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睡夢中學習:你我都可以
( 2012-07-13 )



美國科幻電影《盜夢空間》(Inception)中,神通廣大的主人公通過進入他人的夢境,把觀念植入他人的思想裏,這或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網上圖片

      學生時代熬夜複習功課的時候,你是否曾幻想過“在睡夢中學習”呢?新近的研究發現這並非幻想,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在睡夢中學習的能力!根據觀測,人類在睡眠中只有約20%時間大腦處於休息狀態,其余80%時間依然保持運轉,並且消耗大量的能量。那麼身體在睡覺的時候,大腦究竟在忙些什麼呢?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先讓小白鼠走迷宮,然後讓牠們入睡。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小白鼠在睡眠中大腦活躍的區域,跟牠走迷宮時的大腦活躍的區域非常類似!科學家由此推測,動物在睡眠中會“重演”清醒時的經歷和體驗,而這種“重演”在大腦學習知識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這是因為,新的資訊剛剛被大腦接受的時候,屬於短期記憶,例如一串電話號碼、周末聚餐的地點等。90%以上的短期記憶在幾天內就會被遺忘,只有那些在大腦中得到多次重複的資訊,才會成為長期記憶,也就是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而睡眠中對白天經歷的“重演”,恰恰起到了鞏固記憶的作用。


      大腦多次重複資訊成長期記憶
      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羅伯特史蒂克戈德(Robert Stickgold)教授的實驗,證實了人類的睡眠具有與小白鼠類似的功能。他讓一位學生在封閉的環境裏展開三維類比滑雪遊戲,然後入睡。這位學生果然夢見在雪地場景;醒來後,他在遊戲中的表現也有了顯著提高。
      夢境在睡眠學習中擔當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有史以來人類一直在探究夢的功能與含義。弗洛伊德提出的解析心理學理論認為:夢是願望的實現,夢境中人的行為不受現實世界約束,情緒得到釋放。而現代心理學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夢境極有可能是我們從現實經歷中總結經驗的過程。
      2010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盜夢空間》(Inception)中,神通廣大的主人公通過進入他人的夢境,把觀念植入他人的思想裏,這也許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回到前面的滑雪實驗,那個從事類比滑雪的學生回憶到夢中在厚厚的積雪中行走,艱難無比。他努力把每一步踩入前人所留下的腳印裏,行走才漸漸順利起來。


      夢境:總結現實經歷過程
      史蒂克戈德教授認為,這個夢意味着大腦把新的滑雪體驗和舊的雪地跋涉的經歷聯繫起來。學生醒來後就能夠把雪地跋涉時“踩着腳印容易行進”這個經驗運用到滑雪遊戲中,也就是盡量沿着遊戲設置好的雪道來滑,從而提高了遊戲的得分。
      如果史蒂克戈德教授的理論正確,那麼夢就不是白天經歷的單純重演,而是對白天經歷的分解和歸納,並且得出經驗。與那個學生一樣,很多科學家也在夢境中受到啟發。
      據說元素周期表,就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在夢中得到靈感而發明的。
      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凱庫勒(Friedrich Kekule)也是因為夢到一條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從而發現苯的環形分子結構。
      美國發明家伊萊亞斯·豪(Elias Howe)在發明縫紉機時,不知如何安置針孔。有一天夜裏他夢見被手持長矛的野人追捕,醒來時長矛尖端的圓孔還歷歷在目。他由此得到靈感,把縫紉針的針孔設置在針尖處,這一設計沿用至今。
      當然,這些科學家的成就絕非偶然。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正是長年累月的專研和思考,才讓他們在睡夢中有所突破。
      瞭解睡眠的學習功能之後,我們發現:在考試前睡個好覺也許比熬夜背書更有用,因為大腦需要時間來消化剛剛裝進來的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