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沉醉黑膠唱片 追溯逝去時光
( 2012-05-11 )





從磁帶到CD、MP3,再到現在的APP,這個鏈條代表了近20年來,中國人聽音樂的載體模式,而更老的黑膠唱片對絕大多數人都是陌生的概念。1998年,中國內地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關閉,聽黑膠就成為了極為小眾的生活方式。前不久,中唱公司上海分公司推出了一套複刻版黑膠唱片,原本只是市場試水,但銷售情況卻出人意料。

      然而,收藏黑膠唱片並不是容易的事,首先它相當費錢且麻煩,從音質來說,習慣了CD的人們會覺得黑膠唱片那種“原始感”很不過癮。另一方面,生產黑膠唱片工藝複雜,是否能重建黑膠生產線都是限制其回歸的瓶頸。
      中唱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簡稱“中唱上海公司”)這次發行的複刻黑膠唱片包括《黃河》(1970年尹承宗錄製版本)、《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1959年俞麗拿錄製版本)以及周璇、白光和姚莉三張人聲專輯。人聲專輯的聲源均采自中唱上海公司存檔的錄製於1930到1940年代的金屬模板,所附唱本在每首歌詞後附註有每首歌曲聲源的範本編號,相關唱片編號、錄音日期及出版日期,這些均源自當年唱片公司留下的原始記錄。
      中唱上海公司新媒體部主任蔡女士是這套複刻版黑膠唱片的策劃人之一,她介紹,這套唱片是拿到德國加工的,除利用先進的音訊降噪技術,儘量去除因年代久遠、範本銹蝕而產生的雜音外,未做任何加工處理。因此,呈現給聽眾的是半個多世紀前原汁原味的原版錄音效果。
      黑膠唱片實際早已退出了主流音樂消費市場,1998年,國內的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也已經關閉。蔡女士介紹,目前國內市場的黑膠唱片都是引進海外的,或是二手的,“在廣州和香港市場,鄧麗君早期的黑膠唱片是最受歡迎的,一張炒到上萬的唱片十分常見。其次是張國榮和張學友的。但品相和收聽效果並不一定好”。雖然現在收藏黑膠唱片是比較小眾的行為,但隨着黑膠唱片的價值增大,以及懷舊情緒漸長等影響,黑膠唱片的小市場也在逐步擴大。
      據悉,中唱上海分公司的這套複刻版黑膠唱片共發行1000套,其中《梁祝》有限量版編號,定價為300元一張。《新京報》報道,蔡女士稱,售賣情況“出乎意料”,“目前1000套的5000張唱片只剩下幾百張了,其中周璿的唱片賣得最好”。蔡女士表示,這次本不打算大規模發行複刻版黑膠唱片,“原本只是不想浪費公司的庫存資源,但市場反響不錯,很多人都買來收藏,或者等待升值”。
      良好的市場反響讓中唱決定繼續出黑膠唱片,蔡女士表示複刻重點將是上個世紀初的老上海聲音,如李香蘭的和吳鶯音的唱片。據悉,歐美音樂市場上,黑膠唱片雖然也是小眾需求,但從未銷聲匿跡。米高積遜去世前的最後一張唱片還出了黑膠版本,目前當紅的歌手,包括阿黛爾在內的當紅歌手,除了出實體專輯和網絡版本外,還會發行黑膠版本。從1998年國內的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消失之後,中國內地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可以生產黑膠唱片的廠家。蔡女士介紹,黑膠唱片的生產遠比CD複雜,因為要一張張地壓制,對於密閉技術和碟片本身的品質要求都很嚴格,所以黑膠生產線能否再次出現,雖然市場在擴大,但“短時期內還很難講”。

      黑膠迷聲音
      玩黑膠唱片相當需要耐性,可能大部分人覺得聽黑膠唱片麻煩,另外也很費錢,這兩點就足以把絕大部分人擋在黑膠世界門外。但如果一旦迷上唱針摩擦碟片發出的原始聲響,就很難拒絕了。它發出的是一種比CD聲響更柔和且溫潤的聲音,另外還有一種對過去的舊時光緬懷的感覺。
      當你把一張黑膠唱片從封套裏小心翼翼拿出來,用專用刷子把它清理干淨,聽不一樣的唱盤還會選擇不同的唱針,那種感覺很難被代替。不可否認,玩黑膠很“燒錢”,花幾百塊買一張唱片很平常,配置唱頭、唱臂等,配全滿意的配置,就得上萬了。 ——小占(38歲 黑膠唱片愛好者)

      黑膠唱片“劣勢”
      門檻高:和人們習慣了在電腦前盡情下載或試聽免費音樂不同,黑膠唱片的入門門檻很高,首先你得擁有一個黑膠唱機,最便宜的也得一兩千元,一張黑膠唱片的價格貴的可到萬元以上。
      麻煩:在“黑膠迷”眼中,黑膠唱片擁有“強迫你把生活步調慢下來”的特性,但在大部分人眼裏這卻是麻煩的代名詞。除了要配備刷子、唱針等專業設備以外,還得備着一份悠然的心情。另外,黑膠唱片不能像CD那樣任意選歌,必須一首一首按順序聽。
      音質:習慣了CD裏錄音室出爐的“完美聲音”的人有可能會聽不慣黑膠唱片,除了伴隨着歌聲會出現的“刺啦”聲以外,還常常會有跳針的“風險”。但喜歡黑膠唱片的人會覺得它的音質很有還原感,更原汁原味,不是加工產品。

