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旋今年21歲,2008年從華附畢業考入中山大學,2010年休學一年,現是大三學生。他自己創建了一個“校園搜索引擎”,把你在這所學校所積累下來的“人脈資源”來了個按需排列,讓你很容易找回你失落的“人脈網絡”。
王旋為“華附人脈網絡”奔波三年,這個由校友志願者運作,把華附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編製成方便搜索目錄的內部服務網絡,是王旋為自己的青春所做的註腳,目前已吸引華附近幾千名畢業生成為其註冊用戶。
“華附人脈網絡”,是一個把流動的事件和感情轉化為資源的網站,目前只針對曾在或正在華附高中就讀的學生。當註冊用戶需要尋找“資源”時,只需簡單的三個步驟:根據資源找人,提出交換方案,獲得資源。比如你畢業了,想找一個在寶潔工作的熟人,使用“華附人脈網絡”,只需打出求職單位的名稱,就會彈出一列相應的校友。“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都高度認可華附,樂意幫助任何前來求助的華附學生。你去別的地方,是10%的社會資源給50%的人用;在這裏,也許是5%的資源給5%的人用。我們專業、封閉、非營利。”王旋自豪地說。
當然,求職便利只是其中的一項子功能,在這個網站裏,不僅可以找到早已失去聯繫的舊同桌,一同奮戰高考畢業後卻再沒見面的死黨,甚至是你的未來老婆。網站建立初期,王旋還萌生過許多古怪的Idea:“我還想做華附人世界地圖、遷徙足跡,夢想搭配計劃等等,但都由於技術原因或對大家的實際幫助不大而放棄了。”下一步,王旋還將添加如人才庫更新,班級互發郵件、華附維琪百科、征婚等新應用軟件。
這樣實用的一個網站,它的出現卻純屬偶然。2008年,王旋剛上大一,碰上華附校慶,便改寫了紅極一時的《北京歡迎你》,製作出《華附歡迎你》,在校慶當天返校演唱,並動員了許多校友,共同製作出了同名MV,這次“舉動”不僅讓王旋在校友圈中“名聲大噪”,也讓他開始思考如何將校友間的無形的感情變成一種有形的東西。
基於這樣的信念,2009年9月,“華附人脈網絡”首期團隊正式建立。此前王旋一直以為這樣一個網站只需兩個月就可製作出來,結果卻“命途多舛”,光是網站設計方案就已換了8次,製作團隊經過三次重組,也曾遭遇因進度緩慢、資源不足,網站被迫“無限期停止開發”,但他們還是挺了過來,團隊由最初的6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9個人,清一色全是華附校友,提供24小時無條件義務協助。
“華附人脈網絡”想要有個極強的搜索功能,就必須建立在強大用戶群上。網站建立初期,如何讓更多校友參與進來,成了製作團隊的首要任務。據《廣州日報》報道,王旋介紹,目前,該網站註冊用戶主要是2006屆到2012屆的畢業生,其中2010屆和2011屆達到了幾乎全滿的輝煌“戰績”。如此龐大的校友資源整合,王旋的“忽悠”絕技功不可沒。成功“忽悠”華附三屆學生會主席加入其中,並協助其宣傳,是網站還在籌劃階段就已有400多人加入的原因。王旋說:“其中一屆學生會主席是我做《華附歡迎你》時的伙伴,另一屆主席比我小,第三屆主席我並不認識,硬是被我說服加入的。但主要還是因為大家有很強的凝聚力,而且這件事情如果做成了,對大家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說到最為實際的好處,2010年華附人脈網絡推出的“高考咨詢”服務,就曾經“轟動一時”。“如果你想讀某間大學的生物專業,卻不知道這一行業的發展前途以及學習內容,只需要把你的問題發給我們,我們就會為你尋找專業的師兄師姐為你解答。”王旋介紹道:“2010年高考,我們成功匹配了大約1000次這樣的合作。”
團隊成員素未謀面
“白天工作,晚上做'人脈'”是所有核心成員們一致的生活軌跡,日常更新、程式調試、寫策劃、維護公共平台、發起校友活動等,有條不紊。由於網站建立時間不長,一天20多個bug(漏洞)的情況讓大家都紅了眼,王旋經常能看到校友在QQ裏對他大喊:“再等我一下,半個小時後我就到家了,到了家我馬上寫debug(程序調試)!”而他自己,同樣在下班路上爭分奪秒地寫策劃。
有趣的是,如此團結的製作團隊,成員間卻從未見過面,甚至連電話都沒有打過。“我們是一個純網絡運作的團隊,招募他們時也是通過網絡。”王旋解釋道。對顯示幕背後的那一張張熱血校友的臉,彼此只有一張照片作為鎖定依據。也因此,在大家共事了半年後才第一次出來聚會,有些人因為和照片差太遠,必須要讓他自我介紹才能對上號。這一點王旋頗有感觸:“我的副手『肥羊』跟着我們走了大約一公里我都沒認出他是誰,後來我實在忍不住了,就問別人他是誰,大家聽到都笑翻了。”
中國同學錄 滿是懷舊情結
