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上海人洋插隊能跳龍門能鑽狗洞
( 2012-04-05 )



Michael喜歡旅遊和攝影。

儘管國人對上海人的褒貶不一,但普遍承認的是他們創新精神和頭腦精明。俗話說,不是猛龍不過江,來到加拿大重新開始的上海人,以他們特有的韌勁表現出了適應新生活的強大生命力。
在中國時一般不願離開上海的上海人,對國外生活通常比較嚮往,所以來加拿大“洋插隊”的上海人並不少。他們樂於接受新事物的習慣,精明務實的態度,對於在新國度開創新生活很有幫助。
文:記者董清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採訪Michael Chen很輕鬆,他說話非常有條理,還在一張紙上寫了提綱,總結自己移民加拿大23年的心得,有故事有理論。他說:“要改變觀念,入鄉隨俗,再創自我。”
剛來的時間他沒有朋友,不會說英語,也不會說廣東話。“我就像是聾子啞巴。”他說。
      到唐人街買東西,人家不賣給他,說他不會說“唐話”。他跟售貨員吵了起來:“你這不是唐話,只是地方話。兩年以後看看咱倆誰不會說唐話。”
兩年後,Michael的英文和廣東話都長進了不少,到唐人街見到那位售貨員,發現售貨員還是只會講廣東話。
      Michael說,對新移民來說,學英語非常重要,否則在加拿大生存發展的信心就失了一半。雖然現在中國人多了,不說英語也能在這裡生活,但不瞭解當地環境,不能很好溝通,是經驗上的損失,也不利於提高生活質量。
全職打工全職學英文
      來加拿大時,他的英文基礎不好。17歲他離開上海,到江西插隊,後來在山東礦區住了10年,先是做礦工,然後讀書,當老師。出國之前,在一家大企業的企管辦工作。
“我只懂一點基礎英文。”他說,學英語還有動機,也要能模仿,勤練習,需要長期積累。
要謀生,也要學英文,他試過全職打工,全職學英語,老師吃驚地說他瘋了。他讀英語是在一家社區學院,自己出錢,從10年級起步,只用了一年半,就把12年級讀完了。
      他用英文看書、上網,也模仿電視、電台中人說話,還找機會跟西人溝通。
慢慢地,他的英文越來越好了。
精打細算過集體生活
     
他是在1989年移民溫哥華的,來時帶了幾百元錢,這在當時來的華人中不算差,他出國時還借了債。“朋友中最富的是不欠債的。”他說。
為了省錢,他和4位朋友一起合租房子,兩個人一間房,伙食也一起搞。上海人的精神細算這時候派上了用場。他說,每人交110元,大家輪流做飯,他們很節約,也會過日子。因為人多,可以買整隻豬腿,價格比小塊買優惠。做紅燒肉、排骨,吃得不錯。當時他們住在溫哥華的Fraser夾13街,為了省車費,他們從唐人街買菜後,有時就步行回住處。
      Michael管賬,精打細算。每月下來都有節余。剩下的錢,他們就看場電影,或者一起去喝茶。
現在這幾位朋友還有聯繫,有一位在溫哥華,一位去了美國,一位在穆迪港,Michael現在住高貴林。“小伙子變中年人了,中年人變老頭了。”他說,大家有的讀書,有的打工,有的開店,走了不同的道路。
從清潔工到導遊
     
Michael到溫哥華不久就找到一份清潔工作,在速食店做夜班,每小時5.5元;接着找到一份大廚工作,他廚藝不錯,但發現這份工“非常辛苦,不是人幹的。”廚房的牆上一張一張地貼了很多張菜單,每個都要盡快地做出來,像趕命一樣。“我掙不了這份錢。”他說。
後來,他找到一份海鮮加工廠的活兒。大家吃西餐時會發現,他們吃的魚肉是沒有骨頭的,Michael幹的這份活就是把魚肉起出來。幹熟練了,一條魚,只用六到八刀就起出來了,不到兩分鐘。他算了算,一天可以起1噸魚。“要手準,刀快。”他很得意。
六刀起魚骨 一天做一噸
     
