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一晃19年過去 又見三峽移民
( 2012-06-29 )



在方灘鄉沉潭河移民安置點,7歲的楊澤坤(右)和楊澤友在新家前的街道上玩耍。

歷時五年多的爭論和博弈,中國政府終於作出抉擇:鑒於三峽水庫蓄水後引發的地質災害問題,決定在現有工程移民113萬人之外,再進行11萬余人的地質災害避讓搬遷。然而這可能只是後三峽移民的開始,未來還可能實施的生態移民搬遷、移民安置方式再調整,可能再涉及18萬人。

      1992年4月3日,中國全國人大通過建設三峽工程決議。1993年2月,三峽工程前期最大的工程項目——茅坪溪泄水防護工程開始施工。地處三峽大壩右岸的秭歸縣茅坪鎮三溪村、茅坪村和原宜昌縣三鬥坪鎮的中堡島村等部分民眾,因施工需要而同時開始搬遷,以此為標誌,拉開了三峽百萬大移民的序幕。
      一晃,時間整整過去了19年。如今他們中,嬰兒長成了20來歲的小伙子、大姑娘;年輕人當上了爺爺和奶奶;老人們有的健在,有的已經離開人世……當初,三峽人為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一經動員就雷厲風行,舍小家,顧大家,上下左右攜兒帶女一齊忙搬遷,大有抗日戰爭時支持八路軍打鬼子的那種自我犧牲精神。如今,60樓高的三峽大壩高高聳立;相當於10座大亞灣核電站的電廠全部發電;世界最大的船閘每天托舉數百艘輪船通過113米落差的水頭如履平湖……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工程所追求的防洪、通航、發電等巨大的社會效益正全方位展現,而三峽移民們遇到了新問題——由水庫蓄水引發的地質災害也越演越烈,庫區諸多安全隱患日益凸顯。
      針對三峽水庫引發的地質災害,是繼續移民,還是治理災害?爭論從2007年長江水利委員會(下稱長江委)起草後三峽規劃時即已開始。2009年起,三峽水庫轉入運行管理期,地質災害也越演越烈,庫區諸多安全隱患日益凸顯。
      隨着災害頻繁發生,繼續移民的意見漸佔上風。但移多少人、怎樣移民、資金何來、職責如何劃分等等問題,國土資源部、國家移民局、三峽集團公司、重慶市、湖北省等多方一直長期爭論。地方政府希望能按《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進行治理,由三峽集團作為主體,對後三峽時代地質災害防治全權負責;而三峽集團則認為地方政府是想做甩手掌櫃。今年的地質災害避讓搬遷,規劃人數為11.47萬人。然而這只是後三峽移民的開始,有可能再涉及移民18萬。


      蓄水遺禍 多處滑坡體
      2012年4月的一天上午,天氣晴朗。家住重慶市涪陵區珍溪鎮麻柳街道的張皓民注意到,家裏牆壁上的裂縫又變寬了一些,陽光透過裂縫,在屋裏灑下斑駁的印記。
      張皓民的家位於三峽庫區範圍內,那條能透過陽光的裂縫,正是三峽水庫蓄水引發地面沉陷所致——2008年三峽水庫175米試驗性蓄水啟動,張皓民家的房屋也開始出現裂縫。“最初縫很小,鎮政府讓我們將紙條貼在裂縫的兩邊,以檢測房屋的裂縫是否在變大。”張皓民說:“至少出現三次紙條被繃斷的情況了。”附近有不少面臨同樣情況的居民,他們近年已逐步自發避險搬遷。“整條街道有一半人搬走了。”
      三峽水庫在2008年175米試驗性蓄水結束水位回落後,庫水與庫岸關係急劇改變,在當年就引發254處庫岸坍塌、235處崩滑體變形,導致數千間遷移線以上房舍受損,涉及居民1.38萬名。
      在地質專家看來,三峽水庫庫岸在蓄水前受夏季烈日長期暴曬,在蓄水後受高水位的長期浸泡。幾年間兩種情形一再交替,加劇了庫岸邊坡不穩定,極易出現滑坡、崩塌和危岩墜落等情況。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突增,並非始於2008年。在2003年啟動三峽水庫135米蓄水時,整個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就已經開始猛增。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的一份材料顯示,截至2003年11月,據重慶和湖北兩地上報,整個庫區發生崩塌和滑坡的地方達到4688處。與2001年全年的2490處相比,兩年間幾乎翻了一番。2006年和2008年,三峽水庫實施156米和175米試驗性分期蓄水。資料顯示,每次蓄水都會導致200多處滑坡體發生變形。從2003年到2008年累計發生變形的滑坡體已經超過了500多處。一位地質學者說,三峽工程蓄水後,巨大的庫容負載,使三峽庫區地質、山體、水系等,均處於較長的動盪期,表現在外的不僅有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和庫岸坍塌的持續出現,還有微型地震的增加。
      當初的設計者顯然低估了目前正在發生的地質災害。三峽水庫設計蓄水位175米,考慮預留兩米風浪侵蝕區,因此之前113萬工程移民僅是搬遷了三峽庫區177米以下的居民。但試驗性蓄水後,庫區177米到200多米的範圍內都出現了地質災害問題。相關部門儘管有所預期,但具體實施中,一方面是治理和搬遷本身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國土資源部、地方政府、長江委等部門博弈激烈,出現大量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措施被調整弱化的情況,有的治理經費被大幅削減。

