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一種宗教捲軸畫,通常是藏傳佛教和苯教的作品。但因為唐卡顏色艷麗,而且藏傳佛教的神秘與魅力,唐卡也成為不少人的收藏品,更有一些愛好者學者繪製唐卡。唐卡繪製者中,有些人將傳統的唐卡進行改變,把一些現代元素加入唐卡之中,使之更具有時代感。
法相莊嚴的釋迦牟尼佛、度母或護法神端坐正中,色彩綺麗的花草、山水、祥雲點綴四周……這是多數人對唐卡的普遍印象,但邊巴所創作的唐卡卻把這些顛覆了。邊巴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西藏自治區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拉薩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在拉薩市東郊的一座恬靜的鋪滿整齊草坪的藏式小院,一個不大的房間,就是邊巴的工作室。
邊巴在繪製的一幅作品:傳統的度母形象改為普通藏族少女形象,原來度母手中的佛教法器也變成了橫笛、鼓,甚至小提琴、吉他和貝斯,不僅如此,他還計劃在人物背景中畫上飛機、火車、遊客等元素。“這幅唐卡所要表現的是西藏交通發展,以及歡迎八方來客的主題”,但邊巴覺得,如果這幅唐卡被師兄弟看到,又要說他像瘋子在亂畫了。但正是“亂畫”把邊巴帶入了唐卡藝術的殿堂。
1962年,邊巴出生於拉薩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對連環畫、生活用品上的裝飾畫非常感興趣,就臨摹自學。14歲的邊巴就被鄰居請去畫傢具和房間裏的裝飾畫,他儼然成為一個小畫匠。中新社報道,1979年因緣際會,17歲的邊巴拜西藏“勉唐派”著名畫師貢桑朗傑為師,從此走上了唐卡藝術之路,並參與了長達10年的布達拉宮維修,以及此後的百余座寺廟古建壁畫的修復。
30多年的藝術創作經歷,邊巴成為一名頗有名氣的畫師,但他並沒止步。“傳統唐卡繪畫除了可以對花草等點綴發揮創意外,畫師能夠創新、發揮想像力的部分不超過50%。”邊巴說。
據歷史記載,唐卡至今已有1300年多的歷史,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主要用來表現宗教主題,也有一些描繪世俗社會的繪畫。邊巴認為,由於佛教主題鮮明,傳統唐卡走出西藏、走向世界時難免與有其他宗教信仰的收藏家、購買者產生“文化衝突”,而且現代思想性的不足,也限制了唐卡的發展和傳播。
“當代繪畫藝術作品所體現的思想性,也是唐卡繪畫藝術創新所急需的。”強調創新的同時,邊巴認為,唐卡傳統繪畫技法是根本,如果丟掉傳統技法,畫出的作品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工作室裏擺放的幾幅成品,體現了邊巴的這一創新思路。一幅幅使用傳統礦物顏料繪製,色彩鮮麗,飽含藏地繪畫技法風格的作品,但完全沒有了釋迦牟尼、度母、護法神等宗教形象。
把當下熱門的環境保護、世界和平等思想、乃至整個世界,用傳統唐卡予以表現,邊巴認為,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會被更多的人接受,進而把更多優秀藏族文化介紹給世界。
邊巴把這些用唐卡傳統技法繪製的作品叫做新型的唐卡抽象畫。目前,西藏唐卡畫界能夠接受這種創新的畫家並不多,邊巴在師兄弟的眼中絕對是一個“另類”,還被戲稱為“瘋子”。面對眾多同行的批評,邊巴說,傳統唐卡繪畫的堅守和創新同等重要。他計劃再創作一系列這樣的唐卡,然後辦一個現當代唐卡藝術展。
繪製裝裱一條龍 畫布畫筆有講究
繪製唐卡前首先要根據畫面的大小來選擇尺寸合適的畫布,沿畫布的四邊把它縫在一個細木畫框上,把細木畫框上的畫布繃緊,再用結實繩子把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繩路式樣把細木畫框的四個邊同大畫架的四個邊綁在一起。
畫布一般是淺色畫布,不要太厚大硬。畫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顏料剝落和皺裂。最合適的畫布是織工細密的純白府綢或棉布,沒有圖案的白絲綢做畫布也非常合適。
把畫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後,就手進行以下工作:先在畫布上塗上薄薄一層膠水作為“底色”,然後晾干。再薄塗一層有石灰的漿糊。等第二層塗料幹後把畫布鋪到木板或桌面之類的平坦地方,用一塊玻璃或貝殼、圓石等光滑的東西反復摩擦畫布面,一直到畫布的布紋看不見為止。
接下來便是畫出主要的定位線。用炭筆畫出佛像的素描草圖“白畫”之後,再用墨勾成墨線。勾墨之後再根據畫面描繪的水泊、巖石、山丘、雲霧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塗上相應的顏色。一次只上一種色,先上淺色,後上深色。繪佛像時,先繪蓮花座,再畫布飾,最後畫佛身。畫背景時,先淺色後深色。之後,用金色畫衣服上的圖案。
唐卡繪好之後,要在畫面的四邊縫裱絲絹,這縫裱的絲絹。叫“貢夏”。“貢夏”可以用各種絲絹製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變的。“貢夏”的下幅長度佔畫面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顯得稍長;上幅長度佔下幅長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說佔畫面部分的四分之一。有時也可在“貢夏”下幅中央看到一塊絢麗精美的錦緞。這塊錦緞可以是任何顏色,任何形狀。可以是正方形,橫長方形或豎長方形。唐卡背面裱襯物可以是棉布、絲絹、綿緞等。一般來說,裏襯只裱糊唐卡的“貢夏”部分,不裱糊畫面部分;也有給唐卡整個背面都裱上黑襯的。