他和同事一起比賽,看誰起的魚肉跟骨頭之間損耗的肉少。10磅魚應該起出來6.8磅左右的肉,起完肉的骨頭,是透明的。練就了一副真功夫後,到一家中國超市買肉,他說,超市裡沒有一個員工的刀工是合格的。
打低薪Labour工的日子,在Michael看來是“鑽狗洞”,讓他自豪的是,他幹得不錯。
      在英文和廣東話都好了一些之後,他在1993年找到了導遊的工作,當時非廣東籍的人很少干這行。他在帶團的過程中,放低身段,請團友糾正自己的發音。團友指出他“蝦、蟹、海”的發音不分,他就編了個順口溜“吃蝦、吃蟹、看大海”,把這三個字掌握了。
做導遊,看起來很輕鬆,其中甘苦卻不為外人所知。個別客人到時間沒上車,走失了,再被找回來,這對Michael來說,是小菜一碟,有些棘手的事情更需要動腦筋去解決。
      他帶的是洛磯山的團,有一次開車出去的第二天,有人心髒病犯了,坐車時只能躺着,不能坐着。Michael就讓她的孩子坐自己的位置,病人在相連的兩個位置上躺着,Michael坐在車子的台階上。這樣坐很辛苦,於是想出來一個辦法。到了旅館,Michael問有沒有床單和毛毯,當然有,他就拿來帶到車上。第三天一早,他就問病人,躺在椅子上舒服嗎?回答是不舒服。他問乘客們是否介意病人躺在過道裡?客人們不介意。於是他給病人在車的過道上鋪了“床”,病人躺着舒服了,他也有地方坐了。
      遊冰川的時間往往安排得很緊湊,從停車讓客人上洗手間到上車往山上開只有20分鐘。一天,當Michael的團到達冰川車站時,洗手間壞了,排隊的人有100多個。一個日本團的導遊買了票後,團友不能趕回來,車按點開走了,車票作廢,導遊於是與車站工作人員爭吵。Michael馬上發現這個危機,趕緊想法解決,找別的洗手間,發現都有太多人排隊。他就跟車站人商量,找個山坡,將團友男女分開,組成人牆,輪流在圈裡面小便。問題解決了,他們順利地按時上冰川了。
      當導遊很有挑戰性,學到了危機處理的功夫,與人溝通的能力。但在旺季時,往往兩個月不能跟家人在一起,今晚回來,明天一早又走了。為了生活得更平衡,他就只在旺季做兼職導遊了。
西人老板仁慈 年年加薪
      與國內的朋友比較,他覺得自己來加拿大來對了。在他看來,中國由貧窮社會主義進入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而讓他慶幸的是,自己當年由貧窮社會主義階段,直接到了福利社會主義的加拿大。
加拿大很注重家庭生活,他也覺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才是正常的,而不是像國內那樣燈紅酒綠、聲色犬馬。
      最初他是一個人先來加拿大的,等生活穩定下來,才把太太和孩子接來。但後來婚姻失敗,在孩子長大後,他提着兩個箱子出門分居,一年後離婚手續辦妥。淨身出戶後,再次白手起家。後來他再婚了,第二任太太在中國是做醫生的,來加拿大後成了他的同事。
他們同在一家西人老闆開的工廠裡工作。Michael先來的,後來成為他太太的同事來時,他對她說:“好好幹吧,你(像老鼠)進了米缸了。”
那家工廠的老闆很仁慈,對工人說:“工作別太趕。”他也原諒有些工人做得不好,說:“10個指頭還不一般長呢。”每年大家每小時的工資都會加1元,幹好和幹壞一樣。
      開始Michael還覺得老闆沒原則,後來他發現,加拿大本地的一些公司求的只是生存,公司和工人大家都過得去,而不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老闆把工人當人看,福利好,加班該給1.5倍收入的給1.5,該給雙倍工資的給雙倍。
Michael很喜歡這家公司,已經在這裡做了十幾年。工資已經超過20元一小時了。做這份工不傷腦筋,只需要他花30%的精力,很輕鬆,他知足。
      他覺得在加拿大生活,需要勤儉持家,開源節流。他和太太很會過日子,做菜、蒸小籠包都是一把好手,不必去外面吃。他們在高貴林買了高層的公寓房,1200呎,視野開闊。有空就與朋友們出去Hiking,享受大自然。他開始規劃退休生活,等房子供完後就去周遊世界。
重新評估人生價值
      Michael從自己的經驗總結說,新移民一般經過四個階段,一是興奮期,二是失落期,三是徘徊期,四是決定回流還是留下的階段。剛來時,總是帶着美好的憧憬,遭遇殘酷的現實。
      功利心重對移民適應會是一個障礙,有些人幹什麼都要贏,就難免覺得加拿大是個“鬼地方”。他對新來者的建議是“欲跳龍門,先鑽狗洞。要相信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
      他反省自己,移民來有兩個失敗,一個是第一次婚姻的失敗,二是太晚明白3Q的重要了。在他看來,3Q分為EQ、IQ、CQ。CQ是溝通(Communication)的能力。他認為自己的EQ和CQ有欠缺,應該學會控制脾氣和跟人溝通,否則對婚姻和事業不利。
      人到中年後,大家都更重視健康了,Michael說,很多人只注意身體健康,不注意心理健康。他總結出“人有三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來加拿大20多年,生活和工作都穩定,健康第一,不為錢拼。不必像國內的朋友們那樣喝酒應酬,像瘋子一樣追錢。他說:“加拿大是來對了。”

