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藝術品市場炒作 自買自賣 大師自炒 推高拍價
( 2012-07-13 )



參觀者在欣賞預展的書畫拍品。資料圖片

為求將手中收藏的藝術品或古董高價賣出,賣家與拍賣行暗箱操作……熟悉電視劇《青花瓷》的觀眾,一眼就能看出炒作的套路。實際上,這些炒作手法在當下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市場真實存在且比比皆是,當代瓷能夠賣出千萬元的高價,正是炒作之風的印證。

      “我接觸的藝術品作者當中,很多是自己炒自己。”小趙(化名)在一家拍賣公司工作了近十年,深知這其中的門道,“一位藝術品作者,如果每年能掙100萬元,他一年花在炒作自己的錢上就得有60萬元。”據小趙介紹,藝術品作者自買自賣、假拍假賣的現象十分普遍。
      據《北京晨報》報道,在每場拍賣會上,似乎都有人對同一件物件頻繁舉牌,而在圈外人看來,這位大師的作品可能會拍出天價,應該具有收藏及保值的價值,殊不知,舉牌競拍的人卻是大師自己。
      北京古玩城首席科技顧問關海森表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拍賣行留下這件物件拍出的記錄,“時間長了,記錄多了,價格也高了,就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或這種物件就是行情,就會有人跟風購買。”
對於圈內人來說,自己炒自己已經成為行業內公開卻無奈的秘密。“如果今天不炒,那麼明天你的東西就可能賣不出去,會被別人所取代。”小趙介紹,對於作者而言,宣傳自己的管道無非就是拍賣和圖冊,既可以顯示價格,又可以彰顯品位。
      據瞭解,多家拍賣公司的拍賣圖冊也成為炒作園地,花少量錢將藝術品刊登於圖冊上,其價錢將有可能翻倍。


      拍賣行炒 就像投資原始股
      一般來說,如果一件拍品拍賣成功,買賣雙方均要交給拍賣行成交價格的14%作為傭金。也就是說,如果一件拍品拍得1500萬元,拍賣行將會拿到420萬元的傭金。但如果是作者自買自賣的話,會事先跟拍賣行打好招呼,交給拍賣行幾萬元就可以參與拍賣。
      而在每場拍賣會之前,各家拍賣公司都會舉行預展,將此次拍賣的拍品提前展覽出來,讓有興趣的人士先睹為快。
      然而,“貓膩”往往就從此開始。“作法很簡單,在預展上也有私下交易的,但這些私下交易的藝術品還會上拍,只不過最終要讓其流拍,用這些私下成交作品的價格為假拍充數。”小趙稱。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高價對作者和拍賣行而言,都是揚名的大好時機。”小趙表示,看起來少掙不少的拍賣行,心中卻有自己的如意算盤:拍賣公司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就像電影明星的經紀人一樣,擁有將某人或某個領域捧紅的能力。
      “如果拍賣行們決定捧紅某個大師,那麼拍賣行就可以以這人沒紅之前的價格,拿到作品,然後再進行炒作、再賣出。就像投資原始股的道理一樣。”小趙表示。

      游資亂炒 不問藝術只問價錢
      已經在業內有近20年經驗的關海森介紹說,藝術品市場炒作的特點就是“短、平、快”,對某一領域炒作的周期往往僅有3年,而對一人的炒作,往往僅需要三個月到半年。
      “現在市場上有一些游資,他們不看藝術價值如何,就看這東西名頭是不是大,作者是否年事已高,作品升值是不是很快,是否可以快速賺錢。”關海森表示,當代瓷與古瓷不同的是,它沒有古瓷的不可複製性及工藝的稀缺性,所以其升值空間並不如古瓷高。但如今天價當代瓷器的出現,正說明這其中具有炒作的成分。據關海森介紹,古時做瓷器,作者是必須參與瓷器製作的每個環節,包括拉坯、配料等等,而如今由於工藝技術的成熟,以前只能憑經驗和技術的活兒,如今都可以智慧化完成,也就可以進行批量生產,在景德鎮就有提供坯子的很成熟的產業鏈。而所謂的大師只要將畫兒畫在紙上,交給這樣的工廠,最後再落個款即可完成。
      “現在陶瓷本身的稀奇性越來越弱了,如今純是看是誰在上面畫畫的,如果是當紅的畫家,價格就會高些。”
行業內炒作風行,高企的虛幻泡沫最終誰來買單?無疑是民間的一些陶瓷及收藏愛好者。中國古陶瓷博物館館長李有臣表示,這些收藏愛好者往往對行業一知半解,能慧眼識物的人鳳毛麟角,只聽賣家忽悠。
      在北京開茶葉店的趙先生已兼營瓷器買賣生意近20年,當得知現在市場炒作“現代瓷”正如火如荼的時候,他顯得十分驚訝,“在我們這個圈子裏,大家只認‘老東西’,也就是說最晚也得是明清的東西,現代的東西在我們眼裏就是贗品”。對目前現代瓷拍出的大價錢,趙先生說:“這可能是一種炒作,肯定會崩盤的,因為它沒有收藏價值。”

      炒作無處不在 鳥籠也賣“天價”
      躁動的市場從來不缺概念,毛澤東像、菩提子、沉香木甚至鳥籠子,這些極為小眾的收藏品在一些“小圈子”中迅速躥紅後。脫離正常供求關係的盲目跟風與炒作,是它們躥紅背後共有的現象。
      老李家裏高高低低掛着十幾個鳥籠,裏面鳥杠、鳥食罐一應俱全。這些鳥籠是老李引以為豪的收藏品。據瞭解,現在市場上普通的文玩鳥籠售價在數百元到千元不等,而清朝、民國時期留下來的精品鳥籠,價格可輕鬆達到數萬元,甚至連籠鉤等配件,萬元的價格也不少見。這樣的價格在收藏品中實屬平常,在鳥籠中就可謂“天價”了。據老李介紹,“珍品”價格上升很快,“幾天一個價”,現在連七八十年代製作的精品鳥籠也已價格不菲,“看來是要火起來了”。一尊毛澤東像值輛小房車
      老孫有一尊30多厘米高的毛澤東陶瓷像。“上次一個買家給我出價1萬元,我沒賣。”固執的老孫認為,“按照目前的行情,這個東西肯定還會升值”。這尊主席像是五年前他從山東農村收來的。老孫透露,當年收購的時候只花了200元。“這兩年主席像的價格突然躥漲,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反正買家的報價不斷提高。”老孫邊說邊露出得意的表情,“我一個朋友家裏有一尊1米高的主席像,目前市價十幾萬,已經值一輛小房車的價格了。”


      一串沉香珠子敢叫價16萬
      王征業余愛好是搞投資和收藏,“我最成功也最後悔的一次投資,就是收藏沉香。”沉香是所有香料中最上等的品種,可以入藥,它的形成通常需要數十年,目前市場供應幾乎已經枯竭,有一定的收藏價值。“2004年,我通過朋友在越南搞到了十來串沉香珠子,都是品相比較好的,每串價格220元。”王征回憶說:“就在三四天之內,我就以每串2300元的價格賣出去了,雖說當時小賺了一筆,可沒想到現在這玩意又飆漲了數十倍,而我只留下了一串。”王征說,前段時間去天津參加一個博覽會時發現一個參展商展出的沉香珠子,大小和品質跟自己留的那串差不多,標價竟然是16萬,“即使是展覽會的價格水份偏高,但這種要價也太狠了,即使給它打個對折,還要8萬塊,這到底是個什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