在“校內網”之前,更早的校園網站是“中國同學錄”,不過與“校內網”的多種應用性,“中國同學錄”可能更傾向於充當聯繫失散同學的工具,同學友情的見證,懷舊情結頗深。
“中國同學錄”創辦於1998年5月4日,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同學用戶資料為基礎的專業綜合類網站,是一個不斷增長的海量的真實性較高的個人資料資料庫,也是一個用戶忠誠度很高的虛擬社區。“中國同學錄”原有的域名是txl hn cninfo後改為5460 net,其中數字5460是取中文“我思念你”的諧音,使得“中國同學錄”懷舊的欄目特色及為走出校園的同學校友提供聯繫的橋樑擁有一批固定用戶。
據稱,“中國同學錄”擁有2500萬註冊用戶,日均登陸用戶近60萬人次,累計註冊學校105萬所,註冊班級550萬個。“中國同學錄”自推出以來,發展迅速,網站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較好的內容服務深得廣大網友的支持和擁戴。如今的“中國同學錄”資訊內容豐富,內部資料管理規範,資料庫技術先進,有強大的市場優勢。
網站的宣傳語說:“讓同學友情不要隨年華流逝,給用戶心中最美好的回憶找一個歸宿。”可見網站主打的友情牌,雖然網站的擴展性能可能不如其他的校園網站,但同學之間的友情足夠支撐起這個網站的存在。
同學交流 也是商務平台
“人人網” 的發展經歷了從學生群體的從有到有——從現實人脈走向SNS交互,如今校內網已經是校園社區的最大品牌,它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品牌。成為社會品牌之後,就意味着群體的變化,從學生到畢業生,從畢業生到工作中的白領,曾在校園的他們現在通過校內網尋找小學同學、初中同學、大學同學,工作後的他們就開始互相交談工作中的話題了。
學生,校園,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一個階段,無論是工人、農民、知識份子還是商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經歷、校園經歷。而大學是一個培養白領的家園,當一個社區覆蓋了全國所有高校,成為一個校園的社會化品牌之後,它就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結,校園情結、校友情結、同窗情結,情結讓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登錄到校內網。
一位叫陳格雷的行銷人,他經常使用校內網的站內短信邀請朋友一起討論問題、商討聚會時間和地點。最早他加入校內網是受業內朋友的邀請,他把它認定為一個校友錄,可以上去尋找很多老同學,可以依靠着這一親密的同學關係、同學的同學,去建立一些商務合作。
“校內”擴展 “人人”圈進
其實中國以學校為主要社交圈的網站早已出現,只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存在。近年最火的就是已經更名為“人人網”的“校內網”。
“校內網”成立於2005年12月,是中國最早的校園SNS社區。創辦人是來自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的王興、王慧文、賴斌強和唐陽等幾位大學生。2006年10月,千橡公司收購校內網,同年底,完成了千橡公司5Q校園網與校內網的合併。2009年8月4日千橡集團召開戰略發布會,宣布校內網正式更名為人人網。
校內網剛建立的時候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限制具有特定大學IP地址或者大學電子郵箱的用戶註冊,這樣就保證了註冊用戶絕大多數都是在校大學生。用戶註冊之後可以粘貼自己的照片,撰寫日誌,簽寫留言等。該網站鼓勵大學生用戶實名註冊,上傳真實照片,讓大學生在網絡上體驗到現實生活的樂趣。
經過將近三年的快速發展校內網發展成為中國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的SNS社交網站,給不同身分的人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互動交流平台,大大提高了用戶之間的交流效率降低了維護用戶之間交流的成本,通過提供發布日誌、保存相冊、音樂視頻等站內外資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個功能豐富高效的用戶交流互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