腳踏實地 在加國夢想成真
     
胡旻曾有很輝煌的過去,年輕時所在的上海隊,曾在1975、1976、1977年連續三屆蟬聯全國團體冠軍,她是主力隊員,她個人也曾獲得上海市女子單打冠軍。來加拿大二十多年,一直教兵乓球,培養了無數的卑詩省及加拿大冠軍。
      她給人的感覺很直爽、開朗,人也顯得年輕、精神。胡旻7歲開始學球,到現在都沒間斷過練球。回憶起自己在國內國外的乒乓球生涯,有苦有樂,她感到很滿足。
乒乓外交 與李肇星相識
      青春的歲月有很多美好的記憶,胡旻18歲時曾跟隊友們一起出訪東非5個國家,當時去埃塞俄比亞的皇宮拜訪皇帝,皇帝81歲,她18歲,是最小的隊員,於是安排她給皇帝獻花。更有意思的是,代表團的翻譯是年輕的李肇星,沒想到他後來成了外交部長。1988年,雖然她不像很多上海女人那樣愛打扮、嬌嗲,但她骨子裏有上海人特有的腳踏實地的能力。胡旻來溫哥華時,李肇星還為她給溫哥華、多倫多的領館寫信推薦。
      她隨上海隊去過日本、香港、東南亞打比賽。當時得獎沒有獎金,強調的是為國爭光,為國家榮譽付出青春;不像現在的運動員有企業贊助,有巨額獎金。
      當時能夠被選上做專業運動員就很開心了,她每月的工資是36元,快退役時才有一點獎金。在她結婚時,分了一套房子。
      28歲從上海隊退役後,作為功臣運動員,她到上海體育學院進修體育學本科,到上海師範大學進修心理學。之後在體育科研所做研究,兼在上海隊的青年隊做教練。
      1988年底她以留學生的身份來到加拿大,讀心理學。幾個月後,發生了“六四”事件,所有留學生都可以移民。她於是辦了移民,半年後,丈夫和兒子也移民過來了。
一路凱歌無對手
      她還是留學生時,就認識了乒乓球界前輩李仁蘇,在李仁蘇的推薦下,開始兼職教乒乓球,也開始參加當地比賽。因為最初時沒有移民身份,她只能參加公開賽。1989年初,代表溫哥華市參加卑詩省的公開賽,獲得女子單打冠軍、混雙冠軍、女子雙打冠軍、團體冠軍。凡是她參加的都得冠軍。“那時候,我已經8年沒有真正打球了。”她說。
      1989年4月,她作為運動員兼教練代表卑詩省參加加西的公開賽,又是打遍全場無敵手。讓她感到自豪的是,1996年5月,在加拿大錦標賽上,她作為教練帶領的團隊,獲得女子成人組團體全國冠軍,這是卑詩省第一次獲得這個獎項,到現在也是唯一的一次。
加拿大是“艱難大”
      雖然在中國是大名鼎鼎的功臣運動員,來到加拿大一樣需要經過一段艱苦的日子,對此胡旻認為很正常,她說,加拿大就是“艱難大”嘛。
      因為“六四”,胡旻不用繼續讀書就可以留下來,乒乓球課也不是太多,於是她開始打工賺錢。做過中餐館,也在食品廠擀皮包餃子。老闆聽說她在國內是有名的運動員,感到很吃驚。“生活就是要付出。”胡旻說。最累的時候,她同時打三份工,還學ESL。
      來加拿大後,胡旻的教練生涯從未間斷過。剛來的那些年,乒乓球在加拿大並不被人重視,她努力地推動人們認識這項運動。因為她技術好,經驗豐富,她的學生很快就能提高興趣,堅持學下去。她不會講廣東話,就跟學生用英文交流,對提高英文有幫助。還有些學生跟她學國語,她成了兼職的中文老師。
      剛來加拿大時,她沒車沒房。1989年冬天很冷,下大雪,溫哥華氣溫低到零下17度。胡旻換兩趟公車到一位女孩家裡教她打球。這個女孩後來拿了加拿大全國冠軍。
      後來,胡旻買了房子,就買了乒乓球桌子放在地下室,讓學生來家裡上課。有時她也會去學生家教課,週末她做卑詩省隊教練。
      加拿大很多行業都需要執照,做教練也不例外。如果沒有當地教練牌,雖然照樣可以教學生,但在國家級比賽中,不能以教練身份參與,名頭只能是團隊經理。考到牌後,就名正言順了。而且,沒有教練牌不能做省隊教練。
      考教練牌,需要理論加實踐。對於胡旻來說,技術不是問題,難的是要用英語寫論文。
      一級牌學的是體育課基本知識,保護孩子別受傷,還有一些急救知識;二級牌學的是專業乒乓球知識;三級教練就比較高級了,考到後就有做省級教練資格了。
      培養出很多冠軍固然讓她高興,乒球愛好者學生也很讓她感動。她的學生除了來自大溫,還有來自阿波斯福、威斯勒,甚至來自美國。阿波斯福的那位學生風雨無阻來學習8年了,美國的學生兩三個星期也會開車來學習一次。時間長了,學生都成了朋友了。
      多年的教學經歷很讓她回味。這份工作是她喜歡的,也受人尊重,讓她有成就感。

