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美人靠處 一灣江南
( 2012-05-04 )



滄桑拱宸橋見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巨變。新華社資料圖片

拱宸橋,是浙江省杭州城區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古代,
“宸”指帝王居住的地方,“拱”即拱手,兩手相合表示敬意。每當帝王南巡,這座高高的石拱橋,象征對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橋”之名由此而來。橋的最高處有美人靠,長長幾條石椅,扶手是雲朵狀。如真有一個美人坐在上面,她可算是重口味,因為背景可是一條渾濁繁忙的運河,聲勢浩大,形成了別樣的一灣江南 。

      拱宸橋東西橫跨大運河,是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到達杭州的終點標誌。明清時期,拱宸橋一帶被稱為“北關夜市”,因為運河便利的交通,米行、木行、土特產行、材炭行等都在這裏沿河開店。這裏既是糧、鹽、絲、茶等的集散地,又是迎送大量商旅的客運地,市井風情濃厚。近代以來,成為大中型棉紡織企業的集中地。2006年拱宸橋附近被劃為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
      拱宸橋東側,介紹京杭大運河的石碑前,有人指着圖說,山東也有運河,洛陽還有運河呢。運河把遙遠的信息匯攏到這裏,又把江南的消息帶到遠方。
      拱宸橋西側是被規劃和整修過的歷史街區,東側是運河廣場,有運河博物館和休閒空地。一般遊客的路線都是從東往西走。在河邊開咖啡館的詩人舒羽說起步行的尺度:“車子到不了跟前,你總是要走一段,從橋上走過來。”這個時候,拱宸橋不僅是通道,更是風景——橋身上的石刻,包括橋欄、扶手、望柱、橋頭堡、路燈,直到岸邊的小品;而且,橋上也有圍觀一起水上交通事故——這樣的事情,一年總會碰上幾回——的最佳視角。
      98米長的石拱橋,最高處是16米,高處有美人靠,長長幾條石椅,扶手是雲朵狀。
      如果真有一個美人坐在上面,她可算是重口味,因為背景可是一條渾濁繁忙的運河,聲勢浩大。修復拱宸橋的歷史頗為周折,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簽訂了《馬關條約》,杭州被列為通商口岸;1896年5月日本人在拱宸橋北建立了洋關,自此杭州內河港航主權盡失;日本人還曾在拱宸橋的橋面中間鋪築了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車和人力車。據說,修復美人靠的時候,還找到了當年的石料。


      船家全憑雙手吃飯
      運河改造之前,拱宸橋本身就是一個市井現場。住在橋西的韓大媽說,拱宸橋就是個小商品市場,橋上兩側都是小攤,只留中間一條小道通過。如今橋上的路被清空出來,台階都溜光水滑,電動車可以突突地從中間的坡道上通過。
      如果是腿腳不太利索的老人,走過這98米長16米高的石拱橋,總要在望柱和美人靠上歇上好幾回。
      拱宸橋邊因為運河而忙碌、繁華。韓大媽的父親是運河上的船家,當年運河上船來船往,拱宸橋碼頭的大量貨物都運往上海。“船家一年四季都有生意,最多的就是木材生意。浙東的木材多,山上的木材沿水路放排或者用船運到運河杭州段,就讓‘水客’(相當於水運中間商)包下來,船家接下‘水客’的生意,將木材運往上海。平時運送香煙、肥皂,還有一年四季的水果、蔬菜和糧食等。”
      船家往返於河上,全憑一雙手搖櫓撐桿,吃的是力氣飯,天熱運青貨(指西瓜、甜瓜一類的瓜果)更是辛苦。運一船西瓜,晚上出發,隔天必須趕到上海,不然船上的西瓜有一隻爛掉,整船的西瓜都賣不出去了,所以風險很大,船家要有非常嫺熟的水上工夫。冬季一般是淡季,不過也有貨物運送,比如瓷器和煤炭等。拱宸橋碼頭就是靠這樣的船家發展起來的。“杭州、嘉興、湖州一帶的農民都喜歡坐船到小河直街上的孵坊,在街頭排隊的人連夜等着,隊伍一直排到小橋上。”