      搬遷影響下 商家難賺錢
      黃土坡整體避險搬遷工作是巴東縣的頭等大事。2009年2月,巴東縣專門成立了黃土坡滑坡整體避險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和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移民局綜合科,對外簡稱黃遷辦。
      黃遷辦工作人員強調:“黃土坡滑坡體搬遷情況特殊,規模相當於一個小縣城搬遷,需在新區建道路、供水、供電、排汙、排水等設施,不可能簡單地按人頭補償後達到整體避險搬遷目的。目前黃土坡整體搬遷完成安置約2300戶,9000多人,約完成搬遷進度的一半。何利民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今年三十出頭的他,是1995年從三峽水庫淹沒線以下搬到黃土坡的,現在與妻子兩人在黃土坡金堂路上開一家烤鴨店,租一個只有四五平米的小門面。何利民說,搬遷開始以來,生意就越來越不好。“原來這是巴東縣最熱鬧的地方,現在一些在西壤坡(現縣政府駐地)有房子的人都搬走了,剩下的人不到原來一半,哪有什麼生意呢?其實我們也想早點搬,但神農溪那邊連住房都沒建好,更別說配套設施了,搬過去我們怎麼生活?”何利民一臉無奈地說:“去年的房租是九千多,今年跟房東商量減了兩千,還是不賺錢。”

      一個返遷移民的苦惱
      “我們全家6口人搬過去,國家一人給了1.1萬元安置費,當地給我們平均一人不到一畝田,那些安置款除去建房費用,所剩無幾。”1963年出生的向立安是個純樸的農民,個子不高,結實精幹。1996年作為秭歸縣第一批三峽移民搬遷到同屬宜昌市的當陽市前,他是郭家壩鎮官唐坪村“有頭有臉的人物”,因為姑父在移民局工作,不斷動員,而他正好也在當陽有兩個兄弟,所以沒有多想就以“投親靠友”的方式移民去了當陽。
      “我也算有點覺悟吧,覺得支持國家三峽建設是光榮的事。”向立安表示:“可沒想到這一去就是10年,更沒想到如今還要回到茅坪。”他現在住的房子是租的,每月房租200多元。妻子黎鳳英上海打工做按摩,一個月能掙五六千。他和28歲的兒子、15歲的女兒一起住。妻子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他的責任更多在於照顧讀書的女兒。
      “10年白活了。”說起在當陽市廟前鎮井岡村的10年,向立安情緒有些激動,種地的收入除去每年交給村裏的提成,剩下也就兩三千,跟本不夠生活,只能找各種機會打工。“我在磚廠燒過磚窯,又給蒙牛在當陽的一個冰激凌廠做過綠化工。”一直找不到發展的空間和希望。
      不過他也承認,由於之前把秭歸縣移民局撥給當陽井岡村的安置費每人4500元搞到自己口袋裏,結果弄得與安置地井岡村關係緊張,村裏的人不愛理睬他。“後來我承包村裏的林地種沙樹,全被當地村民偷了,實在無法生存下去。”於是他攜家帶口回到老家秭歸縣茅坪鎮,目前在工業區管廠區綠化,每月有1800元收入,這在當地不算低了,“我這手藝就是當年在蒙牛學的。”在他租住的房屋裏擺滿了盆栽,水仙、君子蘭、虎皮蘭等各式各樣,他還在山上育了半畝桂花苗,“去年賣了4萬多。”
      向立安現在最苦惱的是兩件事,一個是去年剛在二聖寺村買了一套村民自建房,房主建了五層,他買一層,130多平米98000,相對於不遠的縣城動輒幾十萬的房子,無疑很實惠。可由於是移民,戶口還在當陽,一直辦不下來房產證。他現在只有一份雙方簽署並由律師事務所公證的買賣協議。其二就是女兒向旭嬌麗的升學問題,還有不到一年女兒就要上高中,由於戶口不能遷回,雖然女兒成績優秀,仍然無法進入縣裏最好的實驗中學。他為此找了校長、教委無數次都沒有結果。
      《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已搬遷並得到補償的,應當及時辦理補償銷號手續,不得返遷或者要求再次補償。“如果中央或省裏不對我們這些回遷的移民出台政策,這些問題始終解決不了。”向立安說:“我現在兩邊不靠,當陽是生活不下去,茅坪又不接收我,全家都成了黑人。”三峽庫區移民的安置截至2010年9月已結束,三峽庫區共搬遷移民139.76萬人,其中16萬多移民遠赴外省市安家,他們當中一部分家庭因各種原因返遷,由於政策上不允許接納返鄉移民,地方政府多數對此視而不見,具體返遷數量無法獲悉。

