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鍋巴油粉鮮嫩爽滑
( 2012-06-29 )





鍋巴菜雖在不少地方盛行,但正宗的彝族鍋巴還要屬雲南大理的“南澗鍋巴油粉”。它色澤薑黃,芳香四溢,可以稱得上是“鮮、嫩、爽、滑”的集合體。

      雲南大理的南澗是個彝族自治縣,小街上,別有風情的建築喚醒了被車搖得天昏地暗的食客們。人醒了,肚子跟着也餓了。來到南澗的人們早已做好了功課,直奔南澗的傳統小食鍋巴油粉。它出了名的鮮、嫩、爽、滑,大街上隨意一個小攤,都可品嚐到保質保量的鍋巴油粉。
      鍋巴油粉是彝族人的傳統小食,據說它的發明者是一位農家婦。在南澗的老食店內,炊具碗筷夠傳統,打理食店的是三位年過花甲,穿着彝族服飾的老人。要嚐新,當然是越正宗越好了。
      一碗酸辣爽口的鍋巴油粉落肚,鮮、嫩、爽、滑全體驗。與其說是品嚐一種傳統地方小吃,其實也是在品味彝族人的生活、文化、歷史,因南澗鍋巴油粉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有補中益氣、解毒的功效,對小便不暢、下腹脹滿、消渴、婦人乳閉等有緩解作用。
      南澗鍋巴油粉的“鮮”源於南澗土產的豌豆。干豌豆磨瓣去皮,泡發後摻水磨漿,經過濾熬成糊,冷凝固便成。其細膩滑嫩,色澤薑黃,帶着陣陣豌豆的芳香。
      煎烹鍋巴,用的是彝族人特有的U形鍋,以小火耐心地慢煎,其間還需不斷地把鍋巴碾平碾薄,當略呈黃色時便可起鍋。這樣,張張鍋巴油粉就可煎得夠“嫩”口的了。
      要食得夠“爽”,佐食的配料最講究,而食法可熱可。鍋巴油粉拌上辣椒油、花椒油、芫荽、麵醬、醬油、、蒜等佐料,趁熱食用最佳。
      酷暑天當然是吃的好,把鍋巴油粉攤後,用刀打成細條狀,除了配以上述的佐料調味外,還拌以木瓜陳醋,別具彝風。
      南澗鍋巴油粉的“滑”,全集中在入口的那一咬,稍稍用力即滿嘴鮮爽,滑而不膩。鍋巴油粉混合着佐料的香,迅速擴散,直入心脾。

      呈貢臭豆腐外陋內秀
      自公元前164年,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至今,豆腐已成為了人們養生的健康食品,由其衍生出的食物更是多不勝數。其中的臭豆腐,其名雖俗,但外陋內秀,平凡中見奇味,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風味小食。
      同是臭豆腐,各地的烹製及食用方式均存差異,但這古老而傳統的小食,永遠都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一但接受,常令人欲罷不能。早在康熙年間,臭豆腐已被列為御膳坊的小菜,並賜名為“青方”。而雲南的臭豆腐,則以昆明呈貢縣的最佳。
      呈貢人食臭豆腐花樣多,最簡單的是蒸吃。臭豆腐用清水漂淨後放入碗內,配以醬辣子和雞油或鴨油,隔水蒸熟,食味鮮嫩無比。
      而更多人喜愛的則是燒着吃。將臭豆腐切成小方塊,擺在塗了雞油的鐵網上,用栗炭火慢慢地烤燒,來回地翻動,直至六面呈金黃。
      燒着吃的臭豆腐,蘸水十分講究。在彝菜“姊妹七辣”的糊辣中,加入芫荽末、薄荷末,這是佐食臭豆腐的首選。要是再加入辣鹵腐汁,那更是香上加香了。也有人簡簡單單,用鹽、花椒粉、胡椒粉、辣椒粉混合成干味粉,一邊燒一邊蘸吃。
      黃豆經篩選、脫殼、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成型、劃塊、發酵等十道工序,便製出了質地軟滑,異香濃郁的呈貢臭豆腐。臭豆腐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還有較好的藥用價值。古醫書記載,臭豆腐可寒中益氣,和脾胃,消脹痛,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常常食用臭豆腐的話,不僅能增加食慾,強健體質,健美肌膚,還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