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杭州1964年“拆墓運動”
( 2012-02-24 )



      杭州西湖的孤山和西泠橋一帶,坐落許多名人墓塚。
      1955年11月至第二年1月間,毛澤東住在杭州的劉莊。有一次,他同浙江省委第一書記江華憑欄遠眺,看到孤山一帶有許多名人墳塚,他說:“西湖邊的墳墓太多了,這些墳墓可以拆遷一下埋到郊區去,讓死人也過集體生活不好嗎?”江華聞言,連連讚同,表示“立即照辦”。
      於是,一夜之間,劉莊草坪上的一些墓塚先被搬掉了。
      孤山的名人墓塚,是西湖深厚人文底蘊的一部分。也因此,杭州市委對拆墓之事頗多抵觸。1956年3月1日,杭州市委向浙江省委送一份報告,稱:“對孤山、西泠橋一帶墳墓,我們決定保留不動者,有秋瑾墓、蘇小小墓、林和靖墓、徐錫麟墓,蘇堤西頭張蒼水墓、章太炎墓亦均未動”。
      地方民主黨派人士強烈反對拆墓。他們向周恩來提意見。周恩來隨即致電浙江方面,叫停了這場“拆墓運動”。已經動手拆除的12座名人墓還得到了修復,這場風波就此告一段落。
      1964年,正當中國社會生活急劇泛政治化之際,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在西湖汪莊5號樓休養,他寫了一首《沁園春.杭州感事》,掀起了杭州的“拆墓運動”。
      胡喬木的原詞有幾句是這樣的:“土偶欺山,妖骸禍水,西子猶污半面妝。天共我,吼風奇劍,掃汝生光!”他把該詞送給毛澤東審閱,毛澤東“終日把玩推敲”,最後將末句改定為“誰共我,舞倚天長劍,掃此荒唐”。
      毛澤東修改後還加了批註:“杭州及別處,行近郊原,處處與鬼為鄰,幾百年猶難掃盡。今日僅僅挖了幾堆朽骨,便以為問題解決,太輕敵了。至於廟,連一個也未動。”這首毛澤東親筆改過的詞,以大字(新四號)在當時的《浙江日報》第一版顯著位置發表,成為“拆墓運動”的檄文。
      1964年12月2日晚,一束探照燈射向西泠橋頭,從橋頭的蘇小小墓開始,一場突擊“拆墓運動”開始了。
      在1964年12月2日那個晚上,西湖邊包括蘇小小墓、于謙墓、武松墓、林和靖墓在內的西湖三十多座墓塚,都被挖開,然後進行分類處理:與辛亥革命有關的裘紹、尹維峻夫婦、徐錫麟、陶成章合為一組,蘇曼殊、林啟、徐寄塵、惠興、林寒碧則為另一組……等待擇地合葬。至於蘇小小墓、林和靖墓、馮小青墓、馬鞠香墓,鶴塚、馬塚、齒塚等,則“拆除後不予重建”。
      12月9日,《浙江日報》發表了《西湖清理墳墓碑塔》的長篇報道,稱杭州已經“掃除腐朽反動的思想影響,改變了與?珖鬼?玼為鄰的不合理現象,熱烈擁護社會主義文化革命中的這一重大措施”。
      而後,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向西湖公社征用了雞籠山馬坡嶺腳下的15畝土地,整理後作為辛亥革命烈士和政治文化名人墓地,於是,西湖邊的名人墓塚,就集體搬遷到了這個杭州城郊的小山坳裏。
      名人墓塚搬遷完畢後,1965年1月28日,浙江省委又接到中央的指示:“土偶妖骸所指很廣,並不限於有形的廟墳,一切舊文化中的偶像骸骨都包括在內,對這些東西必須進行很艱巨的長期的鬥爭。”
      當天,杭州市園林管理局決定拆除西湖西泠橋附近的最後一個墳墓,也就是用鋼筋混凝土鑄成的秋瑾墓。
      1965年3月6日,杭州市政府簡報稱,這場為期一個半月的“徹底革命、除舊立新”運動,分5批一共拆掉墳墓654座……與此同時,杭州的雲棲寺蓮池大師塔罈和佛像、六和塔內三十一個菩薩、岳廟牌坊、于謙牌坊、靈隱路九里松附近葬有司徒雷登家族成員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墓群,也盡數被毀壞,或者就地深埋。
      文:沈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