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日本電子業四面楚歌
( 2012-04-13 )



      曾經鼎盛一時的日本電子產業,霸主地位似乎走到盡頭,今年頻傳日本電子巨擘財赤創新高,以及遭調降信貸評級等負面消息,包括聲寶、索尼、松下等業界龍頭先後換帥,冀借此引入全新的經營模式和方針,應付目前來自四方八面的挑戰和競爭。不過,近年年輕人膜拜式地追捧蘋果公司電子產品的現象,只是更換領導層,豈能扳轉形勢?
      儘管今日的日本電子產品種類多元化和廣泛程度,仍冠絕全球,從實用型的電視機、電風筒到娛樂消遣的MP3播放機都有。
      但這些巨企的產量在截至2010年的10年間大跌41%,對外出口亦急挫27%,單以富裕國家行列的出口計算,日本電子產品所佔的全球市場額,從1996年到2009年間大減近半至10%,其最大對手德國和韓國,同期都有溫和增幅。


      聲寶索尼料損逾200億
      這些日本電子巨擘的業績,更乏善可陳,聲寶的液晶顯示器、電視機及太陽能面板業務虧損累累,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政年度,估計虧損額達2,900億日圓,該公司並決定向蘋果公司的最大代工廠台灣的鴻海集團,出售10%的股權。
      索尼同期也估計出現2,200億日圓虧蝕,是連續4年錄得虧蝕;松下電器更創下日本製造業的全年虧蝕歷史新高,達7,800億日圓。


      標準普爾已下調索尼
      標準普爾已下調索尼及聲寶的信貸等級至BBB+,僅高於垃圾級兩個級別。
      面對連連虧蝕,日本的出口企業高層往往歸咎日圓高企。
      然而,索尼的電視機業務連續8年虧損,何以用得上近幾年才走強的日圓作借口。
      這些公司在影音年代曾推出原子粒收音機、Walkman、CD,以及錄影機等一個接一個創新產品,步入新世紀的數碼年代,卻老態畢現。


      競爭優勢時移世易
      哈佛教授波特認為,直接原因是產品策略失敗:首先是全球市場日趨成熟時,競爭優勢也會出現變化,昔日依靠充沛廉價勞動力和低廉資本作為競爭關鍵,會轉變為以產品研發及生產流程創新致勝。
      他指出,成功的產品策略不僅是生產什麼產品,還應包括放棄哪些過時的產品。
      可惜日本政府和企業都沒有吸取上述兩大教訓,未能高瞻遠矚研發新產品,反而一味與三星等新來者,在低廉資本和生產上競爭,盲目大量生產當季時興產品,造成後來的連連虧蝕。有數據顯示,今日日本電子業產品中,仍有40%是音像產品以及半導體。
      這些製造企業一旦遇到困難或產品滯銷,一貫的做法不是革舊創新,卻是合併重組,有時還得政府來資助,就像由日立、NEC和三菱的電腦晶片DRAM業務合併而成的Elpida,上月最終走上破產保護之路。


      靠零件加工賺錢過時
      再者,目前日本70%以上的電子產品都是代工產品,但現時熱賣的蘋果iPod或iPad。
      甚至三星Android智能手機的成本分析已經顯示,真正賺錢的不是零件加工,而是新產品研發。日本電子業應以蘋果、英特爾和微軟為競爭對手。
      諾獎經濟師卡尼曼認為,日企的企業制度也存在問題,它們總愛將資金投向已失利的項目,導致新產品研發的資金不足。
      美國企業文化則截然不同,領導創新產品的多為年輕公司,目前全美排名前21位的電子產品商中,其中8家創立僅40多載。
      對比日本這些一流電子產品商,半個世紀以來未曾出現新面孔,沉醉於舊日光輝,創新產品買少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