      自己灌張唱片 也有歌星音質
      “黑膠那種空靈感和現場感是現在的CD所無法取代的,如果你聽過了黑膠,就會對CD尖利粗糙的數碼聲不能忍受,更不是MP3、MP4能夠代替的。”成都一家酒吧的老闆彪哥說,黑膠又稱LP,“Long Play”,是身歷聲黑色賽璐珞質地的密紋唱片。
      在彪哥的印象中,最早的一張黑膠唱片只有一首歌,極為珍貴。當然,除了唱片之外,唱機也是酒吧的精髓,“3台機械發聲唱機和2台數碼唱機,雖然數量不多,但資歷最老的一台機械唱機來自於1930年代,絕對的老古董。”
      “我們這裏有非常專業的錄音器材,不僅能夠灌錄CD,而且還能灌錄黑膠唱片!”彪哥說,“黑膠M4”的錄音空間是敞開的,沒有錄音室那種閉塞感;還有專業的樂隊伴奏,指導唱歌技巧,而且可以根據對方要求、聲音特色,重新為要唱的歌曲編曲。
      白天,“黑膠M4”為遊客、音樂愛好者提供最優秀的黑膠音樂,讓黑膠發燒友交流彼此的心得體會,天氣好時,還會把店內的老古董擺放在室外供大家觀看;夜晚,三層樓的“黑膠M4”則會變身為“Live House”,有最棒的樂隊現場演奏經典歌曲,“整體裝修風格將保留紅光廠的原貌,譬如紅磚結構的牆面,總共能容納400多人。”

      每個人都有精彩淘碟故事
      除了感受聖彼德堡的音樂氛圍和學術氣氛,有機會就去劇院聽各種音樂會以外,他還時不時收集一些音頻資料。因此,他才與黑膠唱片結緣。
      許昭輝在聖彼德堡學中提琴,聽音樂是愛好,也是必修課。 “在國外學習,比較容易孤獨。加上學的是音樂,過着苦行僧的生活。”所以,許昭輝會儘量為自己找一些和音樂有關的樂子。
      “收集黑膠唱片,能讓我得到很多CD表現不出的東西。當你聽過黑膠唱片放出的音質,就會被它的聲音裏的質感吸引,這和數字錄音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許昭輝解釋:“比如,聽一張小提琴演奏的碟。在黑膠唱片裏,你能感覺出琴的共鳴聲很大,木頭的聲音很重;而CD放出的是金屬聲,也就是琴弦的聲音。 ”這些微妙的差別,恰恰是許昭輝最在意的。 “CD固然方便,黑膠唱片顯得笨重繁瑣,但是黑膠唱片不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消亡。 ”
      每個收集黑膠唱片的人,都會有精彩的淘碟故事。許昭輝就經常會和同學為一張唱片爭得面紅耳赤。“有一次,我的朋友A得到了一張很贊的片子,我和另一位博士朋友都想出高價買下。最後,說服不成,我們逼着A猜拳決定,博士贏了。有趣的是,之後很長時間,我和A都沒有和博士聯繫,一直相互嘔氣。”

      情感能被完整記錄
      黑膠唱片圈子裏,能稱得上專家的沒有幾個,更多的是自己欣賞,與同好分享。收藏者的得意,不在於數量多少,年數長短,而在於對音樂的一片炙熱情感。
      上海發燒友張永明,1982年開始收集黑膠唱片,已經集得六百多張。當年張永明酷愛古典音樂,家裏有一台可以播放磁帶和黑膠唱片的機器。《新聞晚報》報道,相比起磁帶,黑膠唱片聲音柔軟,有音樂廳的感覺。對於愛樂者來說,聽黑膠唱片更有真實的現場感,這是他們所追求的境界。
      張永明的收集以古典為主。最讓他得意的收藏是72套不同版本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他還特別收集了172張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從上世紀初到最近幾年的版本全部入手。其中有一張富爾特文格勒指揮的第九交響曲。張永明說:“這一張在音樂效果與演奏方面,都算不上表現得最好。但它在演繹上特別富有感情,是我最喜歡的一張。”
      黑膠只要保存得當,時間再長,音質仍然非常完美,幾近原聲。這就是黑膠唱片的魅力所在,音樂裏的情感能夠被完整地記錄和保留。
      張永明感言:“以前,收藏的氣氛更為單純,大家都是衝着音樂去的,現在,一些收集唱片的年輕人,似乎對於器材更加熱衷。現在的年輕人,接觸音樂的種類非常廣,喜好就隨之廣泛了許多。相比之下,像我們這些年長的人,則更專一。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黑膠碟、收集黑膠碟是一件好事。我希望,如果更多愛好者能夠讀懂音樂,衝着音樂本身來收集黑膠唱片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