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走進東村
( 2012-05-11 )



      每個城市都需要有這樣的元素,好像聚居北漂藝術家的北京大山子798工厂,前身据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前蘇聯對中國實施的一項援助,面積達116.19万平方米。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來自北京周邊和北京以外的藝術家在這里安家立足,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藝術社區。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像洪晃、李宗盛等都視這里為精神領地。“798工厂”不是房地產商口中的SOHO區。它最具意義的是自由、奔放以及具反叛精神的批評和建立,這點觀念大概來自于紐約的東村(East Village)。
      東村在紐約曼哈頓下城,在反叛不羈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東面。由于格林威治村也叫西村,“東村”這個也是產自房地產商口中的名字就這樣誕生。
      在上世紀初,隨着大批愛爾蘭、德國、猶太裔、波蘭和烏克蘭移民的到來,令東村這一街區迅速興旺,成為多元文化的集合。到了40和50年代,東村已逐步形成具有波西米亞風格的社區,越來越多的作家和藝術家移居此地。
      与西村那些喜好縱橫捭闔的知識分子、有頭有臉的藝術家以及爵士樂好手所不同的是,那些自詡為精英的西村藝術家一旦獲得社會承認,就會搬离西村融入上流社會,但東村的藝術家卻推崇落魄,他們不愿“改邪歸正”,他們在城市的底層享受自由自在和無約束的放任。
      當新中國的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東村相繼成為50年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60年代的嬉皮士(Hippie)、70年代末延展到80年代的朋克一族(Punk Culture)的精神領地。那里到處充斥着通俗藝術、反戰示威、地下電影、性解放運動、另類報刊和搖滾樂。
      我是在去年冬暮的某個周末傍晚,根据地圖指引從休斯頓(Houston Street)大街開始,沿着包厘街道(Bowery Street)往北走,一步一步走向東村。沿途不時看見打扮怪异的青年一族,以及一眼就能辨出的街頭妓女,還有各色的咖啡館,加上超前意識的涂鴉作品,這些令人感到窒息、興奮以及血管擴張的符號,簡陋而充滿叛逆。
      這是紐約精神的另一面。与北京“798工厂”所不同的,東村對城市的叛逆和批判体現一种擴張式的繼承,是充滿活力的文化傳遞。它是開放的,不封閉,看不到界限,而且彼此照應。
      原本我想到最代表東村文化的9號和11號大樓所在地,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位于第一大街和第二大街交匯的十字路口,后來因為天逐漸黑了下來,加上朋友來電話說,她已抵達東村的一家酒吧等我而作罷。
      朋友選擇的這間酒吧固然沒有已經沉入歷史里的CBGB俱樂部聞名,但其充滿鄉村草根藍調音樂(Country Bluegrass Blues)的情調依然。那天晚上我們喝了很多的酒,也重溫了“大帳篷月亮”(Marquee Moon)里的往昔歲月。
      凌晨2點走在東村的馬路上,我想起E.B.怀特在《這就是紐約》中所說的:“紐約從來不缺慕名投奔的后生晚輩——青年演員、抱負不凡的年輕詩人、芭蕾舞女演員、畫家、記者、歌手,每人都揣了自己的興奮劑,每人都有自己的一群偶像。”
      當然,還有另一位舞台藝術家格雷琴格林(Gretchen Green)告訴我們的:“這里的鄰里關系很親切”,“雖然這里看上去很糟糕,但實際上你認識周圍的每一個人。”

      木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