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古瓷高倣贗品 專騙鑒寶專家
( 2012-02-03 )



景德鎮“古玩星期一早市”吸引各地玩家,一名玩家在挑選瓷器。

目前中國市場熱炒的古代瓷器中,民間高手幾乎都能形神兼備地複製出來。“盛世收藏,亂世金”,中國已經進入收藏時代。短短30年間中國內地已經聚集了8000多萬人的收藏大軍。但是中國收藏有三個“95%”: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贗品,95%的人賠錢。

      和其他小城不同,江西景德鎮大街小巷的小廣告上都貼一張“高價招聘、古彩填畫”的小紙。倣古陶瓷藝術家李廣琪說:“要請一個能畫?珖高倣?玼的工人,月薪過萬,但好工人還是難找、難留。”


      高價刺激 贗品不斷
      在高利益的刺激下,藝術品贗品應運而生。據《羊城晚報》報道,現在景德鎮做倣古瓷的有上千家,上檔次的(即高倣)也有幾十家,這些人術業有專攻,倣成化、倣宣德、倣元青花、倣洪武,個個都是水準很高的專業戶。
      “景德鎮人太厲害了。日本的納米瓷,台灣的法蘭瓷,買回家看看摸摸,過一陣子產品就做出來,更不要說已經有上千年傳統的倣古瓷,出神入化。”李廣琪因“高倣”明清兩代外銷瓷器在北京大名鼎鼎,在景德鎮卻刻意保持低調:“民間高人多了去了。”
      黃雲鵬以“高倣”元代和明初青花瓷見長,他複製的元青花,明永樂、宣德青花瓷,曾獲得全國優質產品獎。在景德鎮,他也很謙虛——“有不少人倣得比我好”。
      在景德鎮的大街小巷,可能某個老百姓的家,就是一個倣古瓷作坊。爸爸拉坯、兒子女兒描胎雕胎,爺爺燒窯,一家人就是一條生產線。在瓷都的大小賓館,住不少長期客人,口音天南地北,但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拿貨。賓館前台侍應說,尤其是冬夏兩季,這種人更多,常常是空手出門,提個紙箱回來。“裏面裝的都是瓷器,但每次件數不多,攢夠幾個,他們就會退房,也有些會發快遞,快遞員跟我們說,這種箱子保價費就要好幾百!”
      這種長客的身份,在業內叫“經紀人”或“業務員”,說白了,就是各家拍賣公司派到景德鎮的拿貨人。他們有些是採購景德鎮陶瓷名師的作品,但更多的是買“高倣貨”。至於“高倣貨”的去處,多是拍賣行,賣出去6、7萬,而起拍價是一百多萬!
      李廣琪說:“全中國幾乎所有拍賣公司都來景德鎮進貨,原來是別人往拍賣行送,他們收傭金,現在是直接來景德鎮收購。”
      據一位“高倣”師傅透露,去年底今年初送出去60多個“高倣”產品,全都拍賣出去了。“除了(拍賣公司)自己進貨,拍賣公司知道(送拍的人拿來的古董)是假的也願意拍,因為能收圖錄費啊。幾萬元一單都是小意思,不賺白不賺。倣得精湛的,甚至會先送出國?珖漂一圈?玼,扮成?珖海歸古董?玼,進海關時蓋上火漆,回國拍賣身價倍增,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都有。”這種贗品,連專家也不好辨別。下轉頁70

