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瀟水源頭 神州瑤都
( 2012-07-13 )



江華瑤族自治縣舉行瑤族始祖盤王的公祭儀式。新華社資料圖片

湖南江華,是世界瑤族人的老家。它地處湖南省正南端,南嶺北麓,瀟水源頭,湘、粵、桂三省結合部的金三角。瑤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0%,是中國瑤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瑤族自治縣,被譽為“神州瑤都”。

      雖是夏日,戶外的陽光已經把人烤炙得有些暈眩,但是一靠近巖洞洞口,襲面而來的清涼瞬間可將暑氣卷走。著名的溶洞“秦巖”,是江華的著名景點之一,相傳秦時人們避亂於此故而得名,壁上“秦巖”二字是東漢末年蔡邕所書。
      很多人有點誤解“巖洞”,以為都是“看景意會”而且還需要“七分想像”,一般都是觀奇石暗流,雖然入目是萬分驚艷,看多了卻也不免覺得雷同。《南方都市報》報道,但是,江華此行卻大不一樣,是來聽一場溶洞音樂會的,這多少也算得上江華人的獨具匠心了。
      順巖洞長長的石階往下走,遠遠地便能望見洞內各色迷離的燈光,巨大的光柱打在巖壁上,晃動變化,照出各式各樣的嶙峋怪石,帶來一種隱秘的刺激和興奮感。雖然是下午可是洞裏卻如同午夜,伸手不見五指;這樣卻反倒凸顯出舞台效果之好,所有光亮都集中于一處,成為視線的焦點,溶洞真是天然的大舞台。
      等眼睛習慣了黑暗,巖洞的輪廓便顯現出來,雖是做好了心理準備,也忍不住驚歎一聲,外面看來普普通通的小山峰竟然“胸中有溝壑”。首先看到的就是個可以容納千萬人共同狂歡的“廣場”,平坦廣闊,抬頭向上望去就是巨大的穹頂,鐘乳倒垂,頗有幾分風雲變幻的氣概。往裏走是條蜿蜒小道,燈光照射下各式石柱石筍也挺有風味,盡頭是另一個洞口,出去還能泛舟河畔。
      想到在溶洞裏舉行音樂會的人真是聰明之極,全天然的石壁可比大劇院裏費盡心思設計出的凹凸牆面強多了,從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就折服了,聲音的質感瀰漫在溶洞裏,如同可以觸摸的一樣,磁性的聲音從身邊穿過,撞擊在石壁上又退回來,最終凝成恢弘悠遠的樂聲。
      大地為台,星空做頂,這戲碼足夠大氣。在暮光西斜的時候,人們就想賴在湖邊不願離開了,看各色帳篷在湖面的倒影,看瑤民搬運粗大的樹枝堆成柴堆,也看樂隊三五成群地坐着,偶爾撥着琴弦試試音。這一刻的畫面美好而寧靜,不是華麗的油畫,而是真實平和的生活,簡單瑣碎卻因此更加動人。
      在湖邊坐着,抬頭是天上的星月,低頭是湖裏的星月,耳畔是沸騰的鼓點吉他和裂帛一般的歌聲,側目是燃燒不見盡頭的篝火,若是時光可以留白,這樣的時刻倒是留白的最佳選材。
      走在江華的鄉間小道上,沿途看見不少在田野裏插秧的村民,嫩綠的秧苗在風中輕微地搖晃着,帶着幾分淘氣,格外惹人喜愛,多看幾眼那擋不住的綠意生機都映到心眼裏去了。遠觀則是層層疊疊的梯田模樣,水光粼粼,草色青青,美得好似畫卷,讓人有幾分想把它卷了起來藏進袖子裏帶走的衝動。逛上一圈,最抓眼球的還是瑤族的長鼓。長鼓是瑤鄉的標誌,江華到處都能遇見巨大的長鼓雕塑以及各式的長鼓紀念品,各種儀式中長鼓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曲目。
      近日,幾名攝影愛好者在江大錫鄉栗木村的水雲山采風時,發現了一片近200畝的穗花杉。
      穗花杉屬紅豆杉科,號稱“冰川元老”,是世界稀有的珍貴植物。在江華髮現成片的大面積穗花杉,實屬罕見。攝影愛好者們在這片新發現的穗花杉林中見到,最粗壯的一株高10多米,胸徑30多厘米,葉似柳葉修長形,但葉質比柳葉厚實,且葉面光滑發亮。最令攝影愛好者們興奮的是,成片的穗花杉枝頭目前正掛滿了紅豆,紅果綠葉相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道觀賞性極強的美麗風景線。

