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洛帶人是成都的客家
( 2012-01-22 )



洛帶古鎮的客家人用舞龍的方式歡迎前來觀光的遊客。

行走於“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一街七巷子、各領風騷的會館之間,只需要靜靜地、潛心地聽着“半鹹淡”、帶廣東色彩的客家語言,洛帶濃濃的文化底蘊便會漸漸呈現出來。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着“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遷到了位於成都東郊的洛帶鎮。此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而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客家,一個顛沛流離的代名詞,中國古代客家動盪圖景勾勒世代為客,何處是家,何處是岸,天涯為家。
      洛帶,堪稱“原生態的客家博物館”。而這裏的客家人,雖身在異鄉,卻至今仍然說着客家話,仍然沿襲着客家的傳統禮教……四百多年前,天南地北匯聚於此,他們勤勞而持家,當他們種下第一棵紅豆樹後,就一直情系老家。


      “不速之客”聚洛帶
      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禪遊玩甑子場,不慎將手中玉帶滑落井中,劉禪急令太監淘井撈帶,不料一淘井便風雨大作,一停止便風平浪靜,再一淘又風雨大作,無法將玉帶撈起,從此甑子場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
      位於成都龍泉山脈山麓地帶的洛帶鎮,一面靠山,三面臨川。這裏風景秀美,氣候宜人。但洛帶能夠吸引眾多遊客前往,並非這裏的自然風光,而是這裏的民俗風情。
      行走于洛帶古鎮,隨處可見溝渠流水、大小水缸。據介紹客家人被譽為東方猶太民族,由於四處遷徙,客家人只能選擇山地居住,平地往往被當地人佔據。因此,水對於客家人來說是十分珍貴的。承載都江堰水系文化的清泉從上場龍吻噴發,滋潤通街民眾,匯聚於下場的八角井,這是客家水文化的體現。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遷到了位於成都東郊的洛帶鎮。此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而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
      四川是中國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份之一,其中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老移民後裔。目前,四川客家人總數達300多萬,分布於63個縣(市、區),一代代客家兒女為促進四川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而成都龍泉驛區洛帶鎮是四川境內客家人居住最為集中地區。


      客家習俗不忘本
      “21世紀語言的活化石”,四川客家博物館館長姚雲書先生這樣評價客家話。“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這是客家人堅守的祖訓。
      他們以語言來維繫整個家族,不忘祖、不忘本、不忘根。只要是客家人相聚,不論是工作、開會、休閒、談心、買賣,一定說客家話。
      客家人的婚嫁是很講究的,客家婚嫁禮俗,歷來遵循周禮古制。在《禮記》中有詳載,一定先行“六禮”,女子娶過門以後,即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然後新郎用紅綢帶牽引新娘進入洞房,新娘入洞房後,即進行“合巹”之禮,即俗稱“飲交杯酒”,客家人又叫“交親”,俗語有雲:“娶老婆,望交親。”
      這裏的每個節慶也格外講究。“二月春分三清明,五月端午六禾稼,七月鬼節八中秋,九月重陽冬過年”,還有“火龍節”、“水龍節”。據說,其舞龍燒龍的傳統源自江西籍劉姓客家人,定居洛帶之後,將這一傳統引入了洛帶及周邊地區,至今劉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帶鎮寶勝村,以紮龍舞龍為業,最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舞龍程式:接龍、祭祖、迎龍歸巢、殺雞出龍、舞龍點睛等。

