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一弓九箭”去 零落“水弄堂”
( 2012-05-25 )



遊客們遊覽古運河無錫段,沿途的歷史名勝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新華社資料圖片

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北起常州與無錫交接的五牧(今屬洛杜鎮),南到無錫與蘇州交界的望亭,全長41公里。其中,江蘇省無錫古運河段以吳橋經西水墩、南門至清名橋這長約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鄉風情。幾百年前,這條路正是京杭大運河的主道,被稱為“直河”,穿城而過,幾乎把無錫老城區一分為二,與所分的支流,形成“一弓九箭”的形狀。

      說到運河,每個無錫人都會眼睛亮亮的:“那是我們的家嘛。”他們從小就住在運河邊,大多數人即使都已經遷入新居,卻依然保持着每天與一片水相伴的生活習慣。
      無錫古運河的開鑿遠早于隋代。很多人認為,城裏最早的一段古運河是商周開鑿的太伯瀆,在今日清明橋附近的伯瀆港,已有3000多年歷史。但無錫文史專家沙無垢先生認為:“這只是無錫人的看法,還有待考證。目前學界公認無錫城的古運河(雙河尖至清名橋)主要是吳王夫差所開,後來的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基本上就是在其基礎上修拓而成”。


      河道怎樣彎 街巷跟着彎
      中山路是無錫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寬闊、時髦,卻並不筆直。當地最高檔的商場八佰伴就建在這裏,外牆上是意大利頂級品牌的廣告,著名的三鳳橋肉莊也在路邊。附近商廈之間又穿插着顧毓琇紀念館、阿炳故居、錢鐘書故居等。通往南長街的一段路被圍起來,說是在修一號線地鐵。
      幾百年前,這條路正是京杭大運河的主道,被稱為“直河”,穿城而過,幾乎把無錫老城區一分為二,與所分的支流,形成“一弓九箭”的形狀。“這種獨特格局,曾是京杭大運河沿線數十個城市中所獨有的。”無錫文史專家夏剛草說,“明嘉靖年間,這條河道變窄變淺,運河主道改航護城河,城東航行漕運船、重船,城西則行官船、輕船。城中直河基本不再通航,只行駛城裏人家的擺渡船。”1950年代,直河河道被填,幾次擴建,成為今日的中山路。
      在無錫老城區,幾乎沒有一條筆直的街巷,中山路也是如此。夏剛草說:無錫因運河而生,城市布局也與運河密不可分。
      古城內外的大街小巷,幾乎都是沿着河岸延伸發展的,河道怎樣彎曲,街巷也跟着怎樣彎曲,正所謂“先有古運河,後有無錫城”。
      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龜背狀”無錫古運河實際上是“繞城運河”,而無錫人最津津樂道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當年已是城外。
      這些保存下來的古運河水弄堂裏,住着很多來自蘇北和無錫農村的產業工人。清明橋附近曾經多窯工、商戶和米戶,而船工和米市搬運工則集中在北門。
      “書香門第、名流鉅賈都在城裏,大姓如秦、薛、顧、侯、王等,常常一條河兩岸都是一戶人家的宅子。”沙無垢說,不過,隨着城中大小支流與直河一起被填,一些名人故居雖然保存下來,但門前已是車水馬龍,而非當年繁華浪漫的水弄堂。
      修葺一新的惠山古鎮文化街區還沒有開街,但已有三三兩兩的店鋪,賣一些江南小吃,如鴨血豆腐、小籠包、餛飩、糕團等,其間還夾雜着一些茶社、茶壺店、咖啡館、書店……整修後的古祠堂很威風地矗立在街上,門頭上刻着祠主姓氏,如倪雲林祠、李忠定公祠等。推開門,裏面通廊曲折,有的還在裝修,聽說部分將作為歷史文化展館。
      惠山古鎮就在錫惠公園邊上,從中山路打車只需要20元人民幣。每到春天,無錫人就會去錫惠公園踏春,那裏的泉水和寺廟都很有名。62歲的無錫人蔡月娟說,她表妹當年嫁到惠山直街上,“我們全家去錫惠公園玩,然後便去妹妹家,她婆家是做泥人的,每次都給小孩拿幾個玩。”像大部分無錫人一樣,蔡月娟不認為那是一個“鎮”,不就是橫直兩條街嗎?
      據解釋,惠山的確曾被設立為“鎮”。鎮上除直街、橫街,還有龍頭河兩岸的上河塘、下河塘以及錫惠路等。