      賺的是辛苦錢 一點也不心虛
      在景德鎮,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高倣”者並不遮遮掩掩。對此,業者的說法是:“我們是打開大門做高倣、賣高倣,賺的都是辛苦錢,騙人的不是我們,而是拍賣行、古玩店,我們為何心虛?”一些名聲在外的高倣大師,還喜歡複製知名作品,因為越是知名作品,越能凸顯其技藝精湛、堂堂正正。
      即使是高倣品能賣到幾萬元至幾十萬元,在倣製者看來,他們掙的依然是“辛苦錢”。李廣琪做了24年的高倣,覺得高倣的成本越來越高。“真正完全還原古瓷的生產流程和原料成本太高了。比如元青花高倣,以前到山上撿青花料不用錢,現在買一斤成本要1萬。前幾年一噸高嶺土600,現在要8000,而1噸只能掏出300斤實用。這些年我做高倣賺了不少錢,但也花了不少錢去研究。比如說宋影青,我會去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做分子分析,回來研究配方,回去再測,直到過關……胎體還沒做出來,已經花了不少錢。接下來描花、燒制……又是一系列很複雜的流程。”
      除了製作艱難之外,高倣行業的一個“潛規則”讓高倣者無法批量生產。“高倣瓷做得再像,也是養不大的兒子。倣第二個,之前的客人就跟你急。現在生意裏,最掙錢的都是日用瓷生產,單利小但是批量大;高倣,幾乎不做了。”
      有人為一件高倣藏品的所得算過賬,一件高倣的明清官窯,目前在景德鎮的行價為2萬至8萬元,一般都在境內外拍賣公司拍出,成交價是出廠價的10至100倍。
真正的獲利者,是拍出高倣品的最後一個擁有者。

      以假亂真招數多
      筆法
      高手從來不死照真品來畫,而是融會貫通,領會宮廷畫法的精髓之後,套用典型的畫面佈局,人物和風景比例自行“創作”。信手畫來,天衣無縫。
      去光澤
      如果用柴窯,就巴劈柴先用鹽水浸泡一下再裝窯,鈉在高溫下氣化熏在釉面上,回燒出很柔和的“肉質感”,天然沒有新品的光澤;如果用電窯或者氣窯,則需後期加工,或者是前期用電,後期用木炭。
      製造“包漿”
      器物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或者土埋水浸,經久的摩挲,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顯露出一種溫存的舊氣。包漿無非是長期把玩摩擦造成的,高倣者便僱傭一些老人,讓他們用比較細膩的獸皮去摩擦加速形成包漿。
      科技測試
      瓷器胎體用的是舊泥,化學成分與古瓷一致;釉面的年份則靠一種化學高手研製出來的藥水浸泡,泡的時間越長釉面“年份”就越久。
      假心真皮
      打算拍出天價的高倣品,找一個差不多年代的真品錦盒,人靠衣裝佛靠金裝。

      假梅瓶用板車拉著賣
      梅瓶,這個普通人完全陌生的詞,去年在收藏界可謂大名鼎鼎。不過,梅瓶已從“香餑餑”,變成了中國古玩收藏的一個鬧劇。景德鎮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有“中國倣古陶瓷第一人”之稱的黃雲鵬說:“最近還有人一番盛情,想請我喝梅瓶裏的老酒,我找理由拒絕了,這種假東西裏面的假酒,誰知道會不會喝出人命?”
      所謂梅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容器,小口、短頸、豐肩、瘦底,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全稱為“元青花裝酒梅瓶”。2007年6月24日,廣州春拍中一對元青花雲龍紋梅瓶以341萬元成交,創下當時廣東瓷器拍賣的最高價。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去年初,收藏者們發現,似乎滿世界都是“梅瓶”。很多澳門、香港甚至海外的收藏者都自稱買買到了很好的“元青花梅瓶”,但行家不用看都知道是假的,因為從去年開始,梅瓶造假已經成“瘋潮”,“用板車拉著賣”。
      最早開始炒的是明代青花裝酒梅瓶,還不是元梅瓶。當時五糧液集團為了一個明代酒窖中梅瓶的所有權,打起了官司。收藏界最喜歡的就是“故事”,借助這個概念,一個雲南人便跑到景德鎮專門訂做了批倣明梅瓶,運到離瀘州老窖不遠的地方,將“古董”埋進土裏,假稱有人找到了萬曆年一個酒窖,領台灣一個古玩商到四川考察,果然騙到一大票。
      一個故事成功了,跟風者眾。明代梅瓶炒過後,恰巧景德鎮旁高安縣出土了一窖元青花梅瓶,大概幾十隻。有心人怎麼捨得放棄這個絕好機會?馬上請各大瓷器作坊加班加點造梅瓶,為了更像回事,裏面還裝上當地的兌水穀酒,封口泥也進行古法還原——按照出土梅瓶的辦法,不用強力膠加黃泥的現代手法,而是用豬血和糯米漿摻穀殼做成。做好的梅瓶經過“做舊”,用高錳酸鉀溶液泡去“賊光”(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老瓷器釉面比較圓潤則稱“寶光”)、再滲入“土沁”(土壤物質滲入古瓷器釉面造成的洗之不去的痕跡),神仙都看不出來!一時間,梅瓶簡直風靡亞洲收藏界,有些藏家還以喝到梅瓶中的古酒為榮,有人因此進了醫院。
      梅瓶氾濫成災,終於牛皮吹爆,僅浙江警方就根據舉報收繳了幾千隻假古董梅瓶,在不少收藏者做了“水魚”之後,梅瓶收藏熱潮也終於偃旗息鼓。收藏界每兩三年都會有一兩個有影響的騙局出來,上當的都是收藏者。
      假梅瓶穿幫了,真梅瓶也遭殃,古玩城裏有些真東西都賣不上價。業者搖頭:“滿街都是假的,真的也賣不動價啊。”