      灰磚青瓦訴鄉情
      灰磚青瓦的建築,朱紅漸褪的柱子,掛得高高的紅燈籠,它們正訴說着段段歷史。
      洛帶的古韻,更多的是從那幾座古風依舊的客家會館中閃爍出來的。站在龍泉山眺望洛帶古鎮,在一片綿延的青灰瓦屋頂中,有一座金色琉璃瓦屋似鶴立雞群,格外耀眼燦爛。那就是氣勢磅礡的廣東會館主殿樓頂。廣東會館與精巧雅致的江西會館、玲瓏小巧的湖廣會館、巍峨挺拔的川北會館一道,共同構成了中國首屈一指的客家會館文化。除川北會館是近年由成都臥龍橋街遷至洛帶的外,其他會館均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當年,客家人就在這些會館中聚會聯誼,共話桑麻。
      廣東會館已是洛帶鎮的標誌性建築,又稱“南華宮”,清乾隆11年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坐北向南,由前、中、後三殿構成。其中,後殿為二樓一底的重簷歇山式木構建築,房頂覆蓋黃色的琉璃筒瓦,兩側有高拱曲起的風火牆,給人以氣勢恢弘,凌風欲飛和古樸莊嚴之感。館內有石刻楹聯條幅,聯文取意及書法鐫刻堪稱上乘。其中“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一座座堅固的圍龍屋和土樓,歷經歲月的滄桑而挺立不倒,仿佛是客家人在不經意間讓時間留下的書籤一樣,最能顯現那別有韻致的客家風情。
看到這裏的大瓦房,風火牆,族譜家訓,紅豆樹,不難想像老一輩的客家人生活在洛帶時的繁榮景象。長明燈長燃不熄,一直從古燃到今;看他們的新郎是怎樣逾越“三朝回門”這道坎……所有這些“繁文縟節”讓人感動。

      “傷心涼粉”
      客家美食,同樣彰顯着洛帶悠久的客家文化。來到洛帶一定要品嚐的是著名的客家小吃“傷心涼粉”。隨意走進了一家小店,叫上一碗上傷心涼粉,涼粉用的是特製的鹹醬,沒有醬油,小米椒被剁碎了,紅紅地堆在米皮涼粉的頂上,看着十分誘人,吃下一口,小米椒便在口中瘋狂刺激着味蕾,不住得逼人下嚥要溢出的口水。相傳在物產並不豐富的年代,勤儉聰慧的客家人將豌豆製成可供果腹的涼粉。
      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下,客家人舉家或舉族千里迢迢地遷徙到四川來。途中有人病死,有人丟失,苦不堪言。等他們歷盡艱辛地安頓下來,手中捧着慣吃的涼粉而一口一口地吃着時,憶起跋涉之苦、想起病逝離散的親人,便不由得悲從中來,淚滴滿襟,手裏的碗,因此而變得沉甸甸的,吃進嘴裏的涼粉,也混合了淚的苦澀,所以,叫它做“傷心涼粉”。
      吃完涼粉便可以小憩於廣東會館主殿內茶社,座下是古香古色太師椅、瓷鼓凳,面前泡一碗清香撲鼻的蓋碗茶,望天井飄下密密雨絲落入池塘內畫出一圈圈漣漪,賞壁上客家本土畫家邱笑秋老先生絕妙佳作《龍泉桃花圖》,再細細品畫兩側對聯,上聯為:“叭葉子煙品西蜀土味”,下聯是:“擺客家話溫中原古音”,令觀者感懷不已。

      伊府麵
      選用精麵粉250千克,鮮雞蛋4個去殼,將蛋青蛋黃劃成蛋湯,倒在麵粉上,用手工打成麵條後,用清水煮沸,取起晾干,再把麵干投入油鍋炸到適當程度,舀去余油,加上適量的清水煮到半熟時鏟起,另將已配食鹽炒好的瘦豬肉絲,嫩筍絲、香菇絲、尤魚絲等佐料和麵放在鍋里加肉湯同煮,待煮熟時,鏟到碗內,麵上加點蔥花,其味勝過一般煮麵好幾倍。
      這是閩西客家祖地寧化縣鄉賢伊秉綬生前任惠州、揚州知府時,常以此宴客,因其烹調與眾不同,故被稱為“伊府麵”。此菜四季適用,但亦非豐盛席上所常有。蓋恐做得不精,有損其名。客家傳統名菜,馳名遐邇,眾口皆碑,顯示出客家人的匠心獨具。這些具有客家風味傳統名菜,往往使得久居他鄉的客屬遊子們難以忘懷,引起對故鄉的無限情思。



保存完好的洛帶古鎮湖廣會館。

客家小食“傷心涼粉”。

伊府麵。