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功夫的正誤與文化概念的衝突
( 2012-05-11 )



      對於很多中華文化特有食物、事物的名稱,被無知或輕率者隨便翻譯成英語的現象,我實在不能苟同,並且鳴過不平。今天,我再討論一個國粹級的中國文化概念被洋化因而被庸俗化,並且還它以本來面目。這個概念就是功夫。
      在英文中也有了kung fu的概念,但它單指拳腳功夫。這大概得感謝港臺的功夫片當初在北美的流行。說起功夫,洋人大概就會想起李小龍,“Bruce Lee, 嗨——咦——哈——”。李小龍其實曾經着意傳播拳腳以上的中華文化的精髓,只可惜留在大部分觀眾腦海裏的只有“Bruce Lee, 嗨——咦——哈——,嘭嘭”的快拳快腳。因此,在西方,kung fu成了拳腳功夫的代名詞,而且kung fu很流行。很多武館教授kung fu而不說是教授wushu的。不信你試試說你是教“wushu”  的,不一定會有人知道你是幹什麼吃喝的。Kung fu 的概念深入人心。Kungfu Panda這部電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就是明證,只可惜很多人不知功夫的真正含義。 所幸的是你和我都知道,功夫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拳腳中有功夫,生活中處處都有功夫。
兒時記下的一些長輩們講的,書上讀不到的老故事,注解了“功夫”的廣泛含義。
      故事一:說有一個將軍(國軍乎共軍乎?不詳),帶了衛士去理髮。理髮匠也許是見了大軍官有些興奮,表演起了他的拿手絕活。 
      那時的理髮匠沒有電推子、電吹風之類的傢什。他只有閃亮的剃頭刀(先把菜刀縮小十多倍,再把把手部分滾圓加長些,沿着刀背部分優雅地彎出去,就是剃頭刀的那個樣子了)。這種剃頭刀要時不時地在坐位旁邊牆上垂懸的一個厚厚的皮帶上不斷打磨,以保持其鋒利狀態。
      這個剃頭師傅把他的小刀那個耍呀。他給客人刮兩下,在他牆上的皮帶上磨三把,然後,再把小刀繞着手指縱轉,橫轉,或拋在空中,左旋拋,右旋拋,每次他都不用看就能準確地抓住刀把,而不被鋒利的刀鋒削掉自己的拇指或中指。他就這樣三把兩下,左拋右旋地玩。他耍得挺帶勁,把個身經百戰的將軍嚇得不輕。“萬一他抓不准,削了他的手指,正好栽到我的理到一半的光頭中央怎麼辦?”
      還好,很快,剃頭秀結束。將軍禮貌地酬謝過理髮匠。然後,他叫理髮匠拿個雞蛋來,並且要他自個兒放在自己頭上,站在院牆邊。“站穩,不要讓雞蛋掉下來”。將軍,衛士,衝鋒槍,盒子炮……理髮匠怎敢不從。  
      將軍走出一百步以外,拔出佩槍,甩手一槍。
      蛋殼、蛋黃,稀的、稠的,軟的、硬的,掛在嚇歪了的理髮匠的臉上。
      衛士簇擁,將軍拂袖,一伙人揚長而去。
      不言之意很明白:你有你的剃頭刀功,咱有咱的盒子炮功。
      故事二:一個小學生,家住小鎮西,要到小鎮東上學。路上,他沿着路南的牆根走,無聊嘛,就用右手的中指點着牆走。放學的路上,他沿着路北的牆根走,習慣了嘛,還用同一根手指點着牆走。
      一天,他與一個小伙伴因一點小事爭執。他用那中指點了小伙伴的腦袋。小伙伴撲倒在地。死了。
      他不知道,他的中指已然有了功夫。 
      拳腳功夫只是功夫的一種,不是功夫的全部。凡人凡事都有功夫。拳師有輕功,氣功;廚師有白案功夫,紅案功夫; 婦人有針線功夫。
      剃頭匠、將軍、小學生都有功夫。
      學生也有正經功夫(不光是一指禪)。一個學生長時間,專心致志地重複練習自己學習的內容,直到出口成章,提筆立就。這就是功夫。
      獲得這個功夫的練習叫做“功課”。只是現在叫做“作業”了而已。
      功夫指的是一個人因長期用心從事一項職業或技術而獲得的一種特殊能力。在運用這種能力時,一個人不假思索,毋庸運算,就能輕鬆自如,迅速準確地實現自己的作業目標,其效果匪夷所思,出神入化。甚至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種現象被中國古人注意到,並且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意加以利用。這是國粹級的概念。  
      功夫在英語中沒有直接對等的概念。 當一個人很快掌握了一樣東西的要領時,英語叫做:“get the hang of, get the knack of, learn the ins and outs”。但這些都不是功夫。“Practice makes perfect” 最接近了, 但是哪有功夫二字概括的那麼多觀察,總結,修煉,成就,出神入化的含義。
      此文化不可與彼文化同日而語也。

      圓德英文學院阿木老師供稿
      電話:604-505-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