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塘棲鎮 水鄉生活退場
( 2012-05-11 )



水北街保留了江南古鎮風貌遺跡。網上圖片

塘棲鎮,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以北20公里,蘇、滬、嘉、湖的水路要津,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鎮域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自古以來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塘棲古鎮曾為明、清江南十大古鎮之首,但如今只保留了水北街一段,和周莊、烏鎮等江南古鎮相比,已頗顯冷清。

      塘棲本來只是個小漁村,直到元末張士誠拓寬了官塘運河以後,人們沿塘而棲,小鎮才初現雛形。明代弘治年間,廣濟橋的構築使鎮區兩岸連成一片,逐漸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集鎮。光緒《塘棲志》記載:“迨元以後,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又說:“塘棲官道所由,風帆梭織,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來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陸輻輳,商家鱗集,臨河兩岸,市肆萃焉。”


      貨船不再經過廣濟橋
      “我們塘棲碼頭,烏鎮、周莊什麼的是比不上的。”鎮上的居民曾青冠坐在廣濟橋邊,說起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一種天然的驕傲,“當年烏鎮弄古鎮的時候,還是從我們這裏運走的石板呢。”如今,旅遊愛好者知道了周莊、西塘、同里等等,但知道塘棲的並不多。
      本來,塘棲只是一個默默的小漁村,漁民們在此曬網散居。但這一帶到底是富庶的江南,周邊有臨平鎮的絲、麻,筧橋鎮的藥材,瓶窯的陶磁、竹木……臨平所在上塘河水位不穩定,瓶窯、安溪所在苕溪水量取決於上游山洪,筧橋鎮等地所在河道都不適合大規模水上運輸,唯獨“河寬二十丈”、處於大運河主航道上的塘棲才具備這個條件。
      “這裏到處都是水塘,一個墩一個墩把水都連接起來,所以叫做塘棲。”曾青冠認為這是“塘棲”的由來。橋樑把水和生活聯絡了起來,鎮上的廣濟橋是京杭古運河上現存唯一的七孔橋,又稱“通濟橋”,建於1489年,由於年久失修,加上運輸流量過大,時常有船隻撞擊橋墩,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998年對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如今京杭運河上的貨船不再經過廣濟橋。”橋身上已經長出蓬蓬的青草,冬天水少且渾,橋墩幾乎全部裸露出來,鎮水獸也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運河裏不走貨船了,但廣濟橋依然是重要的往來通道。這座橋也曾經是分界點,橋南屬於杭州,橋北屬於德清。現在廣濟橋南北兩岸都屬於杭州市余杭區,鎮上的居民大多住在運河南邊。橋南有郭璞井,井水水位總是比運河水位高幾尺,據說“井水不犯河水”這個成語就是源自這裏。


      “塘棲概念已不存在”
      如今保留下來的江南古鎮風貌遺跡部分指的是運河北岸的水北街。
      如果塘棲古鎮還在,就能看到鎮上的街面全都是沿河而建,落在屋簷裏頭,這就是“過街樓”。為方便水路客商們休息,沿河的一面建有一長溜美人靠,塘棲人把它們稱為“米床”,因為當年塘棲街上處處是米行,這沿河的長椅平時是行人歇腳之處,米行進出貨時便成了收米賣米的場所。橋上也都十分講究地搭有橋棚,使得來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曬不到日頭。豐子愷寫過:“塘棲是一個鎮,其特色是家家門前建着涼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話,叫做‘塘棲鎮上落雨,淋勿着’。‘淋’與‘輪’發音相似,所以凡事輪不着,就說‘塘棲鎮上落雨’。”
      塘棲鎮廊簷街之多,在江南水鄉中找不出第二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的廊簷頭。”當年跑碼頭的謝金元聽過這句話,但他覺得“塘棲的概念已經不存在了”,很多來的遊客,“拍拍橋,拍拍幾棟老房子就走了,一點都不真實”。
      不真實的還有猶如黑夜城堡的弄堂。塘棲號稱有“七十二條半弄”。曾青冠介紹說,舊時塘棲的弄堂大都依附在過街樓之中,有許多弄堂和住宅融為一體,成了暗無天日的“囥煞弄堂”,本地話說是“把東西都藏起來”的意思,形成了塘棲弄堂的一個鮮明特色。現在鎮上保留下來的弄堂只有三條,也是連接商品市場和社區住戶的秘密通道。

