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行走李莊 閱盡滄桑
( 2012-01-27 )



張家祠堂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上為正祠,下為廳房。

這是一個文化和歷史遺跡沉澱的古老的小鎮,這是一個訴說著抗戰風雲和滄桑的古老的小鎮,這是一個能折射中國文化、涵養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鎮……歷史遺跡沉澱位於四川宜賓東郊長江南岸,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稱。李莊已有1460年建鎮史,是長江邊上的千年古鎮,依長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觀。這裏氣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陸交通便捷,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薈萃。

     “東有江蘇昆山的周莊,西有四川宜賓的李莊”。周莊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鄉小橋人家”。而李莊的特色則是“傳承文化有功績,工藝四絕堪稱奇”。
      李莊是中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古為漁村,漢代曾設驛站,由於瀕臨長江,故為明清水運商貿之地。李莊古鎮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民居、廟宇、殿堂等建築的特點。鎮上酒肆茶樓,商店林立,繁華熱鬧。現仍保存明、清古鎮的格局和風貌,石板街道,兩旁多位清代建築,風火山牆高聳,雕花門窗,古色古香。院落間有幽深的小巷。臨江碼頭,有石板階梯層層疊疊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濃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築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三千年前,李莊就是人聚居之地。據資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李莊為古僰人聚居地,據說是因長江中打魚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裏樁”、“李家村”、“李莊壩”等名。從梁代大同六年(西元540年)起,在李莊設置南廣縣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煬帝楊廣的名諱,改南廣縣為南溪縣。唐代中,戎州(今宜賓市)府治曾二次遷駐李莊。至北宋初年,南溪縣治才從李莊遷至今日南溪縣城所在地仙源壩。從明代開始李莊設鎮並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從清代道光年間起一直是南溪縣的第一大鎮。
      199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1995年被列為國家、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鎮內有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樓台、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賞價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華宮、文昌宮、東嶽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的“旋螺殿”,與“魁星閣”,“百鶴窗”、“九龍碑”一起堪稱古鎮四絕。
      李莊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十六字電文發出起,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中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勞幹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使李莊成為抗戰文化中心而聞名遐邇。
      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先後遷回原處。這對李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莊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涵養地,傳統文化的折射點”、“東部有周莊,西部有李莊”。
      游李莊古鎮,品李莊白肉,燒李莊草龍,賞三江日落、觀傳統龍舟、秧歌、腰鼓、牛兒燈、川劇民間表演。李莊可以讓有愛國情懷的人欣賞抗戰文化,可以讓喜歡品味建築風格的人欣賞川南民居和古建築文化,可以讓尋根問祖的人欣賞客家文化,可以讓湖塗(或虔誠)的人欣賞宗教文化,可以讓貪杯好吃的人欣賞飲食文化。

      百鶴窗
      李莊鎮西的張家祠堂,佔地近4000平方米。這座宗祠的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上為正祠,下為廳房。
      其廳房的50扇窗門別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鶴,50扇窗共百隻仙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飛彩流雲,謂“百鶴祥雲”窗。

      九龍碑
      九龍石碑位於慧光寺內,高2.7米,寬1.3米,雕刻有九條穿梭遨遊于雲海中的神龍,除正中的一條外,其余八條均呈對稱狀分布的左右兩邊,每條龍均可從中仔細分辨出頭、身、尾,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可以轉動而不脫出的寶珠。
      寓意為大禹和河之龍制伏,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從此沒有水澇災害,造福萬民、二說有九州江山一統之意。

      魁星閣
      魁星閣位於李莊鎮尾長江之濱凸出部位,建於清光緒年間早期,為全木結構通高三層建築。魁星閣位處江邊,上下航行的船隻10裏開外即可看見,因此它具有導航的作用。
      魁星閣曾被梁思成讚為“是上海到宜賓二千多公里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

      旋螺殿
      旋螺殿位於李莊鎮鎮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該殿建于明萬曆24年(1596年),通高25米,呈八角形,進深、面闊均為8米。外為三重簷,內實二層,青色筒瓦,塑八條垂脊,垂脊上各置垂獸和走獸。屋面的坡度平緩,寶頂及八個翼角起翹也是均不甚高,比例勻稱,線條柔和,風格獨特,造型奇麗。內部結構設計匠心獨運,巧妙地運用力學原理進行支撐。其主要特點:梁架採用抬梁支住法,較之一般同類型古建築用層層爬梁重疊而上者,顯得異常洗煉,斗拱結構,三簷即有三種樣式,而同一簷中,格式又略有區別,與宋、清兩代官式結構迥異;頂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疊架成網目狀花紋,並且向右轉至頂,形如旋螺,高敞奇麗,上下三層找不到一根釘子,卻異常牢固。

      特色美食“一花二黃三白”
      李莊的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黃三白”。   
      “一花”指花生。李莊花生精選本地花生為原料,以鹽浸泡,外表呈白色;採用多種中藥配製的香料,使用傳統工藝,經過1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鹽味火功恰到好處,已遠銷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李莊的黃辣丁(學名黃顙魚),為長江魚中佳品,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無比,個頭10厘米長短,為紅燒、火鍋的上等佳餚;若與竹蓀做湯,名“二黃湯”,為湯中極品。李莊黃粑,用紅塘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葉包裹蒸而食。色澤金黃、香氣濃郁、香甜糯軟、開胃爽口,獨到之處在於包料是良姜葉,有濃郁芳香油味。冷卻後切片油煎,別有一番風味。   
      “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製的白糕。李莊白肉以生長8-10個月的豬為主.取其後腿上約3公斤的“三刀”肉為主料,即選料精。火候准,煮白肉講究火候,水溫保持在攝氏90度左右,煮的過程中不時用竹籤刺肉,以便使肉內外受熱均勻。起鍋後將肉放入涼開水中,以保持水份,為刀工片肉做準備。刀工實為李莊白肉的點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將1公斤豬肉片成長20厘米、寬15厘米,厚1-2毫米的肉片50多片,堪稱一絕。民間流傳李莊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紂,起義各路人馬將身首斷開的妖狐蘇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變而來。因其肉片薄而長,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腳肉”。抗日戰爭期間,在內遷翠屏區李莊的文化人陶孟建議下,“留芬”飯館老闆欣然接受建議,將“裹腳肉”改名為“李莊刀工蒜泥白肉”。   
      白肉已成為李莊的一張名片,素有“到李莊不吃白肉,等於沒到李莊”之說。李莊白酒以本地高梁為釀酒主料,經傳統工藝釀制而成,後經存放和勾兌便可出售。   
      李莊白酒有“李莊五糧液”美稱,也是泡制各種藥酒的基本用酒。   
      李莊白糕主料是採用優質糯米經炒熟後,加進一些能幫助消化的中藥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細粉加入白糖後,用模具壓制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細的芝麻則稱為“麻糕”。無論是白糕麻糕,都具有香甜軟糯、入口化渣的特點,特別適宜老年人和兒童食用。



李莊作為歷史文化名鎮。

李莊白肉。李莊二黃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