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們正在尋找合適自己的工作。中新社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然而,對於90後來說,一邊是大城市的誘惑,一邊是家中日益年邁的父母。與“80後”相比,“90後”才是真正完全生活在獨生子女政策中的一代,親情與事業的關係也變得比“80後”更加複雜——或者自己去大城市打拚,獨留父母在家;或者留在父母身邊,放棄大城市的夢想。
廣東家庭文明與親子教育學會秘書長鄭晨認為,獨生子女面臨離家工作與回鄉就業選擇兩難的問題,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目前地區發展不平衡。在現階段,資源都集中在東部地區,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所以最矛盾的就是生於二線城市的獨生子女。
看中“發展空間更大”
據《南方日報》報道,對20名二三線城市生源的準畢業生做的一個小型調查顯露,近七成的大學生堅定地回答會留在大城市,只有3位女生說跟父母商量後決定回家工作,還有4人的回答是:“不清楚,看哪裏有好的工作機會”。
大城市的機會更多、發展空間更大,這是人們選擇留在一線城市的普遍理由,但現在,年輕人考慮的問題已經遠遠超過工作的層面,更多地涉及到生活理念、社會公平層面。學生小白說,今年她回家過年,明顯地感覺到大城市和小城市市民素質的差別,雖然“在家千日好,出門萬般難”,但一個井然有序的城市依然令她嚮往。
與那些選擇留在大城市的年輕人相比,選擇回家就業的理由則很實際。小萍說,當初她決定回到家鄉工作的時候,並沒有過多考慮到父母的問題,“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目前還算年輕。他們還是希望我能找到發展空間大的工作。大城市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父母也會支持我去。但是廣州工作競爭比較大,生活成本也更高。考慮到日後的生活,我才選擇了回家鄉工作。”
另一位女生小琳則說,大城市物價太高,工資不見漲,工作幾年下來也攢不夠錢接父母到大城市生活,“父母覺得如果我最終還是選擇回家工作,不如一開始就回來,這樣還能建立事業的基礎。”
假日“飛的”探父母
比起即將畢業的“90後”,已經快步入中年的“80後”們已經開始真真切切地為如何照顧父母而煩惱。
微博上曾有一個發言引起廣泛討論:最近我一位朋友在鄉下的母親病了,每周請一天假去陪護她,有一天晚上,母親突然哭着說:“你們兄弟姐妹六個人,我病了,你們輪流來陪我,你們每個人一個禮拜只需要請一天假,可是,等到你們老了,只有一個孩子,你們將來怎麼辦呀?”
故事已經變成了現實。小李是江蘇人,丈夫是福州人,大學畢業後他們選擇了在浙江工作。小李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如何照顧雙方老人,成了他們目前最頭疼的問題。“公公婆婆年紀已經比較大了,身體也不太好,他們希望我們能回他們身邊工作。”但小李認為,現在事業比較穩定,也準備生小孩,如果放棄現在的一切回到原點,不太可能。
小李也曾嘗試跟婆婆溝通,希望把他們接到身邊,但是老人並不願意離開住了一輩子的地方。小李夫婦現在都還沒想出一個兩全的辦法,只能在節假日打“飛的”,輪流回兩邊父母家。
日前,中國民政部黨組成員陳傳書援引數據稱,城鎮中60歲以上老年人空巢率56%,且逐年上升。伴隨計劃生育政策數十年來的嚴格實施,中國已經有超過一億的獨生子女家庭。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一直是最大的牽掛。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也是牽掛,“現在他們還在工作,有所寄託,但他們退休之後怎麼辦呢?”小琳說。
想吃家鄉小籠包
這幾天,在北京工作的韋睿很想念家鄉常州的小籠包:“一下班我就餓了。可開車從城西到城東,路過無數飯館,愣是沒找到一家想吃的。還是家鄉的小籠包好啊!”
從戶籍上講,韋睿6年前就是北京人了。他在北京買了房,買了車,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找到了一個漂亮的女朋友。按計劃,他還要在北京結婚、生子,至少生活到退休。“可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北京人。”韋睿說:“大城市沒有歸屬感,我遲早要回家鄉的。”
“雖然我在北京已經生活了10多年,也早就有北京市戶口,但一直沒有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家。”在北京工作的任冬說:“我認為,父母在哪裏,哪裏才是我的家。現在跟父母長期不住在一起,讓我很不安心。”但是,把生活在遼寧老家的父母接到北京同住並不容易,最大的障礙就是住房。
任冬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典型的“421”家庭。小兩口一年20多萬元的收入,在北京可算中上水準。他們買了一套兩居室,還有20年貸款要還。如果把雙方父母都接來北京,這套房子肯定是不夠住。
除了住房,醫療和養老也成問題。“父母年紀大了,難免生個病。北京醫療條件雖然好,但就醫成本太高。交通又堵,去趟醫院要花好長時間。到了醫院,掛號、取藥排隊時間更長,老人自己去肯定不行,可我們都要工作,哪能總請假?不僅如此,按現在的醫保水準,萬一得個大病,經濟上也負擔不起。”任冬說:“城市裏,養老院又少又貴,請保姆又不放心,養老很麻煩。”
媽媽擔心“誰幫你帶小孩”
