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漢陽澤國 天賜水城
( 2012-02-09 )



位於武漢市漢陽的琴台有一段美麗的傳說:高山流水,知音相遇,開啟了這個地方的古老文明。

武漢分三鎮,漢口、武昌、漢陽。三鎮被長江與漢水分隔,城中還有不少湖泊環繞,可謂是極愛的中部城市。武漢三鎮各有歷史與文化,今兒說起漢陽,更能發現武漢的水城由來。古時漢陽,有條永濟港,一說通濟港。漢水從琴斷口小河入,流經三眼橋、陞官渡,與漢陽龍陽湖、三角湖、太子湖等水域,融作一片澤國,又從這裏,匯流入江。

      從琴斷口到永濟港,其實是漢水的故道,也綴連漢陽的湖泊。明朝成化年間,漢水改道龜山以北,水流補給縮減,綴連湖泊的河道也逐年萎縮,在枯水季節成為河溝,僅容漁劃子出入。明朝正德年間後,長江築堤,永濟港隔斷了通江往來,渡江打魚的漢陽漁民只能抬船越堤通過。
      如今白沙洲長江公路大橋的漢陽橋頭,留下了一些古老地名,正與漢陽地理的這段流變史相關,比如“抬船路”,再比如舊稱老朝關的“老關”。由於地處兩江交匯的黃金水道,是古時三鎮四大稅關(江關、漢關、朝關、宗關)之一,而苛捐雜稅讓過往船隻苦不堪言又怒不可遏,故又有了“火焰溝”的諢名。當年的河道,大部分今已尋不見蹤影,原本綴連的諸湖各自孤立,又被逐年圍墾。拔地而起的“武漢新城”,難以想像,竟然“漂浮”在一面大湖之上。滄海桑田!
      也許人們只能從那些古老的地名回到過去。然而一項巨大的水體恢復與重建工程——六湖連通,在關於“宜居城市”的訴求聲中呼之欲出,那是一幅一槳搖遍六湖、又通達長江的美麗藍圖。它讓“水城”漢陽歸來在即。然而作為武昌六湖連通工程的先行項目,將近十年過去,仍然連而未通,各種難關尚待克服。行走漢陽,尋訪一個大家並不熟悉的、天賜“水城”的過去和未來。
      伯牙撫琴,撥斷琴弦,卻遇子期讀懂琴音——方方的小說《琴斷口》,講了這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故事發生在琴斷口。
      “武漢三鎮,漢陽最小。只有鐘家村那一團熱鬧,多朝外走幾步,便只剩清冷。就算長居武漢的居民,一百人中至少有九十九人從未來過這裏。直到後來有了武漢經濟開發區,人們聽說了沌口和三角湖,才突然有一天發現,琴斷口也開始熱鬧了。”
      當地人說,琴斷口在1960年代之前,確實不是個冷清的地方,這與河流交匯的地勢相關。
      一條琴斷口街,東面有販賣各種商品的街市,也有旅社、菜場、電影院、衛生院、學校和銀行,西面為居民街,東西街為琴斷口小河隔絕,往來必須渡河。
      但即使是1954年的特大洪水,留下了一面巨大的抗洪紀念碑,也沒有將昔日的繁華毀於一旦。1963年,漢陽加修堤防,琴斷河口稍向西移,一座琴斷口閘斬斷了河口,連通了兩岸,但東街遷移,琴斷口安寧下來。
      如今堤外,仍有大量的民宅,有些保留了古樸的原貌,門前粗壯的槐樹,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年的風霜。也依稀可見當年的小路,步履已經蹣跚的老人,每天還是背手踱步,到臨江的那棵大柳樹下。而堤內已是樓盤林立。
      漢水故道,即琴斷口小河,是漢陽“六湖連通”工程的源頭,漢江水從這裏引入。最早動工疏浚、修整的琴斷口小河,也成為了“六湖連通”的生態示範工程。

