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留守婦女的“三座大山”
( 2012-04-06 )



■丈夫外出務工,農活都留給了家裏的妻子。圖為湖北宣恩縣留守婦女在田間運送茶苗。新華社資料圖片

有課題報告稱,目前中國有近5000萬留守婦女。當她們還是少女時,也曾駐足過多彩的城市;嫁為人妻後,她們也曾與丈夫一起在城裏打拚;然而,當她們成為母親後,為了孩子,卻不得不回到鄉村,忍受“牛郎織女”的分居生活。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生活壓力大,是壓在留守婦女頭上的“三座大山”。

      一位長期研究中國留守人口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留守婦女的數量之大、承受負擔之重,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在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是少見的。”《人民日報》報道,而與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相比,留守婦女的心理狀況與精神負擔,更容易被忽視。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的村灣,村裏的留守婦女講述着她們的故事。“我們結婚才幾個月,他就出國了,那時非常想他,還好習慣了。”鄔家灣距離黃陂城區約一個小時車程,是當地有名的打工村,青壯年男子有出國“打洋工”傳統。
      “80後”媳婦張娟,丈夫在伊拉克打工,一簽約就是兩年。她獨自帶着5歲的孩子,偌大一個家,裏裏外外都靠她一個人。
      張娟說:“最難的就是換煤氣罐之類的體力活,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全。我的孩子上幼稚園,學校的車管接送,聽說好多地方校車都出事了。可就算我騎摩托車自己接送,照樣不安全。”
“為了小孩 只能回來”
      “過去在廈門,我還常常去聽一些教育講座,可這裏沒有啊,原來聽過的也忘了。”今年春節剛剛回家留守的彭惠玲,“水土不服”的感覺很強烈。彭惠玲家住劉家寨村彭家田灣,之前一直和丈夫在廈門打工,她做超市促銷員,丈夫做木工活。“廈門真是好,氣候好,景色好,人文環境也好,我在那朋友也多,可回到家,生活太單調了。”彭惠玲語氣裏充滿了對廈門的想念:“不過為了小孩,我只能回來,讓老公一個人出去打拚!”
      彭惠玲30歲出頭,女兒5歲,馬上要上小學了。“過去我們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老人‘隔代親’,特別溺愛。現在孩子習慣很不好,我必須得回來好好管着她。希望她將來比我們強,能在外面的世界立足。”
      彭惠玲最希望的,還是一家三口能一起待在廈門。他們去年也曾經把女兒接過去,“小孩可高興了,可惜我們沒能力,過了兩個月,就發現廈門養孩子太貴了,幼稚園一個月要600元(人民幣,下同)學費加200元伙食費,我一個月薪資才1500元,孩子他爸薪資高點兒,但做裝修有季節性,收入也不穩定。孩子也真懂事,一看我們沒存到錢,馬上自己說要回農村去。”
      說起這些,開朗的彭惠玲多了幾分感傷。“孩子哪是真願意離開我們呢?每年過完年要出去時,女兒都抱着我們哭。她任性耍脾氣時,我們只要威脅一句‘再不聽話我們就走’,她馬上就聽話了……”
      在外面闖蕩過的彭惠玲,對農村的生活很有看法:“現在村裏留守孩子多,一放學就沒人管,過去還有人教他們跳跳舞,現在也沒有了。” 她覺得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問題,可就是不知道怎麼教才好。“過去在廈門,我還常常去聽一些教育講座,可這裏沒有啊,原來聽過的也忘了。”
孤單度日半輩子
      有的留守婦女過了20多年的孤單日子,直到50多歲還在堅守着。六家砦村的村委會副主任彭鳳蘭就是這樣。
彭鳳蘭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外打工,女兒1歲時因摔傷落下腰椎骨結核,為了照顧孩子,她只能回到農村。從女兒4歲到19歲,他們花了10多萬元給女兒做了4次手術,現在女兒總算痊癒了,正在上大學。為了籌集兩個孩子的學費、女兒的醫療費、父母的贍養費,夫妻倆一個在城市、一個在農村,拚命工作。
      “農忙的時候,我白天種田,晚上加班做村委會的工作。幸虧現在農業生產基本都機械化了,老人也有了養老金,入了新農合,要不然真是應付不過來。等孩子大學畢業,我老公也幹不動了,就讓他回來,我們一起養老。”
      儘管每個人的故事不同,但這些留守婦女她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團圓。

制度建設刻不容緩
      婦女的半邊天,是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關注留守婦女問題,解決留守婦女問題已刻不容緩! 
      出於農村實際生活的需要,農村婦女要照顧老人、孩子,操持家務。解決農民工從個體到家庭式的轉移問題,單靠農民工自身的力量很難完成,需要政府和社會加快針對農民工的政策和制度建設。新華網報道,對於留守婦女,農村基層組織要有針對性的政策,在勞動、子女撫養、教育等方面給予支持。
同時,根據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在農業生產的種、收、管理等環節中,通過農村合作社等集體力量幫助組織農業生產和生活,減輕留守婦女的生活負擔。
      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婦女娛樂生活單調,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生活品質不高。有很多借打麻將打發日子。要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教育引導,面向留守婦女宣傳有關法律法規,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傳授婦幼保健常識,交流家庭教育心得,幫助留守婦女提高身心素質,增強致富本領。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婦女問題,是政府拓寬就業管道,創辦實體,提高待遇,讓農民能夠就近就業,讓農民能夠掙到同外地一樣的收入,如此減輕婦女負擔。 
      農村留守家庭,特別是廣大的留守婦女,不僅生存狀況令人擔憂,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人們去思考。長期的分居給夫妻雙方帶來了感情上和生理上的不和諧。隨着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這類的離婚案和婦女維權案例也有所增加,空間距離的擴大阻礙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增加了雙方的相互猜疑,導致情感危機。
      從人性化角度為他們創造“團聚”的條件,維護好他們家庭的和睦。逐步推行農民工帶薪休假制度,給予農民工帶薪探親權,讓農民工和留守婦女享受到更多的政府人文關懷。

留守兒童普遍感孤單

      據中國婦聯公布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有近5000多萬。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大幅度上升,已經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爸媽不在身邊時,你會覺得孤獨嗎?”“感覺孤獨時,你會怎麼辦?”《科技日報》報道,某鎮中心小學針對留守兒童做了一次詳細的問卷調查,並希望以此瞭解留守兒童普遍的心理狀態。
      對於“如果讓你跟爸媽說說心裏話,你最想說什麼?”的問題,答案大部分是“爸爸媽媽你們能早點回來麼?我很想你們”;對於“你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答案無一例外都和父母有關,有“和爸爸媽媽一起過生日”的,也有“和父母通電話”等等。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近九成學生表示有孤獨感,排解孤獨的辦法是經常看看爸媽的照片,或者跟爸媽通電話。
還有幾個學生表示,感覺孤單時就看卡通、打遊戲或者一個人在屋裏發呆。
      著名女性研究專家孫曉梅指出,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其行為和心理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不懂得如何關愛他人,嚴重的可能產生被父母拋棄的抑鬱心理。



■留守婦女組成“婦女插秧隊”在地裏勞作。 新華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