精明細致 打造兒童品牌
      Carrie 從上海來加拿大11年了,先是在西人開的時裝公司做買手(Buyer),生下一兒一女後,從自己孩子的需求引發靈感,開始創業,自己設計兒童服裝和用品,到中國生產,批發給加拿大的零售店。上海人特有的精明和營商素質,在她身上有明顯的體現。現在,她的Silkberrybaby產品已經進入了近20家商店,大部分在卑詩省,也有一些在安省、亞省。
做買手瞭解時裝運作
      因為是英文專業的,又在外企工作過,Carrie來加拿大後,英文不是問題。先是在一家慈善機構做義工,每天坐公車來回,自己付錢吃午餐,沒有收入,還需要倒貼錢。這份義工對她瞭解社會有幫助。然後她找到西餐廳的一份工作,盤子很重,這份工作累死了。她邊打工,邊找工作。
      不久,在一家服裝工廠找到助理買手的工作,6個月後,她換了間更大的公司,升為買手。買手責任很大,要管服裝的設計、生產、成本控制,交貨期,保障產品有好的利潤。公司用買手所做的產品的利潤衡量買手的工作質量。
      Carrie說,工作非常忙,好像永遠做不完一樣,每天只能處理最緊急的事情,如果休息一天,就會有200個Email等着,都是必須回的,沒人幫你處理。商店工廠每個環節有問題都找她,經常感到頭都要炸了。這份很煩人也很鍛煉人的工作,Carrie做了4年。做這份工作顧不了小孩。當第二個孩子出生後,她開始考慮做一份可以在家的工作。
      她的第二個孩子是女兒,用商店裡買來的被子過敏,而且睡覺時容易出汗。Carrie為女兒找到了非常舒適透氣的竹棉被面和蠶絲被芯。她想,其他母親可能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有了做天然、環保面料的兒童床上用品的想法。在做的過程中,因為客戶的需求,她的產品又擴展到幼兒服裝、帽子等用品。
      她的產品都是在自己孩子身上先試過,也讓朋友的小孩試用,收集意見後再改進產品,推向市場。她說,做兒童產品,不是價格越便宜越好,而是要講究品質。她的產品,用的布是有機產品,很環保,請的廠家也是通過國際認證的,確保不是血汗工廠,工人有失業金、退休金等必要的福利。北美的客戶,不盲目追求價格便宜,而是關心質量,關心工人的生存環境,不片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希望公平交易。
      “中國製造”最初曾為她產品的銷售帶來了一些阻力。因為個別公司生產的玩具及兒童用品質量不良損害了“中國製造”的聲譽,使一些客戶心存疑慮。她考慮過“加拿大製造”,但成本太高,而且她考察了本地的一些製衣廠,發現規模小、擁擠,生產條件遠遠不能與中國的大廠相比。為了讓客戶放心,她為產品買了保險。問了10家保險公司,都不賣給她保險,後來終於找到在卡加利的一家保險公司,為產品投了保。
為產品買保險
     
