由豆瓣網“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的核心成員發展而來。“戰拖會”成員認為“拖延無孔不入,是一種和感冒一樣普遍的現象,但關於拖延的『常識』卻仍然很少為大眾熟知。”“戰拖會”指出“戰拖根本上要靠心理成長”,並致力於普及相關專業知識,意在使其早日成為常識,讓更多人瞭解這一問題,並能有效地應對和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