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人頭稅後人肩負責任寫歷史
( 2012-05-25 )



蔣柰(中)在1922年,與長子安懷(蔣汶德祖父,前排左)、次子安翹(後排左)、姪兒安順及安偉(前排右及後排右)在加國合照。蔣汶德版權,未獲同意不得轉載

      “如果我們不寫,就沒有人寫。”講這話的蔣汶德,不是“正統”歷史學家,也非象牙塔裏的學者,但因着興趣和歷史責任,他傾盡全力,蒐集130年前、由新會梅閣到卑詩省當魚工的曾祖父的歷史,寫成論文並在卑詩大學(UBC),一個有關華人移民歷史的國際會議上發表。
      在UBC第五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會議《華人的美洲移民路》上,62歲的蔣汶德,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及研究員面前,發表他用半年時間寫成的論文《二埠的蔣柰:卑詩省華裔先民在加國的故事》,獲得與會者一致好評。


      《星島日報》報道促成研究
      蔣汶德接受《星島日報》記者訪問表示,論文裏很多有關魚工的資料,是他在過去20年當中蒐集得來,不過一直未有整理,直至去年得悉有這個會議,另外又在《星島日報》的一篇有關二埠(新西敏)華人墳場報道中,發現曾祖父蔣柰(又名蔣經可)的名字,促使他把蔣柰的歷史寫下來並研究四代的家譜。
      原籍廣東新會的蔣柰,1882年16歲時,收取12個大洋安家費後,由香港或廣州出發,乘船到加國做鐵路工人,其後成為二埠三文魚廠(俗稱魚濕)魚工,他曾經返回中國娶妻,並且多次往返中國,他能說流利英語,做過魚廠工頭、經營過中藥及雜貨、又曾經與西人合股購買金礦(出產俗稱“屎礦”的假金),1903年更招待因戊戌變法失敗、流亡海外的同鄉梁啟超,1928年在二埠去世。
      至於蔣汶德,1963年才由香港移居加國,對於曾祖父的認識,只是依靠一些舊照片以及父親蔣麒賀的憶述。不過,由於他不少家族成員都在魚廠工作,中學時被介紹到魚廠當暑期工,受到家族傳統的感召,在UBC修讀漁業研究的蔣汶德,畢業後加入政府,成為魚廠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