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拌飯嘲諷“中國富起來了”
( 2012-06-08 )
圖為四川貧困山區孩子在學校吃午餐的照片。 網上圖片
中國有關當局近日發布的《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 (2012)》顯示,中國農村兒童營養不良情況依然突出。
在貧困地區,農村學生普遍“營養貧困”,47.6%的農村學生每天只能吃到兩頓飯,其中有 66.4%的學生不吃早餐。
報告稱,在一個月內,有1/3的學生吃不到肉,2/3的學生吃不到雞蛋。
報告還說,有35%的學生每天只吃一種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和蘿蔔等,多數靠自帶的鹹菜、辣椒醬,甚至鹽拌飯。
“中國富起來了”的結論,似乎早已是禿子頭上的蝨子,以致看到“一日兩頓”、“鹹菜飯”、“鹽拌飯”,不少人感覺一下子“穿越”到了N年前。“鹹菜飯”、 “鹽拌飯”都很羞澀,自然也很少被端上各類媒體的桌子。
現在它作為正餐,穿越的不是時代,而是空間,擺在動輒幾千上萬元的公款餐桌旁邊的小凳子上,讓一些人品嚐茅台魚翅之暇,充滿優越感地欣賞一下另一頓午餐或晚餐,看看本該屬於另一個時代的鄉村小孩,如何就着鹹菜或白鹽咽下他的飯。
有人灑脫地說:“最富和最窮的人之間的區別,不過是一天的飢餓和一小時的干渴。”就生存的基本需求而言,這話似乎說得沒錯,畢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極端差距在歷史上也不是常態,飯大致還是有得吃的,“活着”在大多數和平年代一般還是可以保障的。
但“飯”的品質差異還是懸殊的,有肉吃沒肉吃,有奶喝沒奶喝,“營養”富足還是貧困,城鄉小孩的身高差距就擺在那兒。
有人根據2002年的調查說,17歲中國城市男人的平均身高是1.70米,農村男人的平均身高是1.66米,10年過去了,隨着恩格爾係數突飛猛進,不知這城鄉男人的海拔高度差距增減幾何。
中國的工農產品的“剪刀差”開口要縮小本不容易,而社會資源分配的城鄉差異更是加劇了鄉村的癱瘓趨勢。
里爾克的名句“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尷尬地成為很多貧困鄉村的真實寫照。或荒蕪或被“安裝”上骯髒工廠的土地,空巢老農民,留守兒童,在溫飽線上掙扎,在貧瘠的社會保障中“活着”,與其說堅韌,不如說無奈。
五月,是很多植物可勁兒長個、 很多動物可勁兒長膘的月份,老話說“孩子5月長得快”,可無蛋無奶無肉無新鮮蔬菜的貧困地區農村孩子,怎麼跟別人去比“個”?
去年啓動的《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本該成為改變農村孩子“營養貧困”的制度保障,可它的落實情況顯然是很不理想的。這其中的瓶頸何在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誰都能想到的,只要公款吃喝“省一口”,啥“瓶頸”都能突破了。
洪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