      民間“智慧” 追求天衣無縫
      在景德鎮人看來,稱得上“高倣”的陶瓷,一是從品質、材質、工藝上可與真品媲美;二是要經過“做舊”,足可以假亂真。“和真品接近到80%以上,就真假難分了。”黃雲鵬說。一只好的高倣明清官窯,售價已是幾萬甚至幾十萬元。
      在景德鎮市浮梁縣,有一位高倣大師,做好的“高倣”,能賣到幾萬元一件。他的院子裏放十幾尊大水缸,裏面盛滿了水,蓋帆布,此缸用來進行胎泥沉澱。
      好的胎泥光沉澱就要好幾個月時間,從一個缸換到另外一個缸,沉澱好幾輪;沉澱完之後,再用人工揉泥的辦法,把裏面的雜質進一步揉出來。
      據行家介紹,一件好的官窯高倣品,除研製、繪畫、工藝必須符合宮廷規制之外,還必須滿足幾個輔助條件:一是胎土,必須取自當朝的老坑;二是色料,必須出自當年的原料產地;三是柴窯燒製。
      首先是胎土,高倣者一般會購買倣製古瓷臨近的老坑胎土,雖然往往當地政府有所管制,但依然能在黑市買到。現在好一些的高嶺土要幾百甚至上千元一袋。
      其次是釉料,釉料要比胎土貴很多,但幾千元一斤的釉料發色已經很好。
      再次是柴窯,古瓷都是由柴窯燒制,而新瓷則大多數是在電窯、氣(煤氣天然氣)窯燒成。目前燒柴窯一窯的成本就要3000元至1萬元,因為必須用松木當燃料,還要請老師傅看火。但柴窯燒出來的瓷器,由於窯火會有大小、導致窯內溫度變化,因此瓷器釉面會留下大小不均勻的氣泡,這種特征已經成為專家鑑定古瓷的重要標準。而後兩種瓷窯由於溫度穩定,氣泡較少且均勻。
      高倣大師介紹,一件高倣品,人工、材料、設備成本可能就要幾萬元。要倣得天衣無縫,倣製者還常常要把真品拿來比照倣。但並不是說倣官窯就要買一件官窯成品,“怎麼買得起?我們一般是買價格低的殘品,或者在景德鎮的碎瓷片市場買相同時代和特征的碎瓷片,淘瓷片需要長期的積累,在景德鎮瓷片市場上,買瓷片的一般就兩種人:藏家,倣家。”

