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針法和灸法 治病又養生
( 2012-05-25 )



      清晨,一周前就約診的邵太太如約而來。她雖剛剛年屆四十,面着淡妝,但仍然掩蓋不住萎黃憔悴,兩頰黃褐斑;頭髮也脫落嚴重,眼瞼浮腫,身材臃腫,且非常怕冷,常感到手腳冰涼,完全缺少四十歲女性應有的風采。經診脈辨證後,是脾腎陽虛。因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吃的食物得不到運化,影響腎氣的升發。腎是身體的動力源泉,相當於人體的樹根。這好像滋養花朵的源泉斷流了,花兒就會枯竭。
      而邵太太做過許多醫學檢查,都沒有病理變化,也就是說她還沒有“病”。那麼,她又為什麼會過早衰老、感覺不舒服呢?這就是中醫講的“未病”,是現在引起人們重視的亞健康狀況,屬於健康養生的範疇。
      邵太太決定採用針灸的方式來進行調理。我就運用針法和灸法,給邵太太選定了五個俞穴:氣海,關元,足三裡,三陰交,腎俞。
      氣海和關元是任脈大穴,能強烈升發陽氣;足三裡是陽明胃經之要穴,是長壽之穴;三陰交是女性要穴,並且是肝、腎、脾三條經絡的交合穴;腎俞是膀胱經上的固腎大穴。在上述諸穴,強刺重灸,運用“雞尾酒療法”,使邵太太全身感到熱流通暢,經過兩個星期的治療,邵太太的狀態改善很多,面色紅潤,黃褐斑淡了,浮腫消失,睡眠也好了,神奇的是,邵太太體重也降了六七磅。
      在古代,針灸不僅用來治病,還應用于健體強身。到了唐代,針灸養生已經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裡,記載了用針灸預防多種疾病,如刺瀉風門背不發癰疽等。
      明代醫家亦宣導針灸保健,高武在《針灸聚英》裡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義。這是因為針法和灸法是在人體經絡上的腧穴上施針,達到刺激和調節經絡、溫經活絡的目的。
      而經絡是由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所組成。它是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道,有運行氣血,營養全身,調整臟腑、肢節和五官的功能,還有抗禦病邪的作用。
      如果人體經常保持經絡的暢通,百病不生,“通則不病”,就能達到養生健身的目的。而針灸是疏通經絡、溫經通絡最好的方法手段。
      針刺養生與針刺治病的方法雖基本相同,但着眼點不同,針刺治病着眼於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而針刺養生則着眼于強壯身體,增進機體代謝能力,目的在於養生延壽。所以在選穴、用針上也有差異。養生的針刺手法刺激強度比較適中,選穴不多,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
      灸法養生也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不僅可用于強身保健,也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灸法,就是點燃灸條,靠近某些特定穴位,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延年益壽的目的。
      《醫學入門》裡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藥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灸法的養生作用,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余歲矣”。

      孫玉珩主任醫師
      電話:604-322-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