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忍看食品進入 “比賤時代”
( 2012-05-11 )



作為蜜餞原料的水果已腐爛。網上圖片

      中央電視台日前曝光山東和浙江的蜜餞加工廠家隨意往蜜餞原料裏添加漂白劑防腐劑。加工廠將桃肉等原料直接在露天晾曬,常年暴露在蒼蠅與灰塵中。這些蜜餞原料隨後流入杭州、廣東等食品公司。記者將來伊份、家樂福等店的蜜餞送檢,發現各種添加劑都超國標最大使用量。
      “食”者,仁者良心。當加工食品的企業猶如垃圾場、當爛掉生蟲的果肉都賣給人吃、當蒼蠅與蚊蟲混跡在生產流程中、當漂白劑防腐劑打了雞血似的添加無忌……五彩斑斕的小蜜餞,恐怕比農民喂給豬吃的食物要骯髒許多。光天化日之下,這是又一場良心淪喪、信仰缺失的表演,而利潤永遠是唯一的導演。檢測結果顯示,這些蜜餞中的許多添加劑都超過了國家標準要求的最大使用量,有的甚至超過國家標準要求的三倍多。專家稱,如果超量、超範圍地長期食用,可能會加重肝臟、腎臟負擔,對敏感人群也許存在危害。
      小蜜餞裏的懸疑不過是此前食品領域諸多亂象的翻版:譬如即便是如此令人髮指的生產環境,但幾乎每家蜜餞食品生產企業的產品外包裝上,都赫然印着QS的食品安全標誌——那麼,所謂“QS”難道只是個“收錢發貨”的標貼而已?若純潔的QS是被山寨了,那這些小蜜餞竟然都暢銷于來伊份、家樂福等大零售商,QS為何如此“不知不覺”?譬如在本以為相當嚴苛的檢測環節,竟然一直是廠家“主動送檢”,而且“僅僅是檢查有沒有細菌超標,別的什麼專案不做檢查,交2000塊錢就可以”,結果就是諸多小蜜餞廠家只要腦子沒壞掉就輕飄飄“玩通關”——如此牛欄關貓,與草菅人命何異?
      以上追問,實在算不得新鮮,真正有意思的是以下現象:記者在當地採訪時發現,大小超市的“蜜餞很不好賣”,超市工作人員直言“本地人反而不吃的”。一是可見蜜餞在當地已經“臭名遠揚”,成為當地人禁食的潛規則,估計只有地方職能部門恰巧“失聰失明”着;二是大家都習慣了與鄰為壑,反正蜜餞是做給“外地人”吃的——這與當年染色饅頭事件中參與制作的小伙子一聲“打死也不吃”何其相似?這與“敵敵畏泡菜”事件中泡菜廠的老闆的那句“我們根本不吃自己做的泡菜、只給外地人吃”何其相似?
      罵監管,確實監管該罵;罵廠家,確實廠家無良——問題是罵完之後,又能怎樣?關停了這一兩家蜜餞廠,還有更多的蜜餞企業在孜孜不倦;漂白了這個墮落的產業,還有更多光天化日下的不堪被媒體手到擒來。我們的一些食品,正在競相進入“比賤時代”,比的是假惡醜的底氣和膽量,等到有一天,我們真的“一磚拍下去就是一張元素周期表”的時候,還會把醜聞當做冷幽默看?
      事已至此,還是別急着讓企業先流淌“道德血液”吧——財政供養的監管部門如果不能“道德”起來,有限的公共監督遲早會審醜疲勞、進而見怪不怪。從明膠驚魂到毒膠囊事件,從地溝油到小蜜餞,也許不是我們的生存環境惡劣了,也不是我們的權利淪陷了,而是責任清晰之後,陰影與醜陋終於曬上了太陽。只有從這個意義上看,“小蜜餞”等蛛絲馬跡中,還能看到些許的希望。
      鄧海建

用硫磺薰製的杏肉。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