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纖維記憶 綢都“盛澤”
( 2012-04-27 )



■女工們在絲廠選繭車間內工作。 新華社資料圖片

盛澤鎮,位於蘇州城南60公里,在京杭大運河和太湖之間,“盛澤”之名即由此而來。這個江浙兩省交界處的小鎮,早在唐代就已成為貢品絲綢的產地,據說馬可波羅也記錄過盛澤絲綢生產的情況。明朝初年叫作“青草灘”,到了明朝中葉,盛澤的絲蠶養殖業迅速繁榮,出現了專業生產絲綢的作坊,並逐漸成為中國內地重要的絲綢集散地,形成了繁榮的絲綢貿易,與蘇州、杭州、湖州並稱中國四大綢都。

      詩歌《盛澤》中寫道:“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人家勤織作,機杼徹晨昏”,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盛澤絲綢業的盛況。直到今天,盛澤依然以絲綢紡織為支柱產業,被稱為“中國絲綢名鎮”和“中國綢都”。這裏還有中國最大的絲織品專業市場。
      從蘇州出發往南到盛澤鎮,和京杭大運河相伴而行。河道不寬,裝着沙石煤炭的貨船勻速前行,從隋唐一直走到今天。這一帶河流密布,從體量而言,大的有運河、太湖,小的有蕩、溝等。盛澤在清順治四年(1647年)建鎮,在此之前的百余年時間裏被稱作盛澤市。
      當然,這個“市”不同於今天的行政建制單位。“市”,是集中買賣貨物的固定場所。過去人們把農村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有着固定的貿易場所的地方稱作“市”。蘇州文化人王稼句解釋說,出現“市”主要是因為交通。在農業社會,商品交換率低,鄉腳要趕路,十多里一個集市,剛好適合一天划船來回。
      盛澤稱“市”,主要是因為出現了集中進行絲綢貿易的綢市。明代中期,盛澤地區的絲綢生產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各地的綢商紛紛來盛澤“販繒”。繒,是絲織品的總稱;販繒,就是採購絲綢。販繒的客商多了,集中進行絲綢貿易的綢市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但是,就在盛澤周圍方圓不足十里的地方,竟然幾乎同時形成了新杭、黃溪、盛澤三個綢市。這一切應該歸功於當地水草豐美,適宜種桑養蠶。
      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今天,看上去盛澤鎮就是一個小城市,也是蘇州市的利稅大區,有著名的速食店和大型超市。路過一個白色建築,看起來像是蝴蝶,當地人說那是“蠶蛾”。這個符號很符合盛澤的歷史,因為在盛澤農村,蠶桑原本是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如今滿大街的店鋪,大多數都跟紡織有關,從面料到技術和機器,只是種桑養蠶已經成為歷史。
      盛澤鎮宣傳部負責人范建光說起了當年的“搶繭大戰”。1980年代前後,繅絲廠在盛澤鄉村遍地開花。
      那個年代,很多農民自己搭建小繭灶,烘干了蠶繭去賣,視市場行情,高價拋售,鮮繭、干繭、半干繭都有。
      於是,各級政府着手對農民的經營活動進行強制性干預。范建光說起這段往事忍不住大笑:“各地都有蠶繭辦公室,在蠶繭收購季節,鄉鎮官員全體出動,封鎖鄉鎮範圍內的所有路口,阻止農民把家裏生產的蠶繭賣到其他地方。農民挑着蠶繭到處跑,像過去打游擊那樣,總是企圖躲開鄉鎮官員,到價格高的地方去賣。一到收購時節,所有的鄉官員都到繭站幫助工作。我也年年參與,每天從一大早一直到晚上很晚才回家,吃飯也在繭站。”
      這種“游擊戰”的結果是,蠶繭收購陷入了“統又統不了,管又管不了,控又控不住”的局面。
      如今這段往事被記錄在盛澤鎮的“絲博園”裏,當地種桑養蠶的歷史在這裏以“蠶房”的形式封存了起來。在這裏能看到一粒繭子繅成絲的全過程。一些婦女正在選繭,大多都是住在附近的人,大多從小就跟蠶繭打交道。
      這些女人們在那些繭子過手的一瞬間,就已經把它們分好類別,次繭和下繭可以做成絲綿、絹紡原料。那天剛好是婦女節,在她們的面前,都插着一枝康乃馨。