      搬遷頭號難題 資金缺口大
      三峽蓄水完成後,會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預計移民數量將大大超過工程初期計劃的數量,涉及移民超過120萬人。
      三峽移民涉及湖北、重慶的20個縣、區(市),安置地遍及全國10余個省(直轄市),歷時長達20余年,為世界之最。移民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在工程總投資中,用於移民安置的經費便佔到了45%。
      移民的安置主要通過就地後靠或者就近搬遷來解決,但後來發現,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於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種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
      在湖北省巴東縣,2009年2月啟動的巴東黃土坡滑坡體整體搬遷工程,是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三峽庫區最大的地質災害搬遷項目,涉及城區2萬人,規劃搬遷補償安置資金約11億。由於搬遷資金缺口較大,原規劃的三年期限、今年底完成全部搬遷任務的目標可能無法實現。
      湖北省巴東縣是三峽庫區移民大縣,據該縣2011年移民工作總結顯示,截至2011年12月累計完成搬遷安置46097人,完成移民投資26.3億元。就在該縣三峽移民初設任務基本完成之時,如今又面臨整個三峽庫區內最大的滑坡體整體搬遷的壓力。黃土坡社區滑坡體整體搬遷涉及11個居民小組,72家單位,13家工礦企業,22家副業設施,總人口近2萬人,房屋總面積68.87萬平方米。
      黃土坡是巴東縣首次移民搬遷的新城地址,一度是巴東縣城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區域內總人口近兩萬人,約佔整個巴東縣城人口的1/3。在黃土坡主街金堂路上,商鋪林立,雖然由於搬遷近一半商鋪空懸招牌、大門緊閉,也有不少仍在營業,原縣政府、殘聯、交通局、勞動局等單位都坐落在這條街上,要不是因為地質上屬於沿江滑坡區域,這本可繼續往日的繁華。
      2008年12月22日國家財政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向湖北省政府發函,明確搬遷資金共5.5億元,由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按照7:3的比例共同承擔,即中央承擔3.85億元,地方承擔1.65億元。這5.5億是三部委按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治理搬遷避讓民眾補償標準適當提高,按人均3.5萬的標準估算投資,目前全部投入使用,但遠遠不夠。

      治理成效不彰  耗資巨大
      當初在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中,確定需進行工程治理的滑坡、崩塌和危岩體372處。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只對其中125個工程治理項目採取了防治措施,而這些項目在175米蓄水後還有一部分再現危情。由於治理成效不彰,耗資巨大,工程治理為先的聲音逐漸弱小。自2008年水庫175米蓄水開始,湖北和重慶要求避災移民的呼聲越來越高。
      重慶市國土資源局在2009年一份報告裏,稱三峽庫區地質災害複雜,同時認為想要全面、準確地排查和預測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非常困難,避險搬遷是最好的防災措施。2009年10月8日,國務院三峽辦提出新的三峽庫區後續地質災害規劃大綱,確定了地質災害治理以“避險搬遷為先,綜合效益最優”為原則。但地方政府和三峽集團的爭論並未停止。
      焦點之一是地質災害移民的補償問題。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規劃中,蓄水135米至156米階段時,搬遷補助標準每人5000元,且不考慮房屋補償和新徵用地安置費;到蓄水156米至175米階段時,儘管考慮了房屋補償和新征用地安置費,但人均也只有1.4萬元。
      重慶和湖北方面認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誰引發、誰治理”原則,三峽集團應該作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的主體,對三峽水庫蓄水誘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全權負責,給付防治費用,包括移民費用。另一焦點問題是移民搬遷範圍。目前庫區177米至200多米範圍內都出現了地質災害問題,到底哪些地質災害算蓄水引起的,哪些不算?
      重慶、湖北與三峽集團目前在實際操作中以182米為線,線下地質災害為蓄水引起,線上則不是。根據調查,三峽庫區應該進行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的滑坡、崩塌、危岩體共有1302處,規劃搬遷總人數11萬余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認定的搬遷人數只是規劃人數,具體實施時還要看更詳細的調研結果。至於哪些地質災害點搬遷,哪些不搬,需要做更詳細的勘察。至於移民資金由誰來出,目前方案還未最後敲定。





三峽移民向天輝(右)、喬玉蘭夫妻在自己辦的養殖場內。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