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電影“音樂編輯”稀缺 需學習海外經驗 多數導演音樂素養不高
( 2012-06-01 )





導演陸川近日看中了黑澤明的御用作曲家武滿徹,想將他的兩首曲子用在新片《王的盛宴》中做配樂,目前正在找買手與日方洽談,幫電影買配樂。於是,“配樂買手”這個稱呼引起了關注。這是因為在中國,多數導演的演音樂素養不高,“音樂編輯”又稀缺,所以他們需要“配樂買手”來幫助自己完成電影的音樂部分。

      “電影音樂可以說是電影工業中的最後一環,在中國,大家對配樂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有過“配樂買手”經歷的影評人畢成功表示,除了歌舞片音樂參與到劇情表達外,其他電影的音樂99%都是最後才做。《法制晚報》報道,除了不夠重視之外,畢成功還指出,為了趕去送審,很多電影剪輯完之後就沒時間弄配樂了,而電影專案中超期、超支的現象大量存在,所以在沒錢沒精力的情況下,電影配樂自然成了犧牲品。
      曾經執導過四部影片,同時也是電影音樂製作人的高曉松表示,電影音樂對一部電影所起的作用只佔三成,在中國,能欣賞電影音樂的人仍是小眾。
      “大多數導演自己不懂音樂,完全憑感覺。”高曉松說,通常情況下,作曲人給什麼樣的音樂,中國導演都會說“有點意思”,沒有明確的要求。
      畢成功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很多導演音樂素養不高,沒辦法用專業的音樂語言跟作曲人溝通,進而導致所作曲子不能更好地和劇情結合。
      導演王小帥就坦言,自己不太懂音樂,曾經執導的影片中也很少用到音樂。個別情況下需要音樂時,請來的作曲人會根據影片的氣氛和畫面自己去把握,而他與作曲人溝通時也只能講感受。“作曲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不能溝通的情況,需要與作曲人磨合多次才能呈現出影片中的樣子。”王小帥表示。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音樂作曲人抱怨,自己在和某導演合作時,該導演就沒有明確的要求,而是在一個段落裏舉了幾個風格迥異的音樂實例,要求按照這些音樂來做,讓作曲人沒有方向,頗感為難。
      借着3D的東風,十幾年前一部老片《泰坦尼克號》又在大銀幕上狠賺了一把。很多影迷重新開始回味塵封已久電影主題曲《我心永恆》。很難說是作曲家詹姆斯.霍納成就了《泰坦尼克號》,還是《泰坦尼克號》成就了詹姆斯.霍納。
      在好萊塢,像這樣互相幫襯的經典案例並不少見,《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時光倒流七十年》等電影配樂都堪稱經典。曾跟美國和亞洲的團隊都合作過的高曉松回憶說,在美國,導演沒有權力定作曲人,都是製片人來決定。而在歐洲,作曲人是由導演來定,因為歐洲的導演音樂素養很高。
      電影製作人郎啟波認為,WTO電影配額逐漸放開後,中國電影要想對抗好萊塢,必須要在各個環節顯示出專業性。分工更加明確將成為未來的趨勢,而電影配樂這個行當,也確實需要一個既懂電影,又懂音樂的工種出現。

      好萊塢電影配樂操作流程
      1.音樂編輯與導演磋商,把導演所持的配樂印象具體化,特別是把握好哪個場景的配樂該有多長,用什麼樣的音 樂才合適。
      2.利用既成的曲子鋪上,作成“Ramp Track﹗(假借配樂),拿給導演看。
      3.導演如果滿意,由音樂編輯去尋找合適的作曲,以“假借配樂”為依據,寫成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