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走出關節炎的防治誤區(六)
( 2012-03-02 )



      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是由多種因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脫失而導致的關節疾病。其發生與年齡、肥胖、炎症、創傷及遺傳因素等有關。患病率隨年齡而增長,女性比男性多發,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達 50%, 75歲以上人群則達80%。該病的致殘率可高達 53%,骨關節炎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膝、脊柱頸、腰椎關節 ,其次是髖、踝關節等。
      骨關節炎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軟骨退行性變和消失,以及關節邊緣韌帶附處和軟骨下骨質增生,由此引起關節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礙。正常情況下,關節之間摩擦力很小,不會造成磨損,除非過度使用或損傷。
      骨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多發生於中老年,與遺傳和體質因素有一定的關係。繼發性骨關節炎可發生於青壯年,可繼發於創傷、炎症、關節不穩定、反復積累性勞損或先天性疾病等。
      骨關節炎早期表現以僵硬為主,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後好轉,活動後加重,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早晨起床或久坐變換體位時關節僵硬及發緊感,活動後症狀減輕或消失。
      由於早期症狀末被重視,加上沒有及時治療,症狀慢慢加重,1-2年急性發作一次,發作時關節輕微腫脹或有少量積液,有時關節活動出現摩擦感,這是由於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所致 ,功能受到一定影響。骨關節炎晚期表現關節疼痛加重,夜間休息時能疼醒,疼痛持續,直至關節腫大、變形。由於疼痛少動,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可引起關節無力,行走時軟腿或關節絞鎖 ,不能完全伸直或活動障礙,生活不能自理。X光攝片檢查顯示關節軟骨以增生為主,關節面粗糙,關節間隙變窄。
      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疼痛 ,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總體治療原則是非藥物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必要時手術治療。根據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素、病變部位及程度等選擇適合個體的治療方案。
      非藥物治療是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等的基礎。對於初次就診且症狀不重的骨關節炎患者 ,非藥物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 ,目的是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非藥物治療包括針灸、按摩、牽引、理療、熱療、超聲波等物理治療方法,主要增加局部血液迴圈、減輕炎症反應。
      另外還包括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如膝關節在非負重位下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肌力訓練游泳、自行車等,避免不良姿勢及不合理的運動如長時間跑、跳、蹲、爬樓梯等。行動支援主要減少受累關節負重,可採用拐杖、助行器等。
      改變負重力線。根據骨關節炎所伴發的內翻或外翻畸形情況,採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股四頭肌肌力減弱,由於股四頭肌肌力的減弱,膝關節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正常肌肉所應有的緩衝能力降低,因此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和有氧訓練對骨關節炎病人是有益的。通過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大多數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
     (末完待續)
      周俊青主任中醫師
      聯繫電話:778-868-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