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王立軍和漢初酷吏
( 2012-03-30 )



      說起“酷吏”,可能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創造了“請君入甕”成語的酷吏周興和來俊臣。不過他們是唐初武則天時代的人,不是我想說的漢初酷吏。其實中國歷史上酷吏不少,我為什麼偏撿漢初的來說事呢?因為社會形勢的相似。
      據史書記載,西漢初年,戰亂之後,皇帝決定“輕徭薄賦”,促進農桑,與民休息,“弛山澤之禁”,以利農副業和鹽鐵等工商業的發展。經過了五六十年的和平發展,國力大增,但是也形成了三股豪強勢力。這三股豪強勢力中,一股是軍功集團,就是當初隨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之後,他們利用政治特權,侵奪平民百姓;一股是原來地方上的巨族土霸,他們利用國家輕徭薄賦政策,向佃戶征收高額租稅。當時國家的農業稅率只有3.3%,他們卻向農民征收50%的地租;還有一股是在國家“搞活經濟”過程中積聚了巨額財富的富商巨賈。這三股勢力的崛起,使得社會財富極不公平地流向他們手裏,造成社會的兩極分化,土地被兼併,農村凋蔽,自耕農破產流亡,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為了扭轉這種情況,文、景二帝相繼採取措施,任命一些官員抑制豪強,這中間有好幾位雖然功效卓著,但因為手段激烈而被後人稱為“酷吏”。
      這些“酷吏”中很出名的一個叫郅都。司馬遷對他評價很高,說他“伉直,引是非,爭天下大體”。這個人對內不畏權貴,對外積極抵禦外侮,連匈奴人都很怕他。他鎮守雁門關多年,匈奴一直不敢犯邊。
據說當時濟南有一個姓瞷的大戶,人多勢眾,盤踞一方,魚肉百姓,幾任地方官都奈何他們不得。漢景帝於是派郅都前去治理。郅都去後,很快把為首的惡霸抓起來殺掉,其他的族人都嚇得不敢再為非作歹。郅都就是用這種高壓手段,不出一年,把原來亂糟糟的濟南治理得“路不拾遺”,連周圍十幾個郡的地方長官都很畏服,把他視為自己的上級。
      後來漢景帝把他調回長安任中尉,主管軍事、刑法。郅都剛直不阿,不管宗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辦案時一律一視同仁,嚴酷對待,好多犯了罪的貴族都被抄家滅族。許多人見了他都不敢正視,背地裏管他叫“蒼鷹”。
      郅都雖然好刑殺,個人品德上卻公而忘私,潔身自好。談私事的信件,他不拆封;行賄求情,他不接受;請托辦事,他不理會。 他曾經向人表達過自己的心跡:“已背親而出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矣。” 
      郅都的繼任者也是一個酷吏叫甯成,辦案也極嚴苛。郅都死後,長安宗室貴族故態復萌,多犯法,漢景帝就把甯成調到長安任中尉,於是長安宗室豪傑人皆惴恐。甯成雖然用嚴厲手段打擊宗室豪強,但他本人卻也是個貪官,後來被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坐罪株連而死。
      好了,講了半天漢初酷吏,有人可能會問,這和王立軍有何關係?可能沒什麼關係,也可能有點關係。因為王立軍事件的內幕我們至今尚不得而知。但是你看自從“改開”“讓一部分人先富”以來,中國的既得利益集團和漢初的三股豪強勢力有沒有點相像?他們瘋狂攫取財富,造成社會的兩極分化和不穩定是不是和被稱為“文景之治”的封建盛世時的形勢也很相像?王立軍在重慶打黑,據說手段嚴厲,牽連甚廣,被人說是“黑打”;但確實抑制了“黑惡勢力”,整頓了社會治安,為當地居民稱道,這和漢初酷吏抑制豪強的情況是不是也有幾分相似?
      現在王立軍只是個重慶公安局長,已經搞得地方豪強“屍橫遍野”,萬一真隨薄熙來進京,還不得令“長安宗室豪傑人皆惴恐”?只是不知道王立軍是屬於郅都型的還是甯成型的。不過這個關係不大。因為不管哪一型,最後都鬥不過豪強勢力。
      君不見就連有皇帝保護、被後人譽為“戰克之將,國之爪牙”、將其與廉頗、趙奢等名將並列的郅都最後也因為得罪了皇太后而被賜死(他之所以得罪了皇太后,是因為有“軍功集團二代”在他辦的案子中搞鬼——不過那至今仍是一個懸案),王立軍的命運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石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