      煮繭車間充滿“高蛋白質味道”
      “絲博園”也是一個正在工作的絲廠,煮繭車間傳來一股蠶蛹蒸煮之後發出的特殊味道。工作人員徐晨晨說:“這就是高蛋白質的味道,盛澤的餐廳裏常有這一道菜。”煮繭機是一台長長的機器,利用水和蒸汽。製絲工藝中最龐大壯觀的環節是繅絲,把煮熟的繭絲離解、合併製成生絲的過程。巨大的車間裏一排排自動繅絲機,可以自動感知絲的纖細程度。一個個蠶繭如同豆子從熱水裏自動跳出進入繅絲軌道,機器角落裏纏滿了絲絮,在熱氣裏飄動起來。
      從事繅絲這個工種的大多是來自外鄉的年輕女子,手腳快、眼睛好是必備條件。繅絲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高溫蒸汽,整個車間裏常年保持恒溫28攝氏度左右。這個工作還必須和浸泡的水打交道,很多人的手指都被漂白。車間裏機器很吵,說話必須特別大聲。
      談金麟原本在蘇州的印染廠工作,他見證了蘇州絲綢工藝起伏的過程:“現在的盛澤,只能說是紡織之都,90%多都是化纖面料,絲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絲綢的原料和工藝比較傳統,產量不是很大,而且現在原材料和人工的成本都在漲。現在中國的絲綢在外貿中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大多數的絲綢主要是用於出口。日本人很喜歡用絲綢的東西,他們的工藝也好。”
      從實用經濟的角度來說,化纖面料更有市場。運河邊的盛虹紡織集團,經常有進口的原材料通過運河運到這裏——在當地,水運是最經濟實用的運輸方式。在這裏,化纖面料生產的大機器化場面比繅絲車間更為壯觀封閉。24歲的靳建明已經在這裏工作了5年,從普通工人做到車間組長,現在月薪有5000多,最近也在這個有30000人的廠子裏找到了女朋友。5年前和他一起進廠的老鄉,“很多人幹了一段時間就走了,覺得看不到出路,沒意思吧”。
      大卷潔白閃亮的化纖已經被抽離出來,據說原料是一種石油製品。車間裏都是一些年輕人,因為室內溫度很高,一些男工赤裸着上身,來回走動檢查,搬動大卷化纖,但是車間裏也有女孩。30000人的化纖廠,機器一刻也不停止轉動,工作都是三班倒。

      上半年人養蠶 下半年蠶養人
      很多盛澤人對蠶的習性的瞭解保留在記憶和博物館裏。蠶的一生經歷四個階段,蠶卵、蠶(蠶寶寶)、蠶蛹、蠶蛾。蠶的一生只有短短40多天。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人們稱牠為“蠶蟻”。蠶蟻出殼後不久,就要開始餵食了。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慢變白,一段時間後便開始蛻皮,蛻皮約有一天時間,如睡眠一般不吃也不動,叫做“眠”。
      經過一次蛻皮後,就是二齡幼蟲,牠蛻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一共要蛻皮四次,稱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五齡幼蟲需要兩天兩夜的時間才能結出一個繭子,蠶在繭子裏進行最後一次蛻皮,成為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蠶到死絲方盡”。
      10天後,蛹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蛾來交尾,交尾後雄蛾就會死亡,雌蛾大約花一個晚上的時間產下約500個卵,然後就會慢慢死去。如今這些過程是以標本、恒溫養蠶的方式記錄下來,作為科普基地。
      盛澤現在不養蠶了,但還流傳着一句老話:“上半年人養蠶,下半年蠶養人。”絲博園辦公室工作人員談金麟介紹:“現在的蠶繭基地大多轉移到雲南、四川等地。長三角的土地這麼貴,大部分都是辦廠子,很少一部分用於旅遊採摘。”
      關於中國農村的土地問題和社會結構的變遷,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就提到了,他調查的農村模本開弦弓村就在盛澤附近,當年也是“戶戶栽桑,家家養蠶”。半個多世紀後,盛澤變成了“紡織之都”,作為世界工廠中的一環,向世界各地輸送着面料。





■盛澤鎮是中國的絲綢之都,絲綢紡織是盛澤經濟的支柱。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