      水北街留遺韻 生意地人流少
      廣濟橋南街區的改造正整裝待發,運河景觀樓盤也已處於待售狀態。郭璞井邊上復建的沿河小樓要迎來肯德基,這對於這個小鎮來說,是一件大事。運河集團的工作人員稱:“很早之前就希望能招商,但是商戶覺得這裏人流量有限。”人流量有限,是因為大多數外來者來這裏,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盯着那座橋拍,盯着幾棟老房子拍”,然後買點糕點從橋北到橋南。水北街一帶多是經營食品的店鋪,大多數老闆到了傍晚就回到橋南的家裏,水北對他們來說更多只是做生意的地方。
      跑了多年的碼頭的謝金元最喜歡的是,到了一個碼頭後,上岸聽書。現在他自己在水北街租了一個門面開茶館,偶爾請杭州市裏的劇團來演出:“日常的開銷都不夠,希望水北街變成一個景點,我們這些商戶也能分到一點門票錢。”如今,只有水北街一段保留了運河古鎮的遺韻,他說:“你們就盯着那個橋拍,盯着幾棟老房子拍,一點都不真實”。被截取的片段有着想像古鎮的真實般的光暈,但是它絕不是一個古鎮的整體面貌。幾棟老房子指的是水北糧站,門前還保留着巨大的運米吊車;糧站旁邊就是塘棲耶穌堂,樸素無華。
      最真實的可能是水北街的沈木匠,80多歲了,每天還在做木桶,他1948年做的木盆,現在還在用,那一年他的大女兒出生,眨眼女兒都六十多歲了。沈木匠做木桶,修木桶,很少抬起頭來看水北街上來往的遊客。鄰居是賣水缸的,但是生意不太好,曾經的生活必需品已經退場,最好的生意,就是某個劇組要拍攝,一下子買走十多頂水缸。

      糖色製作 百年匯昌
      原名“匯昌”南北貨棧,創始於清朝嘉慶五年(1800年)。批零兼營、擁有蠟燭、蜜餞、茶食、藕粉四個作坊,除經銷蠟燭外,還經營蜜餞、茶食、炒貨、南北果品、海產品等二百多種商品。傳統產品有:青梅、白梅、糖藕、櫻脯、糖佛手、甜青果、蜜香元、紅綠絲、麻酥糖、水桃酥、雲片糕等百多種。清道光年間,所產蜜餞、蠟燭被道光皇帝選為貢品;到光緒年間,已經成為清朝內務府(故宮)的“指定供應商”。“百年匯昌”傳承的糖色製作技藝申報《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真實不虛” 姚致和堂
      位於北小河街的致和堂弄內,創辦於明末清初,五開間門。致和堂之匾,由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書寫。櫃台懸掛着:“修合無人見,誠信有無知。丹丸無認識,出門不退換。”的店規。大廳走廊掛有“博世濟民”的金底花匾。兩樁抱聯:“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世間百年舊家無非積德。”是清代塘棲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書。堂內有清代浙江巡撫彭玉麟所書“真實不虛”一匾。 塘棲姚氏祖籍浙江余姚,家傳秘方,所制神效痧氣丸(紫金錠)名聞天下,痧藥“宛似紫金,尤稱神效。遠近商賈以及海外,無不珍佩於身,為棲水著名之品。”

      “仙鶴牌” 大綸絲廠
      位於里仁橋西北的大運河畔,開設於1896,是當時浙江省最早的三個工業企業之一。創辦人湖州龐元濟、杭州丁丙合資白銀8000兩開辦“大綸制絲廠”,有進口意式繅絲機208台,自置發電機組發電,1923年,增至486台,所產9至11條份的細廠絲馳名歐美。該廠利用塘棲本地盛產的土種三眠蠶,繅制出纖度細勻,捃至11條分的細廠絲,商標名為“仙鶴牌”,並以“金、銀、紅、藍”四種顏色的商標來區別廠絲的等級。





■塘栖姚致和堂。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