      三眼古橋歷經滄桑
      在琴斷口不遠處,便可以尋得三眼橋。武漢人往往熟悉漢口的三眼橋,卻對漢陽三眼橋知之甚少。但自古以來,三眼橋就是漢陽城往來漢陽縣的一條必經之路,年代久遠,如今是漢陽大道以及104省道,西出漢陽。
      清乾隆《漢陽府誌》載:“三眼石橋,在平塘渡,邑人劉肇遠建。”可以據此推測,古時這裏並沒有橋,而是一個渡口。平塘古渡,後來還成為了“漢陽十景”之一,常常被人提及。當地有一個傳說,逃婚的富家女嫁給了捕魚人,兩人一邊打魚,一邊販鹽,逐漸成為了擁有三條鹽船的鹽商,一次回娘家,他們路過平塘過渡,叫船過河,哪知被船家勒索,一怒之下,賣掉三條鹽船,造了一座三孔石橋,以在橋上賣茶賣湯為生。鄉人為感謝他們,把橋叫做“三鹽橋”,久而久之成“三眼橋”。
      三眼橋始建於何年,已無可考,但據推測,最早的水道即使是在枯水季節,寬度也達近百米,架橋並非易事,可以推斷的是,一定是在明代漢水改道過後。
“'三眼橋',現在變成了三座橋。”永豐鄉三眼橋村的樊爹爹,喝琴斷口小河的水長大,目睹多年以來三眼橋一帶的驚人變化。在小河上方,大、中、小三座橋,從北向南依次排開,彼當地隔不過15米,也排出了新舊次序。
      第一座“三眼橋”,橋下是閘口,為永豐閘,橋體上刻有“建於1839年,修復於1955年,由漢陽縣人民政府出資修復”字樣,堅固的三眼老橋,既是通衢,又有控制水位、防洪之功用,如今截斷了琴斷口小河與內湖,等待連通之日,重新開啟。三眼老橋上,少有行人,樊爹爹說,兩年前新三眼橋負重不力,橋體下陷,這座將近兩百年歷史的三眼古橋,竟又重新派上了用場。
      第二座“三眼橋”在永豐閘以北,始建於1970年代,老漢沙公路,從這裏越過琴斷口小河,橋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今已限車輛載重,偶有車輛穿行。
      第三座“三眼橋”則是煥然一新,如今已成為一條快速通道,路面寬闊,與遍布城中的高架橋別無二致,車輛高速行進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留意得到,還有一條狹窄到幾乎可以忽略的古老河道,依然在城市當中穿行而過。
      “水變壞了,最早的時候,都是直接從小河抬水吃,現在只能用來澆菜。”樊爹爹說。向南遠望過去,小河沿線,密布藍色屋頂的廠房,污水往往不經處理,直接排放。而琴斷口小河的生態示範工程也到此為止。

      舉人報恩修橋 陞官渡聞名已久
      古時漢陽出城的驛道,一為三眼橋,一為陞官渡,與三眼橋的平塘古渡一樣,陞官渡名副其實,曾為渡口,如今,是318國道以及龍陽大道,東西近可以穿越漢陽,遠可以跨越整個中國版圖。儘管道路早已四通八達,這條古道的通衢地位,卻從未撼動。
      相傳清道光年間有一個漢陽縣的舉人進京趕考路過此地,其時天色已晚,渡口無人,眼看考期臨近,急萬分,遠遠望見一個年邁的船家正在收網捕魚,便求助,老人家欣然幫忙。舉人千恩萬謝,船家不收分文,只道舉人若有升遷,便返回架橋,方便南來北往客。果不其然,舉人高中功名,他也沒有食言,回到渡口,捐資修造木橋一座。陞官渡的故事,有許多版本,一說與太平天國相關,但都不外乎某某人路過此地,卻被這一條大河攔住了去路。
      據說在1980年代,陞官渡仍有一座木橋尚存,後被拆除。如今的陞官渡橋,路面寬闊,在枯水季節,橋下的一股水流,甚至可以徒步蹚過。
      橋西的河汊有兩座石橋,其一是閘口,將近荒廢,其二仍是繁忙的小路,有電瓶車往來送客,當地人說,沿河汊,還有不少的工廠,還有越來越多的工廠正在試圖動工。這些河汊,在西邊連通了龍陽湖、三角湖,東邊則與墨水湖、北太子湖連成通路,在漢水改道之前,內湖以及上游的商船,從這裏進入北太子湖的廣闊湖面,然後通達長江。
      北太子湖被四新農場圍墾以後,大面積縮減,原本一萬三千多畝的水域,如今只剩得數百畝。一條四新大道,試圖回歸當年的“水世界”,兩邊是路,中間是港,港是生態港,居民可以釣魚,可以散步。而在四新大道的兩邊,已經規劃有各種地產項目。
      在四新大道與龍陽大道交會處的“新區公園”,已經將古老的陞官渡,徹底變為城中的“新區”。“新區公園”在陞官渡橋橋東,設計頗具現代感,公園以水為主題,搭建了親水木平台和造型各異的橋,水中種植了菖蒲、睡蓮等等各種挺水、沉水和浮葉植物。公園的水源從陞官渡橋下補給,來自於相互連通的漢江和湖泊。



武灘古橋。

武漢東湖聽濤景區。

古橋橋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