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美國技術勞工供不應求
( 2012-03-09 )



      美國製造業過去10年流失約400萬個就業機會,但是,技術性勞工卻始終供不應求,金融海嘯使經濟深陷衰退之時也依舊如此。隨着經濟復蘇,失衡的情況更見嚴重。
      據報道,美國製造業因海外成本較低而大量外移,留在國內的也為了提高生產力而導入自動化設備,人力需求因而銳減,過去10年流失的就業機會逼近400萬個,以至於整體失業率仍高達9%之上。
      美國製造業普遍已導入電腦數值控制(CNC)機械,輸入符碼編定的流程後,即可自動、快速、重復生產,效率遠高於舊式手動設備。而一位熟練機械師可同時操控、監看數台機械。
      未來,美國製造業對機械師的整體需求持續看減,但因學習能力較強的年輕人對製造業敬而遠之,因此技術性勞工的供給將會更少,所以短缺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年輕人之所以退避三舍,是因製造業長年來予人“成長不足、規模萎縮、工作環境惡劣”的刻板印象。即使技術性勞工的薪資實際上遠高於一般白領階級,也無濟於事。同一間工廠,能編程和操作機械的勞工平均時薪約18到28美元,坐辦公室的設計師僅約14到24美元。
      另外,美國高中普遍刪減與機械操作相關的技職學程,寧可聚焦於協助學生進入4年制大學或學院的課程,也拉大年輕人與製造業的距離。美國製造業的就業者現仍以嬰兒潮世代為主,其中許多被產業外移浪潮打出職場,又因無法學會新自動化設備的操作技能而回不去,淪為結構性失業者。未被淘汰的,目前也普遍逼近退休年齡。以飛機製造巨擘波音公司為例,其約3.1萬名的機械師中,近30%在55歲以上。
      非營利性組織美國製造研究所委託知名綜合服務供應商德勤(Deloitte)公司,對美國製造業者進行訪查,發現竟仍有多達60萬個職缺找不到人填補。同時在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中,美國的失業者卻多達1,280萬人。
      缺(技術性)工於是成為全美各地製造業的共同夢魘,例子隨處可見。有金屬工廠抱怨從去秋以來就一直招募不到機械師、生產線領班、製模的上模師等。有工廠為了找到焊接師,不惜開出介紹佣金。
      有汽車製造廠的模具供應商聲稱,7個月來一直無法補齊輪班制中第二班的幾個職缺,另一家模具供應商的主管則表示,其現有工人每周平均工作達60到70個小時,因為“缺工嚴重,但就是找不到人”。
      經濟日益穩健復蘇,美國許多製造工廠不再擔心是否有訂單,怕的反而是找不到合格工人來生產。資方不得不提高薪資,起薪甚至已達每小時15到21美元,進而又升高產業外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