      投資藝術品市場 相對安全收益高
      2011年8月,隨著標準普爾對美國信用評級的下調,還未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陰霾的世界經濟形勢再次不明朗。特別是歐洲債務危機的不斷爆發,人們仿佛預見到上一輪金融風暴的第二波空襲迫近。中國國內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雙雙遇冷,2011年10月初溫州爆發中小企業借貸風波,此後,溫州的債務危機已經蔓延到實力較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在政府的調控下,溫州危機雖然得到釋放,但由此引出的對中國經濟的擔憂情緒也蔓延開來。
      當前市場資金緊縮,首當其衝是反映在股市和房市上,藝術品市場也受到波及。2011年秋拍,各大拍場相較同年春拍,成交總額與成交率雙雙回調,拍品的價格趨向理性。不過這群溫商仍看好藝術品市場投資,正醞釀成立數隻藝術品基金。最近一隻即將成立的藝術品基金一期資金為3億元。
      中國藝術品市場今年開始邁入第20個年頭。越來越多的溫州人意識到,藝術品投資相對安全,且收益較高。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仍處於一個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趨勢下,重要的投資品種房地產和證券市場還難以走出艱難的境地,這樣會導致相當多的投資者把資金從房市和股市中源源不斷地撤出來,投入到藝術品交易中。藝術品投資作為第三大投資品種的地位得到空前的認可。
      藝術品市場交易中,拍賣市場只是冰山一角。私募基金現在非常熱門,這與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有關,在股票、期貨、房地產市場投資紛紛虧蝕時,藝術品市場正成為資產增值和保值較為理想的領域。溫州商人的雄心也不僅限於各個拍賣行,他們也想在私募基金上有一番作為。上文提到的那個投資團正在籌備的一隻藝術品投資基金,一期基金為3億元,主要投資字畫、珠寶等藝術品領域,還要向其他文化領域擴展。

      溫州人抱團競拍 減少風險
      從房地產到煤礦,再到藝術品市場,溫州商人的身影隨處可見。在去年的西泠跨年秋季拍賣會上,一支由溫州商人金向陽帶領的20多個溫州商人組成的藝術品投資團隊,活躍在書畫、紫砂壺、名酒、玉雕等專場。他們以“抱團”的形式參拍藝術品。據初步統計,他們團購的藝術品總額至少上億。與此同時,他們組團邀請專家顧問做投資“參謀”,不再盲目出手藝術品。
      除了西泠秋拍,北京、上海的拍場也幾乎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在北京九歌春拍上,溫商第一次嘗試抱團投資,以總價2500萬元拍下了齊白石、徐悲鴻的字畫各一幅。去年下半年他們還組織了20多個人前往比利時參加鉆石拍賣。“每個人出資200萬,總資金4000多萬,用來購買一到兩顆有稀缺性、有升值空間的鉆石。”
      據業內人士透露,多人出資購買同一件藝術品並不是新近才出現的事情。早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剛起步時,大藏家劉益謙等4人就聯手購買過陳逸飛的《山地風》。激增的藝術基金也是眾多投資者以資本參與的方式共同擁有幾件藝術品。
      去年火爆的各地文交所的“藝術品資產包”甚至允許投資者以最低1元認購藝術品份額。但溫州商人自發地集合資金,在拍場競買藝術品,這種藝術品交易方式並不多見。
      西泠拍賣負責人透露,每年西泠拍賣都會新增兩到三百個新買家。這其中也包括許多新面孔溫州商人,他們出沒於全國各大拍賣場,常不露聲色豪擲千金,一口氣買下數件藝術品。
      據介紹,這些團購的作品,採取股份化的分配模式,劃分為若干股,由投資者認購,在適當的時機可以採用拍賣、巡展、常規銷售或會員股權資格轉讓等方式退出變現。
      金向陽是這幾次藝術品投資顧問團團長,“以前大家都是?珖單打獨鬥?玼,獨自參加拍賣。”
      據他介紹,資訊閉塞,對藝術品的價值判斷能力也有限。於是他產生了組團團購藝術品的想法。這個想法的初衷是,抱團投資可以增強抗風險能力,如一件作品需要1000萬元,分攤到20多家企業,各自承擔的費用就少了。同時,抱團可以買一些更稀罕珍貴的藝術品。



景德鎮一家作坊的製陶師傅正在洗坯。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以1.6866億港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