      “木棉花開郎出城 木棉花落郎進城”
      現在保護下來的橋西小河直街,大概有500米長,寬度類似於北京的胡同,現存的街區風貌主要是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但是建築立面風格可以上溯到明代以前。《杭州市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劃定,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總面積近十公頃,集中反映民國時期運河沿岸的城市平民居住生活、生產勞動和航運歷史。比較有代表性的民居是如意裏,一個大院裏安排得井然有序的生活;保護區還保留着沿岸碼頭、駁岸、河埠、吊機、舵秤等設施。
      橋西的運河沿岸,還能看到一座座吊機,機身斑駁,吊機的觸角啞然伸向天空。沿河的露天茶座裏,住在附近的老人在那裏閒話家常。剛剛晾曬的花布被單,飄起來,襯托在整修潔白的牆上,仿彿靈動的江南。
      “木棉花開郎出城,木棉花落郎進城;出城進城信勿准,只聽紗廠裏個氣管三兩聲。”這首《拱宸橋踏歌》唱出了近代機器標明的時間刻度。晚清到解放初期,拱宸橋一帶是近代杭州民族工業發展歷史的見證,是大中型棉紡企業的集中地,主要有三家大廠:浙江麻紡織廠、杭州第一棉紡廠(暨印染廠)和“杭絲聯”。
      “杭絲聯”的全稱是“國營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在拱宸橋東。在這一帶,老底子(杭州話,舊時候)多的是戲樓和茶園。最著名的是陽春、天仙和榮華三大茶園,很多票友喜歡來這裏一邊品茶一邊觀戲。相傳,1901年,14歲的蓋叫天曾在這裏的戲台上演出,從此藝冠江南,被譽為“江南第一武生”,他演的武松打虎,在大江南北傳頌一時;周信芳也以“七齡童”的藝名,在天仙茶園學藝、演出,成名,活脫脫一部杭州地理。
      運河邊的人家,祖上大多在運河上討生活,做船夫,或是在碼頭上做搬運工,父輩很多則在附近的棉紡廠工作。當時能進三大廠工作是件令人驕傲的事,韓大媽還記得,浙江麻紡織廠招工時,自己去做了體檢——眼睛要明,牙齒要好,牙齒要用來咬紗頭。在焦慮的等待之後,她將浙麻廠的徽章亮閃閃地別在了胸前,驕傲地走進走出。

      組江湖傳奇 揭杭州老底
      拱宸橋因運河而繁華,揭開杭州的老底子,除了酒坊、鹽鋪、碾米店、打鐵店等生活必備品,杭州最早的日報《日商杭報》,創刊地也是拱宸橋;杭州的第一部無聲電影,就是在橋東里馬路街頭放映的;杭州的第一家戲院——丹桂園和後來的榮華戲院,在二馬路,名角譚鑫培、劉鴻聲來過;另外,還有國內少見的郵便所、西藥房、煙館等等都曾經開設在這一帶。後來拱宸橋越發熱鬧,戲台、茶樓甚至妓院都開出來了。
      這些屬於老底子的事情,被歸入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的歷史檔案。現在的街道嶄新,大多時候顯得空曠。有街坊在刷白的牆上寫下維權的標語,像古時詩人臨別的贈言。
      橋西這頭,現在還有歷史建築“中心集施茶材會公所”,當年就是一個茶館,現在的主人是很多杭州市民都熟悉的電視台主持人周志華。周志華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熱昏”的代表性傳承人,“小熱昏”,滑稽戲的一種,“當年運河碼頭就是小熱昏的舞台,站在那裏就能來上一段,說說最近杭州城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當時的媒體。”老開心茶館,到了節假日就遊客雲集,人們可以喝茶聽曲藝。偶爾,周志華也會來上一段,現在大多是新作品,代表作有《永遠的拆遷戶》,最新的作品是講述建黨歷程的長篇作品,創作的原則是“越口語化越好”。
      拱宸橋西,現在有三大博物館,其中刀剪劍博物館、傘博物館,是在橋西原土特產倉庫的基礎上改建的;中國扇博物館,利用了原杭州第一棉紡廠的老廠房,外表樸素,館內的陳設卻很現代化。



拱宸橋上,一位“媒婆”正在高喊祝福新人的話語。這種運河人家傳承千年的婚嫁傳統如今成了珍貴的文化遺產。新華社資料圖片

■江南美景。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