      人煙薄稀 宛如空城
      江華大圩鎮的寶鏡村,古村詩意的名字“寶鏡”,可是村內人煙薄稀,宛如空城。古村始建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村內房屋鱗次櫛比,重樓疊室,雕樑畫棟,整齊端莊,俗稱“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據說,這是一座雕刻藝術的“民間博物館”。
      步入村內,立即就被青石牆壁迷住,一塊塊淡青色的磚石排列出整齊的圖案,大概是山石鑿出的緣故,石質堅硬細膩,手感有微涼。白牆青瓦,背倚青山,氣勢不凡。走進大門,眼前的景色驚呆——院內屋舍整齊,重樓疊室,錯落有致,曲徑通幽,掩映成趣。偶爾有小棵的雜草頑強地插足于石縫之間,幽綠的葉子倒垂下來,頗具韻味。屋子的簷角都是高蹺而起,由整齊的黑瓦壘成,映襯着藍天,明明是尖銳的,卻讓人覺得舒服平和。這樣的南方建築,好像每一處張揚都是低調的,溶解在青石黑瓦的寡淡裏,無言地講述着一方的處世哲學。
      木製的小門遠看是不起眼的,正如這屋子把精華都收斂了一般,走到近處便挪不開步子了,這一處展翅的蝙蝠,那一處騰雲欲去的仙子,看得人目不暇接。
      白牆青瓦,背倚青山,氣勢不凡。走進大門,眼前的景色驚呆——院內屋舍整齊,重樓疊室,錯落有致,曲徑通幽,掩映成趣。“這裏原來是何氏聚落,建於明末清初,共有九進十八廳,108間房,是瑤族的居留之地。上個世紀30年代紅七軍還在這裏住過。”當地人唐孝任想把這裏打造成湖南的周莊、西塘、同裏,但苦於招商無門,引資乏力,“外面的世界那麼熱鬧,誰會千里迢迢,來看一支山裏的鳳凰?”他歎氣道。

      古樸雍容 婀娜多姿
      瑤族的服飾,製作精細,頗為講究。由於族系和地域不同,其服飾也有一些差異。但是,瑤族男性服飾大體相同,他們多用青色土布包頭。頭巾一般為六尺,有的長達兩丈,兩端繡有花邊,在頭的左邊翹起一節二三寸長的頭巾,或在頭後留一節四五寸長的頭巾披着。衣褲亦用青色或寶藍色土布縫成。上衣為無領對開襟,衣身寬大,長至膝上。領口、襟邊、袖口及下擺的三方都飾有織錦花邊。圍裙與衣等長,三面鑲有織錦花邊,用花帶系於腰間,花帶的兩端留有一二尺垂於身後,或另纏腰帶。褲腿較大,褲腳鑲有寬幅花邊,或用各色方形綢布拼嵌褲腳邊。花邊約占褲長四分之一。有裹綁腿,舊時多穿布鞋或草鞋。
      瑤族女性服飾,大致可分為平地瑤和高山瑤兩大類型,高山瑤中的頂板瑤又有所不同。前兩大類中,又分出嫁時的盛裝和平時的便裝,並存在着年齡差異。
      瑤族的兒童服飾也頗具特色。他們頭戴有披風的帽子,帽上綴滿紅絨球和銀質鈴鐺,帽邊系有花邊。上身着深色馬甲。胸前掛二塊刻有花紋的方形銀牌,兩邊垂有其他銀飾,銀鏈的下端系着小銀鈴。下穿深色便褲,褲邊鑲有花邊。
      瑤族服飾,特別是婦女服飾,古樸雍容,婀娜多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采。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瑤族服飾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現在,年輕一代有的已不經常穿民族服飾,只在節日時才穿。但是,在老年人和邊遠山區的男女老少中,仍然保持着傳統的瑤族服飾。 



青瓦灰牆的老房子保存完好。網上圖片

■美麗瑤都風光。 網上圖片

江華瑤族自治縣瑤族服飾絢麗多姿,頗具特色。新華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