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讀美國名校 華裔面臨的挑戰《就這樣,走進常春藤》 (系列二五零)
( 2012-03-16 )



      每年這個時期都是參加了正常申請常春藤盟校和美國其他名校的同學們等待放榜結果的日子。在大溫地區乃至加拿大近幾年報考名校的孩子中,逐漸演變成由華裔子女為主體,這種現象對於華裔移民社區來說,應該是反映出一種積極正面的趨勢,是我們這個少數族裔在加拿大發展壯大的第一步。相信有一天華裔對教育的理念和追求,加上華裔對新國度的愛戴和貢獻,會使我們像今天的猶太裔族群一樣,贏得全社會發自內心的尊重。這一期我們就結合前不久《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來漫談一下我們華裔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紐約時報》發佈了一則消息標題為“對普林斯頓和哈佛涉嫌種族歧視的調查宣告終結”。起因是2011年8月美國教育部收到一位居住在加州的印裔美國學生的投訴,聲稱他在申報普林斯頓和哈佛這兩所名校時,因種族原因受到歧視被拒。在接下來的半年裏,美國教育部下屬的人權辦公室對此進行了調查,今年2月15日該辦公室宣佈正式結束調查。儘管沒有公佈調查的結果和終止理由,但這一舉動在美國掀起了一場風波:亞裔社團就是想知道名校在錄取過程中是否有種族歧視的政策和行為,而其他族裔則對此有相反的觀點。
      多年來美國名校在所謂的公平公正原則下,在錄取新生時為了照顧所有族裔群體,設置了不公開的族裔限額(Quote)。由於近些年亞裔人口在美國的增長,使得其子女報考美國名校的人數激增,結果越來越多的亞裔美國考生在申請名校時被拒絕。
      《耶魯日報》在評論同一個話題時,引用所採訪的華裔教育者的看法也印證了華裔社區的擔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門研究亞裔美國人的潘姓教授就指出,上述的投訴反映了亞裔社團的恐懼:即在相同資質情況下,名校會將白人考生置於亞裔之上。而另幾位華裔教育家,如在位於三藩市的亞裔美國人法律援助基金會擔任幹事的Cheng先生和曾在耶魯大學任過教,目前在俄勒岡大學做物理教授的Hsu先生也都表達了同樣的心情。他們均認為亞裔美國籍考生在總體上比他們的其他族裔同伴,在標準化考試中都處於很大優勢,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優異,但在名校的整體評估系統下,卻被合理的限額政策拒之門外。
      對於上述的指控,名校們當然矢口否認。哈佛大學資深公關官員 Jeff  Neal在上週五給《紐約時報》的一封電子郵件裏指出,哈佛大學對於教育部人權辦公室結束調查的消息表示歡迎,並重申該校對所有背景的優秀學生都持開放態度,包括亞裔。對申請該校的每一位考生都採用個體和全面的評估。普林斯頓大學也同時發短文讚賞了教育部人權辦公室的決定。
      隨着上述消息的發佈,兩所學校算是渡過了一場公關危機,但在《紐約時報》相關的網路公共論壇上討論仍在加劇。有讀者質疑,半年多的調查忽然結束,原因並未得到解釋,是原告主動撤銷了申訴,還是發生了其他事件需要終止調查?更有人提出了深層次的問題:儘管比例很高的亞裔美國學生在學術上非常成功,從名校畢業後成為了出色的工程師,商人,醫生,科學家和藝術家,但作為整體,亞裔在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場面,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聲譽和地位。
      也有人將亞裔考生被名校拒絕的原因歸結於這個族裔群體學生申請名校的比例過高,幾乎是其他族裔考生的兩倍。而且亞裔除了學術上有特長外,在其他方面鮮有與其他族裔學生比試之處。甚至還有讀者感歎,名校錄取規則中的族裔配額是合理的。他們認為如果哈佛大學只盯着考分,該校肯定將被拿高分喜歡學理科的亞裔考生所壟斷。而且校園附近的公寓很快會被亞裔學生的父母所占滿,週末這裏會變成這些家長為孩子洗衣做飯的場所。
      從這些熱鬧的爭辯中可以看出,美國社會其他族裔對於亞裔的態度,同時也可以體會到,作為亞裔群體我們應當如何端正教育的理念和思維,如何真正將上名校和對社會的奉獻結合起來,這才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深思的問題和共同的責任。
      常春藤100專家諮詢團隊
      電話(604)327-8882/中文網頁:www.ivy100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