“我想所有父母都是這樣的,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希望我們畢業後留在大城市尋求更大的發展,但真的快畢業時,又會擔心在外面很辛苦。”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小琳說:“他們表面上裝作不在意,希望你不要因為他們影響自己的決定,但心裏肯定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出生在湖北一個小縣城裏的小琳是家裏的獨生女,到廣州讀書的四年來,她並沒有想過要不要回家的問題,直到今年回家過年的時候,母親突然對她說:“如果你有一天結婚了,有孩子了,誰來幫你帶小孩呢?”小琳突然覺得,母親老了。她也才真正意識到,其實父母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強大,“雖然他們有工作,並不需要經濟上的援助,但他們確實更需要有人陪在身邊,哪怕只是說說話也好。”
去年國家公務員招考時,小琳報考了離家較近的二線城市的公務員職位,“我希望能在離家較近的二線城市工作,這些地方雖然不如一線城市發達,但是比家鄉的發展空間要大很多。更重要的是離家近,可以算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鈕女士時常想起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老師讓阿明在黑板上寫下十個對你最重要的人,阿明寫下了父母、伴侶和八個要好的朋友。然後,老師對他說,如果讓你在這十個人當中只能選擇九個,你會選誰?阿明擦掉了一個朋友的名字,然後是八個、七個……一直到黑板上只剩下了父母和伴侶。老師說,在這兩個中你只能選一個,你會選誰?阿明想了很久,擦掉了父母的名字。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父母只能陪伴你走過人生的一段路,而只有你的愛人才是那個要陪伴你走過一生的人。
這個故事,是鈕女士在飯桌上聽到的,用她自己的話來說,當時是醍醐灌頂,“孩子、父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但他們終歸會離去。孩子要學會長大,父母也要學會獨立生活。”鈕女士說,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照顧你,陪伴你,還不如讓自己充實起來,發現人生的樂趣。
自從孩子離開去外地上學後,鈕女士開始“重新發現自己”。“以前天天圍着孩子轉,也沒有時間想想自己要幹些什麼,現在時間多了,正好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除了這些興趣愛好,她還結交了一些同是兒女在外的朋友,有機會就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就讓兒女們自己選擇他們希望過的生活吧。”
老父來探視 避而不見
因畢業工作兩年沒積攢到足夠的錢,從山東來東莞工作的大學生阿華(化名)不但不願回家看父母,甚至老父親千里迢迢來探視,他也避而不見。最後,絕望的父親臨走時請人轉告兒子:“年輕人出門不只是為了賺錢,連親生父親都這樣對待,賺再多的錢最後都會眾叛親離。”
據《廣州日報》報道,阿華畢業後,父母給他在老家小鎮上找過工作,他不幹,和父母吵了一架,撂下一句狠話,“你們小看我!我要去廣東,一個月工資比這一年工資還多。”去廣東後,他先做房產仲介,後又進入一家地產公司,跳槽很多次,錢卻沒賺到。在東莞,像阿華這樣的年輕人很多,特別是一些大中專畢業生,一旦心態不好,就容易走極端。
有一個年輕人,在廣東混了很多年,一直處在邊緣狀態。一會兒做司機,一會兒當工人,一會兒又去做侍應,甚至想過做傳銷……目的只有一個:賺錢。“為了金錢不擇手段、挖空心思。當然他們也幹不出什麼大壞事,但就在邊緣狀態、灰色地帶遊走。每次回老家,還不得不撐出面子,西裝革履。即使是借,也要借輛車開回家。”
《中國青年報》的民調評出了最不該被金錢扭曲的三大領域,分別是親情、愛情、友情,親情居第一位。一項千人網線上調查顯示,91.9%的受訪者認為,當前被金錢扭曲了親情觀的年輕人很多,其中44.5%的人認為“非常多”;僅5.5%的人覺得“很少”或“較少”。
“經濟再哺”買房買車都資助
獨生子女們日漸成年,“啃老族”的隊伍在不斷壯大。零點研究諮詢集團最近於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成都及沈陽七大城市,訪問1125名60歲以上老年人,調查結果表明,半數以上家庭老人對子女有“經濟再哺”現象,其中,三成左右的子女在購房時獲得父母經濟支持。
據調查,在52.4%的家庭中,“老人為子女花錢更多”比“子女為老人花錢更多”的家庭高出近一成,佔了42.6%;此外,數據也表明,老年人到70歲以上才開始真正享福,能更多地享受子女為其花錢,而70歲以下老人要補貼子女更多。
老年人對子女花錢多為資助型,不少子女在購房、買車及其他急需方面都能獲得家裏老人的經濟支持。數據顯示,29.3%的老年人會在子女購房時予以經濟支持,在子女買車時進行資助的比例也達到12.7%。另外,給孫輩買東西是老人為子女曲線花錢的一種重要方式,佔了43.5%。
上網視頻或聊天 也會說“鬱悶”
手機、網絡、QQ、微博……正成為親子溝通的重要手段。
張女士是一名高校老師,獨生女兒在美國工作,“為了跟女兒方便聯繫,我學會了上網。現在我一起床就打開視頻,如果有時間就在視頻裏聊幾句,沒時間我們就各忙各的,也不關視頻,這樣可以看到對方。”
一些更潮的父母不但學會了用QQ和微博,甚至連時下流行辭彙都學會了。小白說,父親第一次在QQ上對她說“偶好鬱悶哦”時,她還以為是某個鄰家小孩的惡作劇,“那個嚴肅的老爸怎麼可能用這些詞,還撒嬌?”不過,小白也承認,她跟父母的關係變得比以前更好了,“父母的脾氣並不好,小時候總覺得很難以接近,沒想到現在自己長大了,父母卻變成了孩子。”
網來自四川的黃晨風和袁芳現在都在北京工作,他們的最大願望就是掙夠買車和裝修房子的錢。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