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延安1940年建“洛杉磯託兒所”
( 2012-02-03 )



      1940年秋天,為了讓前方浴血奮戰的將軍們安心應戰,中共中央決定創辦中央託兒所,專門收養抗日前線將軍的子女。
      當時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王首道和衛生部副部長傅連暲被指派負責籌建。而當時毛澤東的女兒李敏也正愁沒人帶,毛澤東就讓她第一個報了名。
      第一批入園的孩子們有毛嬌嬌(李敏)、羅小金(李維漢的兒子李鐵映)、謝定定(謝覺哉的女兒)、王蘇雲(王首道的女兒)、賈麗麗、傅維芳、小胖,一共七個孩子。
      不久,在前線與日軍作戰的將領們紛紛把孩子送到延安,其中有劉伯承的女兒劉華北、鄧小平的女兒鄧林、左權的女兒左太北、楊勇的兒子楊小平等。
      1942年,由於國民政府和日軍的雙重經濟封鎖,延安進入了抗戰以來最困難的時期,生活物資極其匱乏,中央託兒所也進入了困難時期。
      此時,身居香港的宋慶齡瞭解到這個託兒所的艱苦條件,她以“保衛中國同盟”名義及時聯絡遠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磯愛國華僑及國際友人,組織募捐了一批藥品、衣帽、食品及幼兒生活用品。這些物資幾經磨難,穿越敵人無數的封鎖線,送到了中央託兒所。
      這些物品對延安來說,真是太珍貴了。為了感謝愛國華僑的支持,1942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央託兒所”改名“洛杉磯託兒所”。
      這個託兒所每年都能收到美國友人的救濟款,有良好的福利。託兒所每年都會發給每個孩子兩套冬衣、兩套夏衣、四雙鞋子、四雙襪子。孩子們的課涉及美術、音樂、識字、衛生及遊戲,每個孩子均有記上名字的毛巾和面盆,而平日的菜譜也被經常更換,每個孩子每個月都有價值500元法幣的伙食費。
      孩子們當時的作息情況是這樣的:清晨六點半起床,洗臉,洗手,七點半吃早飯,八點半鐘開始“衛生檢查”,九點十分開始“表情歌”、九點五十分“遊戲”、十一點半“吃中飯”。下午兩點半“講故事”,三點半“自由玩耍”。
      生活管理條例的細節還包括:要用食鹽刷牙,有蟲牙的改用鹽化氟,沾上小棉花棒擦蟲牙;飯前要洗手,睡前要洗手洗臉洗腳。由於保育員們很注意平時的衛生和預防隔離,一般外面流行的傳染病都帶不到所內來。日光浴,這種現在還很時髦的戶外健身方法在那個時候就已用在這個託兒所的日常生活中。
      而鼓勵式教育方法也在那時被提倡,教師們給選出的好孩子的衣襟上掛上一朵花和紅布條,上面寫“呱呱叫”,而表現不太好的孩子身上則掛白布條,上面寫“鴉鴉鳥”,以此來喚起孩子們的競爭意識和羞恥心。
      1946年,國共展開全面內戰。隨戰爭的擴大,託兒所裏的孩子們也逐漸多起來。在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毛澤東決定暫時撤離延安。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中共中央決定洛杉磯託兒所提前撤離。
      撤離延安後,洛杉磯託兒所歷經三年,途經三省一市、十幾個縣、數百個村莊,行程3000華里,始終處於“上有飛機轟炸掃射,後有敵軍圍追堵截”狀態,僅靠人背馬馱和徒步行走,輾轉於千溝萬峪、崇山峻嶺之中。100多名幼兒在馬背上行軍,其中大的不過六七歲,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
      1948年春天,這一隊馬背上的小孩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河北省平山縣。在這裏,有的孩子被父母接走了,有的繼續跟隨託兒所走進了北平。1949年4月,洛杉磯託兒所經過長途行軍,來到北平西直門外的萬壽寺,改名“中央軍委保育院”,繼續接收高級軍官的子女。1955年,它更名“萬壽寺幼稚園”,1969年遷到黃寺,重新命名為“總政幼稚園”。文:田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