Carrie的公司雖然不大,但很重視自己的公司形象,名片、網站、產品目錄都設計得很正規。她告訴記者,來加拿大後,她一直不斷地讀書學東西。開始時是白天上班,晚上上課學相關的課程。她學了設計,還學了創業的課程。來溫哥華的這些年,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做什麼學什麼。”她說。
      剛開始做自己的公司時,Carrie什麼事情都親歷親為,就連清關都是自己報。把每個產品的代碼查好,那麼厚的一本書,一樣一樣查代碼,操作系統和自己平時用的不一樣,一不小心按錯了,還得倒回去再來一遍。後來太忙了,她才不自己清關了。
      現在,她自己負責設計產品,開發新產品,跟廠家聯繫,質量管理;丈夫在全職工作之余幫她把產品打包發貨。請的嬰兒模特是朋友的孩子,來Carrie家拍的照片。
      一個人是不可能管得了全部事情的,比如銷售應該是一份全職的工作,她就請人做,銷售員拿提成。銷售員幫她把產品推廣到各個省份,還代表她參加展銷會。
      她給很多兒童用品店寄產品目錄,一些店有回應。他們第一次下訂單往往很小,如果賣得好,第二次訂單就會大一些。Carrie的公司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成長着。她希望總量慢慢增多,成本就可以下降。Carrie就這樣一邊照顧年幼的孩子,一邊努力運作自己的公司。孩子和公司都在一天天長大。

上海人的強大生命力
     
在溫哥華有不少上海人,他們精明、堅韌,能上能下,既有目標也腳踏實地,在融入加拿大新生活上表現了強大的生命力。
      上海是一個擁擠的、嘈雜的、五光十色而又貧富懸殊的現代化商業性城市,受到的物質誘惑也比國內其他地方的人大得多。他們更加注重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和生活品質,也會逼得他們精打細算,盡可能地找竅門、鑽空子、走捷徑、撿便宜、斤斤計較,變得“門檻精”。
      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上海人擁有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崇尚自由競爭,實力至上,並且對一切事物都以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加以考量,這是因為上海是中西文化交匯之處,海納百川地自成一種獨特的地域文明,迥然不同于中原文化,卻帶有江南文化的細膩古典。有些人將這一系列的價值觀統稱為海派,文學也有海派文學之說。每個上海人都明白,只有依靠個人的聰明才智和精明能幹,才可能求得盡可能好的生活,才可能活得如魚得水。
      移民要在新國度生存下去,這些素質大有幫助。從小事做起,低處起步,一步步地活出美好人生。


 



Michael和太太。

Carrie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