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人海”模式耗費大 特效“取代”千軍萬馬 電影大場面“戰術”多
( 2012-01-27 )



馮小剛(圖)曾抱怨電影大場面耗費太大。

為了追求真實的“千軍萬馬”場面,不少影視劇都打“人海戰術”。但因打“人海戰術”有諸多難處,不少電影在拍攝大場面時會使用多台攝影機一起,製作出千軍萬馬的“假象”。

      為了追求真實的“千軍萬馬”場面,不少影視劇都打“人海戰術”,《法制晚報》報道,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場戲動用兩萬戰士
      該片製片人張偉平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該片拍攝期間,張藝謀想要一個兩萬人參演的場景,幸虧得到部隊的支持才得以完成。
      “我們討論了一天,最終拍板,要跟部隊合作,動用兩萬名戰士,這樣既好管理,還能拍出效果。最終這個鏡頭在雲南和浙江的景點拍攝完成,因為只有這兩個地方的片場才能擺開這麼大的陣勢。”張偉平表示,為了全方位展示“大場面”,張藝謀還與一家美國特效公司合作,進行了航拍。
      與《滿城盡帶黃金甲》相比,吳宇森的《赤壁》單場動用的人數沒有兩萬這麼多,但由於戰爭場面太多、太大,前後動用的業余演員人數竟然高達17萬人次,位列中國電影之最。
      儘管處處小心,但五年來場面實在太大、戰線太長,《赤壁》在拍攝過程中特效片場發生火災,一個河北籍的武行不幸身亡。這一度讓吳宇森心灰意冷,稱以後不想再拍電影了,也直接導致了該片拍攝周期延長、投資超標。

      運輸是難題 化妝耗時間
      而日前,名導馮小剛更是在微博上抱怨,他不得不為其新片《溫故1942》劇本中的一句“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在業余演員上耗資千萬,並笑言投資方也很害怕看到這八個字。馮小剛在抱怨“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同時,也公開算了一筆賬:這八個字意味少說也得兩千人。按每部大客車乘50人算,運送這些業余演員需要40部大客車。同時據馮小剛透露,全片故事發生在逃荒路上,150個拍攝日中“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場面大約30次。
      事實上,拍攝大場面時,打“人海戰術”的首要難題就是交通運輸,在《赤壁》劇組,每天早上6時,幾輛大卡車就來來回回地往片場裏運人,一直到早上9時才能運完,接下來導演吳宇森和一幫助手出現開始商量如何“作戰”。
      除了運輸問題,化妝也要耗費大量時間,劇組都是“傷不起”。
      業余演員到達劇組之後,首先要化妝(包括服裝造型),雖然他們的化妝都相對簡單,但使便每個人化妝只需要1分鐘,1000個人就是1000分鐘,接近20個小時;假如劇組有10個化妝師,也得耗費將近2小時化妝。
      王全安的《白鹿原》在陝西拍攝時,日均調配業余演員2000人,劇組工作人員武林說,單是業余化妝,幾乎讓劇組徹夜不眠。

      多機位造“假像”
      因打“人海戰術”如此之難,不少電影在拍攝大場面時都用多台攝影機,然後再把不同機器拍到的畫面剪輯到一起,從而製作出千軍萬馬的“假像”。
     《投名狀》的攝影師黃岳泰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該片群戲時有上千人出演,但是仍然需要用多機位拍攝。“我們最多的時候用8台機器同時拍,3條的話就是24個機位。這是我拍過的最大場面的戲,但卻沒有一個人受傷。”他說。 
      24個機位的畫面同時剪輯到一起,即便每個畫面裏只有100人,觀眾看到的場面也可多達2400人,鏡頭在銀幕上一閃而過,除了跑在最前面的人員,觀眾根本分不清是真是假。
      黃嶽泰說,為了追求古代戰爭場面的“真實感”,《投名狀》的導演陳可辛把每天拍的錄影帶都接起來重播,有什麼疏漏不足,立刻補拍細節,“經常圍一兩百人拍特寫”。
      除了人海戰術、多機位和一系列拍攝竅門,現代電影的大場面,而用得最多的其實就是電影後期的特效,直接用電腦製作“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場面。
     《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導演陳勳奇說,片中的戰爭場面,其實演員最多時也就兩三百人。但經過後期特效合成後,人看起來就特別多,給觀眾一種千軍萬馬的感覺。
      吳宇森的《赤壁》在拍攝“火燒赤壁”時,千萬船隻的場景用的也是類似技術。當然,還有一些船純粹是電腦繪製出來的,用來在遠方當背景。
      但問題是,用電腦製作取代真實的千軍萬馬,雖然省心——不用擔心交通運輸、化妝和薪資這些問題,但費用並不便宜。《赤壁》、《集結號》之類的影片,均有上千萬花在了特效製作上,所以馮小剛才看“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八個字發愁:“用電腦特效更貴,多麼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