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小小蝸居
( 2012-04-20 )



      這次到訪紐約,最重要的是我中學時的同學、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的張磊在百老匯主演喜劇《中式英語》(Chinglish),我們抵達紐約當晚,他正在百老匯的朗埃克劇場(Longacre Theatre)演出,夜晚10點多,我和太太躲進一間泰國餐館等候,大概11點鐘左右,他下場卸完妝後即趕來餐館接我們回家。
      張磊紐約的住家在48街和9大道,這裏離百老匯、時報廣場很近,街道並不寬敞,有些像廣州西關的馬路。他家門前有個見方尺的小院,基本上就是一個意念式的標誌,院子小到連張椅子都放不下,不過,門前一扇小小的木門,還有地上擺放着幾棵冬青植物,倒是相當的別致和雅趣。
      講起租住這套房子,原來還有段頗有意思的故事。
      張磊說當初他從網上看到這間房子,屋主是一位工於裝潢設計的女士,於是他給她發出電郵,告訴對方房子只是他一個人住,而且不吸煙,租住的目的是因為在百老匯有個演出的合約。
      由於屋主是位藝術家,張磊的條件顯然很合乎她的要求,於是,她初步同意將房子租給張磊,所謂“初步”的意思,是按照這棟樓的規定,當屋主同意出租這套房子給他人居住時,申請者還需約見這棟房屋的業主委員會,然後像是面試般,定出見面時間,由若干位代表向申請居住者發問,問題主要圍繞申請者的為人、信用、租住目的、會否很夜才回家、是否有嗜煙嗜酒的習慣等,由於朋友的生活比較健康簡單,加上有在百老匯演出這麼理直氣壯的理由,自然一路綠燈就通過了。
      在進入這套房子前,需要經過一條僅有一人寬的窄長幽深走廊,那種感覺令我想到小時候隨父母到西關親戚家拜年的情景。
      我在這走廊的盡頭停留,頭頂是一盞孤寂的燈,那昏黃的燈火直瀉而下落在我的頭髮,我的眼眸,我久久不願入屋,為的是感受鎖在記憶深處的親情。
      我對又長又窄的空間感覺敏感。例如我對“城市”的理解,總是窄長的街道,然後街與街之間是鱗次櫛比的樓房,以及長長的車龍。我想,這些都是我的思鄉情結。無論我們離開家多遠,走啊走啊,總走不出親情的牽掛,這也是我情感的軟肋。
      張磊的“家”很小,大概也就是300多尺,但小小的空間,屋主卻佈置得充滿藝術和書卷氣。譬如用樺樹皮裝飾的窗戶,還有一些並不顯眼,但卻有點睛效果的布藝裝飾;門口一塊留言版,圖釘不規則地釘着幾張藍藍綠綠的小紙片,令一屋豁然溫暖和活潑起來。
      我從進門開始就喜歡上這小小的蝸居,屋子裏每個角落都像隨意灑落的音符,溫婉撲面,這讓我想起葉佳修的《踏着夕陽歸去》中的一句歌詞來:“那兒有一座小小蝸居,等待着我們,踏着夕陽歸去!”
      木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