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國際學生:問題與出路(1)
( 2012-04-20 )



      以前的一篇文章提到過西門菲沙大學的國際化,尤其是與中國的互動帶來的國際學生的逐年遞增。無疑,大學教育的國際化以及國際學生和新移民學生在學生人口組成的逐年遞增,必然會給本地大學帶來很多新的問題,尤其是語言和學術標準的問題,這就要求大學管理以及教學部門採取相應措施。
      最近從網上看到,美國多所學校對用吸收國際學生來幫助解決學校財政困難的做法,也有很多爭議。看來,這是目前各所大學都會面臨的一個挑戰。
      我這兩年作為文學院的教師代表,在西門菲沙大學的理事會/評議會(Senate)裡服務,有幾次會議討論的議題也與此有關。
      比如2011年的一項關於學生紀律的年度報告統計,在被發現的涉及違反學術誠信 (academic integrity),比如抄襲和考試作弊的本科學生中,有53%是持國際簽證的學生,比上一年(2010)的47%有所增加。而2011年國際學生只占本科學生人數的16.7%。這個數字對比說明國際學生學術違紀的情況非常嚴重。
      因此,學術誠信咨詢委員會特別建議大學要加強讓國際學生熟悉環境並給予語言和學術支援。目前,一個特別委員會起草的大學語言與文化支援項目計劃正在修訂中。
      根據我在SFU這三年多的教學經驗,學生違紀和學術表現上的強差人意在很大程度上的確與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有關,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是“明知故犯”。
      像我教授的人文學科的課,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很高,期末常常是一篇十來頁的學期論文,有些學生不要說寫學術論文,讓他/她寫十頁英文都有困難。而寫作和閱讀理解又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補上。所以,有的學生沒有時間和能力彌補,着急之余就會想到捷徑,或從網路上剪貼文章,或直接找人代筆。而這裡對任何的“版權”問題都很敏感,如果你引用了別人的觀點,甚至句子,卻不加以說明,那麼一旦被發現,就會被列入學術欺騙而受到懲處。
      國際學生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參與課堂討論。眾所周知,西方人文科學一大精神就是培養學生批評性思維的能力。所以文科課尤其是高年級的課很多是要求學生課下閱讀,寫下筆記和問題,再在課堂上討論。課堂的演講和討論是學習內容和方法的一大部分。
      而多數亞洲學生,即使是英語還可以的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也常常“保持緘默”。很多教授對這種情況很撓頭。因為如果課堂討論的品質不高,這種課就沒有什麼可上的了。這種不習慣與老師同學溝通辯論的缺點無疑與東西方的課堂文化有關。亞洲學生習慣了上課聽,記,而不是反思,討論,提問,再加上語言上的不自信,就構成了“沉默的一群”。(未完待續)

      文﹕孔書玉
      作者是西門菲沙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主講中國文學、電影和亞加研究。
      個人主頁:http://www.sfu.ca/~shuy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