      祠堂泥人和諧共生
      實際上,惠山最有名的就是祠堂和泥人,而兩者之間還存在着有趣的共生現象。原來,清末民國,祠堂幾乎遍及惠山鎮每條街巷,以至被稱為“鬼街”。平日,祠堂由祠丁看守,有幾畝地耕種,農閒時他們便從山下的農田裏挖泥,捏泥人,賣給前來祭祀踏青的城裏人。後來,這裏成了“惠山泥人一條街”,家家戶戶做泥人,惠山腳下常常曬着一大片泥人。
      錫惠公園外的祠堂在建國後大部分成為大雜院,有的成為部隊營房。52歲的泥人師傅顧惠回憶,她家從曾祖父輩就開始捏泥人,外公、母親、哥哥和她自己在捏泥人的技術上,也各有所長。“一開始整條街都是捏泥人的,前鋪後坊,後來我們都進了工廠,1970年代中期大概是鼎盛時期,有一種泥塑卷筆刀曾風靡中國。”不過,現在顧惠和另外幾位資深泥塑師傅都已經搬離古鎮,也都不打算讓兒孫繼承這份手藝,原因很簡單,“報酬太低了”。
      如今,位於寶善橋的無錫惠山泥人廠已經搬遷,原址興建了中國泥人博物館,只在旁邊保留了幾個車間,仍有工人在裏面做泥人,可供參觀。這些師傅年紀不大,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正在為一尊泥塑彩繪,她叫周璐,只有33歲,專業是廣告包裝,後來喜歡上泥塑,便拜師學藝,又進修三年,至今已經做了14年。周璐筆觸細緻,仙女和孩童是她的擅長,發現“很多人都喜歡我們的泥人,心裏特別高興”。

      交通樞紐 甲富江南
      無錫城內名人故居不少,卻很少能看到像蘇州園林那樣的私家大宅院。這並非因為無錫人沒錢。沙無垢的父親、已故作家沙陸墟在其遺作《小上海八怪》中曾描寫到:“無錫甲富江南,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工廠林立,尤其紡織廠、麵粉廠、絲廠為各縣之冠,固有小上海之稱。”1933年,無錫古運河及支流兩岸儘是工廠,工業產值位居中國第三,僅次於上海、廣州。
      “無錫人非常務實,也很包容。”在沙無垢看來,大運河給無錫帶來的不是高雅精緻的消費文化,而是切切實實的生意,“運河令無錫成為南北交通樞紐,從傳統的米碼頭、布碼頭、絲碼頭發展到民族工商產業帶。所以,務實的無錫名流、企業家寧願用掙來的錢去修橋、鋪路、辟公園、建學校。”比如,著名民族實業家榮德生曾在無錫及鄰近地區建造百座橋;當地名紳捐資建成的無錫“公花園”,是中國第一所公共花園。
      大運河曾經成就了無錫的近代工商業。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規模日益龐大的工廠卻幾乎毀了無錫大運河。那時,無錫城內的運河被兩岸工廠污染,當地人再也不敢在河裏洗衣淘米。直到2005年實施截汙清淤工程,經過治理,將工廠搬遷,運河才恢復了生氣,一些高端住宅區也逐漸在河邊拔地而起。從清揚橋沿着河岸往體育場走,不時能見到在河邊釣魚的人。
不過,在老市民劉光生記憶中,十年前的運河更加充滿詩情畫意:“那時,水邊人家大多有私家碼頭,房子的後半部分就伸在河面上,小孩子直接跳進水裏捉魚摸蝦。河水清澈見底,河面上白帆點點,漁家帶着魚鷹,河兩岸的塘路上有縴夫吼着號子。”這種景象以前在江南各地都可看到,只不過大運河無錫城外段因水闊岸平,並有湖光山色作映襯,味道更為特別。
      那時的運河十分熱鬧,人稱“水弄堂”。運河人家在河邊淘米、洗菜、洗衣服,河裏是來回搖着櫓的小商船,岸邊是大大小小的水埠碼頭。可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錫地區發生過嚴重的洪澇災害,運河及其支流水位高漲,為防洪排澇,沿河都築起了鋼筋混凝土的防洪牆,塘路和碼頭再也看不到了。



■無錫景點。網上圖片

■京杭運河無錫段。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