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薄熙來,當代晁錯?
( 2012-04-06 )



      薄熙來下臺已經半個多月了,中共黨內、政府內都還沒個明確的說法。不過網上的流言卻無日無之,而且頗有些引導性。在“路線鬥爭”說、“貪污腐敗”說陸續“退流行”後,最近媒體和網上又炒起了英國人海伍德猝死案,似乎有風向顯示要把薄熙來的問題往“刑案”方面引導。筆者想想也對。現在這個時代,再用“路線鬥爭”那一套很難服人。而且如果說重慶模式是“錯誤路線”,卻又比中央的“正確路線”得人心——至少是得重慶一般老百姓的人心。抓薄貪污腐敗,現在的高官沒幾個的“屁股”是干淨的,沒准比薄熙來還髒,真要都揭出來如何收場?刑案就不同——尤其是命案,又尤其是涉及外國人的命案。這要在早些年,說不定又要引起列強的武裝干涉了呢!這個命案如果坐實了,薄熙來就再無回天之力了。
      筆者不由得想起漢初名臣晁錯。
      晁錯是漢初文景之治的主要推手和政策實施者。他思想活躍,能言善辯,又勇於任事,在文帝朝任職太子府時,就不斷上書言事。他的《言兵事疏》、《勸農守邊疏》、《貴粟疏》、《舉賢良對策》等都是當時傑出的政論文,深受文帝重視,對當時的政策制定發揮了重要影響。景帝即位後,對他更是信賴有加,言聽計從,重要政令幾乎皆出晁手,不免引起勳貴重臣們的側目。而他又不善處理人際關係,為人峭直刻深——用白話說就是嚴厲、剛直、苛刻、狠辣,處理事情不夠圓熟策略,得罪了朝內朝外很多權貴。最典型的一件事情就是,他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不顧可能遇到的風險危機,堅決提出削藩的主張,直接觸動了各封國國王的切身利益。以至於他的老父親急得親自跑到京師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是為了天下的安危。他父親說你這樣做,劉氏(的天下)是安了,可我們晁家就危險了。他父親因此而自殺。可是他仍然堅持削藩,終於讓吳王濞等七國諸侯找到借口起兵造反。在這緊急關頭,他仍不能團結朝臣一致對外,反而想借機除掉政敵,結果被政敵袁盎進讒言,丟了自己的性命。
      走筆至此,也許有的讀者會覺得狐疑,這晁錯的事情和薄熙來有一毛錢的關係嗎?初看上去,好像確實沒什麼關係,可仔細想想,應該還是有些可資比較、借鑒的東西。
      第一、薄、晁二人的性格很像。他們都思想活躍、能言善辯、勇於任事、不甘平凡。這往好了說是“以天下為己任”,往壞了說就是“好折騰”。而好折騰,無論是在兩千年前的漢初朝廷上,還是在如今胡溫當政的“盛世”政府中,都是不招人待見的。
      第二、他們在為人處事方面都有缺陷。史書記載晁為人峭直刻深,他任御史大夫,位居三公,卻和宰相申屠嘉水火不容,以至申處心積慮找機會向皇帝進言要殺了晁錯。其實申屠嘉不是小人。他為官清廉,辦事認真,心存憐憫。對於那些證據確鑿,罪大惡極的死刑犯,他都會流着淚到監獄裏親自宣判,好酒好肉發送上路,卻容不下晁錯。網路流傳薄熙來飛揚跋扈,掌摑下屬。他還有些什麼深招人忌的“劣行”,也許會慢慢透露出來。
      第三、他們都推行有利於底層人民的“讓步政策”。所謂“讓步政策”是文史學者們對中國古代新興王朝建政初期抑豪強、勸農桑、輕徭賦、招流亡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歸納總結。這種政策的初衷也許只是為了鞏固新興的王朝政權,但不可否認它緩和了社會矛盾,惠及農民等弱勢群體。當然,薄熙來只是在重慶做了一點頗具爭議的努力,還遠遠趕不上晁錯的功績。
      第四、為了鞏固政權,他們都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雖然他們自己也是統治階級的一員。在重慶體現在唱紅打黑,側重民生建設;在晁錯就是削藩。晁錯保的是劉氏天下,薄熙來為的是“紅色”江山。
      第五、他們都為自己保的江山天下丟了官甚至隕了命。晁錯保劉氏天下,結果被劉皇帝腰斬于市;薄熙來保紅色江山,結果被“紅色江山”第四代核心摘了烏紗帽,下場如何,要等“核心”們考慮好了才能知曉。
他們之間可以比較的東西發掘一下可能還有,限於篇幅,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