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過分追求商業 太中國化觀眾難懂 華語片國際遇冷
( 2012-05-04 )



■中國商業大片在國內票房火爆,在海外市場卻頻遇冷。 資料圖片

即將舉行的第65屆康城國際電影節,華語片延續了去年受到的冷遇——無一入圍主競賽單元。華語片為何國際頻遇冷,業內專業人士分析稱,過分追求商業以及太中國化令海外觀眾難懂恐怕是主因。

      縱觀近幾年,在柏林、康城、威尼斯等被稱為中國電影人福地的國際電影節上,華語片和中國電影人頻頻充當其“打醬油”的角色。在市場檢閱下票房不俗的中國電影,為何牆內花開牆外不香?《新民晚報》報道,國內電影人分成了兩大派系,反方認為,“這和華語片整體品質下滑有很大關係”,正方則表示,“沒有入選,並不代表片子不好,只是不適合。”
      今年,除導演婁燁的《浮城謎事》進入康城影展的一種關注單元,其余被看好的一眾華語電影全部無緣康城。對此,康城電影節主席吉爾.雅格布曾對此公開表示自己對中國電影的看法,他坦言:“華語片應該保持真我和真實狀態。”
      而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葛穎認為,這與當前華語片的整體品質下滑有很大關係。“國內,現在大多數影片都比較注重商業化、電影風格好萊塢化,過分關注票房,導致在某種程度上,影片單一化。其次,當前有一些嚴肅的現實主義的電影,因為票房壓力、製作公司的成本回收等等問題,製片方不願意把時間、資金注入進來,造成品質的粗糙。”
      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好萊塢金牌製片人湯姆.德桑托認為,中國影片在海外電影節上的“遇冷”,是因為不少影片“太中國化”,這樣的電影在進入海外的時候,會面臨價值觀認同上的障礙,比如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吳宇森的《赤壁》,以及姜文的《讓子彈飛》、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很多中國商業大片在國內票房火爆,卻不受奧斯卡小金人乃至歐洲國際電影節的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