唐卡前面的兩個邊最後是用紅線鎖邊,必須注意的是,在縫裱用一個叫“唐薪”或“止薪”的圓木棒將唐卡的底邊卷好並將其撐住。在唐卡的頂端還有一根扁平木條叫“卡薪”或“貢薪”。
學會火眼金睛 鑒別真假好壞
一幅唐卡的主體可能是由徒弟繪製,但像眼睛、指甲、手印、人物身上的裝飾與法器等最見工力的地方大都由師傅繪製,購買時必須關注這些細節;有的唐卡繪製完畢後會在表面打一層蠟,使外觀與色彩更加光潔,手感光滑,並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首先,在內容上要進行篩選:由於唐卡畫面涉及的內容較多,因此要選那些市場認知度比較高的,比如:釋迦像、白綠度母、財神等這些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瞭解的造像內容。
其次,唐卡的繪製時間較長,畫工精細、畫幅較大的唐卡價格也必然會高。
應該要考慮的一是畫師的影響:繪製唐卡自古便是信徒研習佛法的一部分,寺院喇嘛,也是唐卡繪製者的主要組成部分。喇嘛繪製唐卡的流通管道相對單一,價格較高;此外是畫工的影響:繪畫功力一般與經驗積累有關係,比如顏色的調製是否均勻、細節繪製是否仔細完整、各部分比例是否合理、有無溢色,落色、作品整體性是否完整嚴謹等。
創辦學校 授繪畫技藝
2003年,夏吾才讓大師去世的時候,給他的真傳弟子娘本留下了一句話——我真希望能有一所學校,讓更多的人學會畫唐卡,讓更多的人知道唐卡。
去年12月22日,在這個寒冷冬日的早晨,娘本站在熱貢唐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已經搭起的建築框架前,盼望學校能早點建好。娘本說,這將是一所教授大家唐卡繪畫技藝的學校。在成都邊畫邊賣,到拉薩找商場代銷作品。“在拉薩,我一待就是8年啊。”娘本說,正是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裏,他一點一點積累了一些資本。“錢不能閑。”賺了錢的娘本始終沒有忘記師傅的遺願,他投入全部積蓄,還借了父母、兄弟姐妹的錢,辦起一家畫院。
也正是這些年,唐卡作品的價格從幾百元一路走高,到現在的幾萬元、幾十萬元。熱貢唐卡藝人從幾百人增加到上萬人。熱貢畫院不但還清了當時欠的錢,還獨資建立了一所以唐卡教學為主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娘本還要蓋一座熱貢唐卡技藝博物館,把大師們的精品力作收集起來,供學唐卡的人學習觀摩。
大師娘本 望唐卡走向世界
從12歲跟隨夏吾才讓大師學習唐卡繪畫,到去年獲得非政府類文化最高獎項,28年的唐卡繪畫生涯中,娘本以執和努力,給自己的藝術生涯留下了一個個註腳;從借債辦熱貢畫院,到辦熱貢唐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辦熱貢唐卡技藝博物館,他把得來的一切又都全部“還”給了熱貢文化和唐卡藝術。他說,希望讓唐卡藝術走向世界。
娘本隨夏吾才讓大師先後到西藏、甘肅、雲南、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四川等地,參加藝術創作的文化交流和展出活動。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精美的藝術作品,贏得了普遍好評。
為了提高繪畫技藝,他專程赴成都系統學習。這使他的眼界和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廣闊和多樣。在成都,娘本賣出了他的第一幅唐卡作品。“就是在賣那一幅作品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位商人。”娘本說,正是那位商人為他介紹了一筆73幅作品的大生意。後來,娘本才知道,那73幅作品都被東北一座叫寶寧寺的寺廟收藏。
娘本畫風自成一派。他的作品,在設色上充分利用固有色和誇張色的配合。高純度誇張的色彩,配合優美的造型,在現實與幻影般的環境中,展現唐卡藝術的魅力,創作出奇麗的藝術境界。在藏文化博物館,有一幅世界上最長的唐卡作品。這幅作品的完成,離不開三百多位畫師的敬業工作,娘本就是其中之一。“許多畫面都是由毫筆繪成,在放大鏡下才看得清楚。”娘本說。
2007年6月,經首屆中國唐卡大師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組織委員會專家評審,娘本獲得“首屆中國唐卡大師”稱號。
唐卡(Thang-ga)
也叫唐嘎,唐喀,是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涉及藏族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苯教作品。
分類
根據製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將唐卡分為兩大類。一類用絲絹製成的唐卡叫做“國唐”,另一種用顏料繪製的唐卡叫“止唐”。
國唐(絲絹唐卡)
繡像“國唐”:這是一種用各種不同的絲線經手工刺繡而成的唐卡。
絲面“國唐”:製作這種唐卡是將各色的絲絹切成各種形狀的布塊,然後再用針將拼成畫面的各色布塊縫接起來。
絲貼“國唐”:這種唐卡與絲面“國唐”相似,只不過是將切成的各種彩色布塊用膠粘在畫布上組成畫面。
手織“國唐”:一種用絲線經手編織而成的唐卡。
版印“國唐”:用墨或硃砂作顏料用套版直接印在絲絹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銅版或鐵版。
“止唐”(繪畫唐卡)
彩唐:用各色顏料畫成背景的唐卡。
金唐:一種用金色顏料畫背景的唐卡。
朱紅唐:一種用朱紅色顏料畫背景的唐卡。
黑唐:僅用墨色畫背景的唐卡。
版印“止唐”:這種唐卡的製作方法與製作版印“國唐”相同。唯一的區別是,“國唐”印在絲絹做成的畫布上,而“止唐”則印在棉布做成的畫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